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理力爭(第3頁)

 在到達的第一個州縣,葉清瑤發現當地的學府規模小且破舊,學子們的教材也十分稀缺。當地的官員對教育改革也不太熱心,他們覺得北方的教育一直以來就是這樣,沒有必要折騰。

 葉清瑤沒有氣餒,她首先從改善教育硬件設施開始。她積極向當地的富戶和商人募捐,向他們講述教育改革的長遠利益。一些有遠見的商人被她打動,紛紛解囊相助。有了資金後,她開始修繕學府,購置新的桌椅和教材。

 同時,她也開始對當地的教育者進行培訓。她邀請了江南和荊襄兩地在教育改革中表現出色的教師來給北方的教師們傳授經驗,講解新學課程的教學方法。然而,這個過程並不順利。北方的教師們大多堅守傳統教學理念,對於新的教學方法和內容接受緩慢,甚至有些教師在培訓過程中公開表示牴觸。

 葉清瑤只好一家一家地拜訪這些教師,與他們深入交流。她告訴他們:“各位先生,我理解你們對傳統學問的熱愛和尊崇,但我們也要看到,如今北方的學子們在舊的教育體系下,出路狹窄。新學並非是要取代儒學,而是要與之相輔相成。”

 在她的努力下,部分教師開始嘗試著接受新學。葉清瑤趁熱打鐵,在學府裡開設了新學的公開課,讓學子們自由選擇是否參加。剛開始,只有少數膽大好奇的學子前來聽課,但隨著課程的進行,這些學子回去後將所學的新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的小事上,引起了其他學子的興趣。

 例如,一位學子運用算學知識幫助家裡更合理地安排糧食儲存,避免了浪費。這個消息傳開後,更多的學子開始湧入新學的課堂。

 然而,北方的保守勢力並沒有坐視不管。當地的一些老學究聯合起來,指責葉清瑤是在破壞北方的學風,傳播異端學說。他們在大街小巷張貼告示,呼籲民眾抵制教育改革。

 這一舉動引起了不小的風波,一些原本支持改革的民眾也開始動搖。葉清瑤深知必須正面回應,她在當地的廣場上舉辦了一場大型的辯論會,邀請所有反對者前來辯論。

 辯論會上,葉清瑤鎮定自若地說道:“各位前輩,新學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的學子更加全面地瞭解世界,更好地為國家、為家庭做出貢獻。新學中的格物學,有助於我們探索自然規律,從而改善農業生產;史學、地理等學科的拓展,可以讓我們的學子知道天下大事,明白我們在世界中的位置。這與傳統的儒學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並不矛盾,而是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些目標。”

 她的話讓一些民眾重新思考起來。但老學究們依舊不依不饒,他們提出:“就算這些新學有些許用處,但改變了教育的根本,我們北方的文化傳承將會受到嚴重威脅。”

 葉清瑤回應道:“並非如此。我們在推行新學的同時,也會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我們可以將傳統的儒學經典融入到新的課程體系之中,讓學子們在學習新學知識的同時,更加深入地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比如,在講授歷史課時,可以著重講述儒家思想在各個朝代的發展與影響;在品德修養課上,以儒家的道德觀念為根基,教導學子為人處世之道。”

 她的這一說法,讓一些原本搖擺不定的民眾開始傾向於支持教育改革。老學究們見勢不妙,又從科舉仕途方面進行攻擊:“葉大人,你推行的這些新學,在科舉考試中並無體現,學子們花費精力在這些上面,豈不是會耽誤他們的前程?”

 葉清瑤早有準備,她微笑著回答:“各位前輩,科舉制度也在不斷變革發展。如今朝堂之上已經有不少有識之士提議在科舉中增加新學的內容。而且,就算暫時科舉不變,學子們掌握了新學知識,也拓寬了他們的視野,為他們日後可能從事的其他職業打下基礎。就算不走上仕途,也能憑藉一技之長安身立命,為家族增光。”

 這場辯論會雖然沒有完全消除反對的聲音,但已經讓更多的人對教育改革有了新的認識。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北方州縣的試點也開始逐漸展現出積極的成果。學子們的思維變得更加活躍,一些在新學方面表現出色的學子開始嘗試翻譯西方的書籍,將外面的先進知識引進北方。

 在商業領域,懂得算學和地理知識的年輕人開始規劃新的商業路線,促進了北方與其他地區的貿易往來。當地的農業也受益於格物知識,例如改進了灌溉系統,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

 葉清瑤將北方州縣的這些成果再次整理成冊,與江南、荊襄等地的成果一起,形成了一份詳盡的教育改革成果報告。她帶著這份報告第三次踏上了回京的路途。

 朝堂之上,葉清瑤將報告呈上。皇帝仔細閱讀後,龍顏大悅:“葉卿家,你果然不負朕望。這多地的試點成果足以證明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朕決定,從明年開始,在全國逐步推行教育改革。”

 葉清瑤聽到這個消息,心中激動萬分,多年的努力終於得到了認可。但她也知道,全國推行面臨的挑戰將更多更大。

 消息傳出後,全國上下一片譁然。雖然有不少人支持,但反對的聲音也不小。尤其是一些偏遠地區,對教育改革的理解還很有限,認為這是對他們傳統生活方式的衝擊。

 葉清瑤主動請求前往這些偏遠地區進行宣傳和指導。她深入到各個鄉村小鎮,與當地的百姓、族長、鄉紳等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她用樸實的語言解釋教育改革的好處,用實際的例子展示改革能給他們帶來的改變。

 在一個偏遠的山村裡,村民們擔心孩子學習新學後會忘記本族的文化習俗。葉清瑤承諾在當地的學府設立專門的本土文化課程,讓孩子們在接受新學的同時,傳承本土文化。

 在一個以漁業為主的小鎮,葉清瑤告訴漁民們,新學中的地理和氣象知識可以幫助他們更安全地出海捕魚,算學知識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計算收益。

 經過葉清瑤的不懈努力,偏遠地區的百姓們對教育改革的牴觸情緒逐漸減少。全國的教育改革在磕磕絆絆中逐步展開。

 隨著時間的推移,全國的教育面貌煥然一新。新的學府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既有傳授傳統經典文化的書院,也有側重於新學知識的學堂。各類學科的優秀人才不斷湧現,他們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推動著國家向著繁榮富強的方向大步邁進。而葉清瑤的名字,也被永遠銘刻在這個國家教育改革的歷史長河之中,成為後世敬仰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