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悟道 作品

第184章 怎麼都賴在我身上?(第3頁)

 三、蠱術是一種古老神秘的巫術。在中國古代傳說中,蠱是把各種毒性強大的毒蟲放在一個器皿中,讓它們互相殘殺,最後活下來的那隻毒蟲就被稱為“蠱”。 

 蠱術常和害人的邪術聯繫在一起。比如,傳說有人會用蠱術操縱蠱蟲進入人體,給中蠱者帶來各種病痛,甚至是精神錯亂。不過,從科學角度看,沒有證據顯示這種操縱蠱蟲害人的蠱術是真實存在的。在一些少數民族文化裡,蠱術還帶有神秘色彩,是祭祀等傳統儀式的一部分,有著特殊的文化寓意。 

 在南宋,可能會用“幻妄”“妄見”“目眩神迷而生幻象”之類的表達來描述出現幻覺的狀態。 

 例如“心生妄見,如睹異物”,大致是說心裡產生不真實的視覺,好像看到了奇怪的東西,以此來表示出現幻覺。 

 四、道教茅山派的創始人一般被認為是西漢的茅盈。 

 茅盈,字叔申,陝西咸陽人。傳說他十八歲入恆山修道,後隱居於句曲山(今稱茅山,在江蘇西南部),創立了道教茅山派。他修煉服氣、辟穀術,並以醫術救治世人。他的兩個弟弟茅固、茅衷也跟隨他修道,三人被後世尊稱為“三茅真君”。 

 此外,南北朝時期的陶弘景也對茅山派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南齊永明十年(492年),陶弘景辭去官職,歸隱茅山,開宗立派,廣收門徒。他繼承了楊羲、許謐所傳的上清經,悉心編纂了專門記述上清派早期教義、方術及歷史的《真誥》《登真隱訣》《真靈位業圖》等兩百餘卷道經,在此弘揚上清經法。經他及眾弟子數十年的苦心經營,教理和組織逐漸完備,茅山派逐漸發展壯大,後人因以茅山為祖庭,逐漸發展演變成了“茅山宗”。 

 在南宋是有“巫師”這個名詞的。 

 南宋時期的志怪筆記《夷堅志》中就多次提及巫師,如“福州有巫,能持穢跡咒行法,為人治祟甚驗,俗稱大悲巫”“邑有女巫,能通鬼神事”“巫者湯法先跳躍作法”等描述。此外,在南宋的一些法令、判詞等文獻中,也有關於巫師的記載,如《名公書判清明集》中提到“黃六師者,乃敢執迷不悟,首犯約束。觀其所犯,皆祀典之所不載”。 

 而且,在南宋之前的歷史文獻中也已出現“巫師”一詞,如《三朝北盟會編》中記載的薩滿一詞,其意指巫師一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