馬月猴年 作品

第1105章 前行(第2頁)


蔡邕這才轉過頭來,看著斐潛,也是沉默了半天,才說道:“天下洶洶,汝當如何?”

“師傅,弟子有惑,請賜教……”斐潛說道。

蔡邕捋了捋鬍鬚,然後揚起了頭顱,說道:“且道來。”

“上古之時,結繩以記,若無倉頡造字,便無文章傳承,敢問當時可有結繩之人嗤鼻刻骨為文者?堯舜之朝,華夏之人與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無有不同,皆以牧牛羊,獵百獸為生,若無神農植禾,便無耕作之法,敢問當時可有畜牧獵戶誅滅農耕種植者?”斐潛說道,“漢太祖三尺斬白蛇,敗楚項梟賊子,定鼎漢業,建都長安,可有成規以行之?如今天下弊病呈現,邪欲橫行,可有萬全之良方?”

“弟子曾觀番邦文字,但有一教者,便可強國數十載,然華夏天睞之,竟有百家……”斐潛拱手拜道,“敢問師傅,此為幸也,亦或悲也?若不行此,可有他途?一時之策,焉可用千秋萬代,殘缺教義,焉可統領千家萬戶?”

“恆古之物,縱然珍珠寶器,傳於當下,已然腐朽如塵土矣。世事變遷,人亦當變,變則通,通則久。大勢已然如此,弟子不過順勢而為之……”斐潛朗聲說道,“吾輩若不能仗長劍,擊百丈,提駿馬,騰千里,縱然殘喘而活,又與死何異?”



華夏從莽荒走來,一路就是磕磕碰碰的,完全就是一個從蠻荒慢慢到文明的轉變,而這樣的轉變,哪能說是有什麼固定的章程?還不是就這樣一點點的試探的走了下來,然後一點點的試探著走了下去?

斐潛別的東西沒有,但是這些在後世的經驗,卻或許可以讓華夏的人少走一點彎路。

儒家最該死的問題,不是他們搶奪權力,也不是他們霸佔朝廷,這個行為是任何一個教派成氣候了之後都會做得,所以無可厚非。儒家最大的問題是引經據典,或者說太過於強調經典,這個是最為根本性的錯誤,也就是和道教的“長生”一樣,屬於從孃胎裡面就帶出來的缺憾,難以修正。

為了彌補這樣的缺陷,然後發展出了今文經學這樣的怪胎,牽強附會的千方百計的解釋所謂的“微言大義”,從隻言片語當中尋找其行為依據。

儒家的經典,是什麼時候的?

大都是上古堯舜到春秋戰國時期的……

可是縱然有堯舜之治,但是那個時候,華夏民眾也不過百萬,所轄之地不過千里,然後硬是要採用那個時候的治理國家的方法,來作為當下,甚至是後世理政的準則,如何不出問題?

黃老雖然也有不足,但是在理政這一塊的放任自由,卻給了社會在一定的發展空間,因此但凡用黃老作為治國方針的,社會都能繁榮一段時期,就是這樣的原因了。

周王朝崩塌之後,上古貴族的血統論便逐漸消退,到了秦朝的時候,便一錢不值了,一個沒有軍功的上古貴族,居然要向昔日的黔首行禮跪拜,這讓這些貴族如何能忍?

因此當陳勝吳廣一聲吼的時候,這些上古貴族便拼了老命將秦朝掀下馬背,然後一回頭卻看見一個痞子趁著他們鬥成一團的時候爬了上去……

再想掀,卻發現自己身上的血已經流乾了,幾百年上千年積攢的財富,已經在一場場的戰爭當中消耗乾淨了,只能是瞪著眼,眼睜睜的看著一個亭長做了皇帝。

好吧,至少比黔首好一點。

這些上古貴族無奈的只能是暫時接受了現實。

當上了皇帝的劉邦,當然知道這些上古貴族的厲害,為了不讓這些上古貴族有歇口氣的機會,便一次又一次的割韭菜,一代接著一代,劉邦的子孫也堅持不懈的吃韭菜割韭菜,直至將這些大顆的韭菜都收拾的七七八八,零散無比,卻沒有注意到在原本這些大韭菜駐紮的土地上,長出了無數的小草……

上古貴族階級基本上被消滅乾淨了,卻湧現除了一大批的新型的大地主階級。

時代在變化……

蔡邕的意思,就是表示雖然斐潛的想法不錯,但是這些新興的大地主階級是不會輕易的放開手中的利益的,所以必須要考慮“天下洶洶”的情況出現。

而按照斐潛說法,便是解釋現在便是最好的時候,因為像漢朝初期一樣的亂世又要來了,既然原有的教派不能應付變化的局面,那麼就只讓教派變化起來……

蔡邕的頭慢慢的垂了下來,看著斐潛,皺眉說道:“雞鳴狗盜者亦可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