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的榴蓮 作品
第390章 史書不會記載有多少倭國人消失在大明(第2頁)
朱標抬起眼,嘴角揚起一抹微笑。
“從河南道的太倉調撥糧食救濟山西,同時調動淮安府為交趾轉運而儲備的糧食到河南,充實那裡的糧倉,再下旨給交趾道,今年夏糧暫存於淮安府的太倉中。”
朱標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沉著與冷靜。
這與他一直以來心憂百姓,胸懷國家的形象有所不同。
那時,朝廷對江南災難尚能有序應對,但對北方的風吹草動容易陷入慌亂。
遙遠的距離讓糧食的調度艱難,給朝廷帶來沉重壓力。
然而,自打開闢了交趾道,以清化府,昌化縣為起點,經由杭州府、應天府、直至淮安府。
大明僅用了兩年時間,就構建起了一套完善的糧食儲存與轉運體系。
湖廣,江西的糧食,平穩了直隸的需求。
江淮之地的豐收,充足了應天府的糧倉。
交趾的新糧,則充實了淮安府新設的大型糧倉,以備北方不時之需。
接下來,圍繞北平府為中心的北方糧倉建設,已在應天府的規劃藍圖上緩緩鋪開。
鉅艦滿載糧食,足以為一個千戶所供給一年的糧草。
解縉遵命起草關於山西道災情應對的奏疏,繼而提議。
“殿下,可否考慮命令山西道與河南道合作,疏浚黃河,減輕河流對兩岸百姓的危害?”
朱標眉頭輕蹙,還未及他發言。
解縉又接道:“前兩天,鎮倭大軍副使鐵鉉呈報,提議今年可從倭國招募萬餘人手,助我們治理黃河,繼而投入山西道的災後重建。”
言畢,解縉微垂首。
這樣的舉動,似乎有悖於聖賢教誨,也不符合中原文化中崇尚的仁義禮智信。
可……
為了大明萬千子民,這是最佳方案。
朱標的眼神中閃過一絲複雜,旋即被他深藏心底,只見他果斷道:“準。”
解縉臉上閃過一絲喜色,正準備領旨代兩道百姓致謝。
朱標緊接著道:“所有為治理黃河犧牲的人,都要刻名立碑,永知功勳。”
解縉暗暗一笑,只願碑石上鐫刻的名字沒有大明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