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的榴蓮 作品
第390章 史書不會記載有多少倭國人消失在大明(第3頁)
念頭一轉,他又想起了另一件事。
他輕聲言道:“話說回來,昨天山西道布政司呈報,提到山西各礦決定每日加餐一頓晚粥,礦工們紛紛跪地感謝陛下和太子的仁德。”
此刻,朱元璋目光不由自主地向這邊投來。
朱標輕輕擺手。
“倭國礦工仍需每三個月輪換一次崗位。北方長城及沿線戍堡年年需要維護,到了時候,必須確保山西道礦場按時派遣輪換的工人北上。”
解縉頷首。
這項規定簡單來說,所有倭國工人,每隔3個月就必須更換礦區作業。
而每年倖存下來的礦工,則會被送往北方長城,參與那裡的修繕工程。
至於完成長城修繕的倭國工人……
大明連年對草原用兵。
這是一條隱秘且不可言說的國策。
在應天府的朝堂上,無人敢公然議論此事。
年復一年,數百萬兩金銀的激勵,以及駐倭大軍不斷髮現新的金銀礦脈的消息,讓應天朝堂上下形成了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
一個專屬於大明,為大明效力的倭國,才是最理想的地方。
至於倭國會何時覺醒,何時無法繼續忍受這種不平衡……
揚州府跟淮安府,日復一日操練的幾萬精兵強將,分分鐘就能補充進抗倭大軍的行列。
歷史的筆墨不會提及,洪武時期的每年,有多少倭國人被送往山西道,更不會提起有多少倭國人一去不返,消失在大明朝的土地上。
史書裡,只會記載應天府朝廷如何一次次北上賑災,如何堅持不懈地加固九邊防線,戶部糧倉年復一年地擴建。
史書裡,只可能頌揚大明皇帝的仁愛與大臣們的睿智。
而所有這些故事,都悄悄環繞著另一個關鍵人物。
大明監國皇太孫朱允熥。
“太孫今天在忙些什麼呢?”
朱標打聽兒子的行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