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滿城盡是二五仔
第149章 滿城盡是二五仔
李明:“君集,你確定這個張三是無可救藥的廢物,扔在州府大堂正中央裡都沒人能發現向垃圾?”
侯君集:“是的,張三此人貞觀四年明經墊底,歷年考核在丁等徘徊,性格軟弱,類比劉歆。”
李明:“嗯,這位張使君大才,可以擔任平州別駕,作為刺史的副職,輔佐韋待價治理平州!”
韋待價:“殿下,我覺得這個李四更適合輔佐我。此人貞觀八年落第,靠家族廕庇才當的官,考核丁等下,年年被扣俸祿。但家裡有錢,所以就這麼混著。”
李明:“哎呀太好了,這簡直是我夢寐以求的人才!快快請他來平州,他不來也沒關係,可以遙領的嘛!”
議事堂,李明和他忠誠的左膀右臂,按照吏部每年的官員績效考核結果,為遼東兩州的官府挑選“驚兵嗆將”。
嗯,他們是按照考核表,倒著往上查的。
丁等起步,甲乙丙看都不看。
丁等上?沒有特殊才藝,比如腦癱癲癇什麼的,原則上不予錄用。丁等中?是個人才。丁等下?哎呀郎君請快快上座!
心機深沉的皇帝陛下不是不肯完全放手遼東的人事,一定要從官僚系統中選擇遼東的地方官,只留給李明建議權嗎?
好,沒問題!
李明決定以毒攻毒,就用沒用的垃圾填滿整個官府!
反正這些官員只是花架子,讓陛下別亂起疑心的安撫奶嘴。
如果不小心招來了智商稍微高一點的官員,讓他們品出了其中的貓膩,那就有點難辦了——
因為在李明“舊瓶裝新酒”的框架中,真正治理遼東的,本來就不是這些“入流”的職官。
而是“不入流”的胥吏。
胥吏這個團體,在正史上容易被忽略,但在古代社會中,作用非同小可。
收稅、戶籍、喪葬、治安、徵發……老百姓一生中,需要與官府打交道的絕大部分事務,接待處理的其實都是胥吏。
一介平頭草民想要見到正兒八經的官老爺,哪怕是個九品芝麻官,那也不容易。
在大唐,平均每一個職官,能對應二、三十個胥吏。
這個基層公務群體,就像帝國的毛細血管,承擔著最基本、也是最繁瑣的上傳下達的任務。
胥吏掌握著最基礎的行政資源,社會地位卻很低,不算官、也不能當官。
甚至連財政都不直接列支他們的工資預算。
而是將這筆祿米統一發給地方官員,由職官根據自己的需求,自行僱傭。
所以,理論上,胥吏的僱主不是國家,而是這些官員。
這就給李明他們提供了鑽空子的空間——
他將整個“政治委員會”以及下轄的各級分支機構,一股腦兒全部打包,平替了整個平州的胥吏體系。
反正之前的那批官員連同胥吏,幾乎全被慕容燕的那把火給燎了,正好留下了空缺。
李明的計劃是,從下至上,用“胥吏”徹底架空朝廷派來的官員。
明面上,這些蠅頭小吏都是使君、明府們的好走狗。
實際上,他們個個是身懷絕技的地下黨,閉著眼睛都能摸出燕山有幾塊石頭幾棵草。
他們遵守“政治委員會”的內部制度,從組織領取工資,內部升遷也依照組織的規章辦法。
統一遵循政治委員會委員長的最高指示,日常工作上服從韋待價委員的領導。
而另一方面,在明面上的州府體制之中,韋待價作為兩州刺史坐鎮,為這套李代桃僵的體系加了一重保險。
在韋待價之上,還有李明這個遼東節度使作為最終兜底。
如果府衙裡的哪個白痴突然開了竅,發覺自己好像是繡花枕頭,李節度就會提醒他“軍鎮自有特殊情況”,給他年度考核加一級,一腳踢出遼東。
至於在軍事方面,就由宋王府司馬侯君集就當這個保險。
李明設計的軍事體系也與文官體系類似,用基層赤巾軍戰士,來架空掉正規唐軍,但也有所不同。
營州都督府的張儉、以及原有的營州軍,是不能碰的。
只能看薛仁貴小老弟能有多給力,能拉攏、感化多少底層戰士了。
嗯,作為白手起家的寒士,薛仁貴對李明的這套敘事高度認同,應該沒什麼問題。
至於李明提議新建的平
州都督府,其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給李世民表忠心。
更是為了獲得編制。
不是人員編制,因為李世民不可能把原·赤巾賊成建制地納入自己的軍事系統——
又不是宋徽宗招安梁山好漢打方臘,李二不屑於用這招——
李明通過建立平州都督府要爭取的,是盔甲的編制。
赤巾軍可以以“鄉勇民團”的形式繼續存在,定期訓練、發放軍餉,舞個槍弄個棒什麼的。
當地鄉民積極守邊,朝廷不但不會干涉,還會提供除幫助外的一切支持以資鼓勵。
只要別讓朝廷掏錢,一切都好說。
人的問題好解決,難搞的是盔甲。
這玩意兒就像亻韋哥,如果讓人看見你碰了,容易引起一些會讓你社會性死亡、或者生物性死亡的誤會。
戰爭時期還好說,現在已經和高句麗議和了,這些違禁物品就得上交了。
而李明計劃新設的平州都督府,正是儲存這些盔甲的最佳地點。
戰釁一開,開倉放甲,放都督府裡和放自己家裡基本沒區別。
別看都督府的指揮權在皇帝手裡。
只要這地方設在平州地界,肯定是由李明最終實際控制的。
因為平州這地方太遠了,府兵是不願意千里迢迢趕過來的。
到最後,李世民還是得就地徵募募兵,來填這個都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