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www2/jsonfs/267/267284/130445704.json):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shushazw.com/read.php on line 107
重生南宋當道士-第185章 像離弦的箭,品茗悟道,殊沙中文
品茗悟道 作品

第185章 像離弦的箭

 馮小虎一副無辜的神情,怯聲道:“我是當著大家的面,從廚櫃裡拿的碗,若有毒,也是你們的碗有問題!”
董紜擔心摔倒,挨著馮小虎坐下,“你一定知道碗裡有毒,才沒有吃。”馮小虎又把方才不吃的理由說了一遍。看到馮小虎理直氣壯,董紜只好另找原因,“昱凡道長,莫非有人偷偷來到玉泉觀,趁高棟他們都在柴房,趁機向鍋裡下的毒!”昱凡道長一臉詫異,問:“都去了柴房?廚房裡沒有人?”馮小虎說:“小道士摔倒後,我喊的人,高棟他們都去了,廚房裡一個也沒留。”昱凡道長眉頭一皺,“哎,有可能就是這個時候被人下了毒。”昱凡道長給兩位青年號了脈,說:“憑脈象,並非砒霜之類致命毒物,有點像令人昏昏欲睡的蒙汗藥!”董紜以前也有失誤、被蒙汗藥蒙倒的情形,經昱凡道長提醒,董紜根據自己此刻的不適,判斷饊子粥中十有八九有蒙汗藥。方才在無塵堂拿了三粒解藥,用了兩粒,董紜從衣兜中拿出剩下的一粒,放入其中一位昏睡青年的嘴中,不大一會,青年果然甦醒過來。董紜終於鬆了口氣,欣然道:“醒了!是蒙汗藥!”董紜起身對董綏說:“去無塵堂拿布袋來,快給昱凡道長上吃上解藥,誰昏睡都可以,唯獨昱凡道長必須保持清醒。”昱凡道長強打精神,問:“貧道見識過艾草棒的威力,你那隻布袋中是否有單獨存放的蒙汗藥?貧道猜測,是不是旺財覺得好玩,從布袋中拿了蒙汗藥丸,剛才去廚房拿杷籃時,不小心掉到鍋裡或饊子上?”董綏搖了搖頭,回道:“布袋中只有艾草棒,如果將一根艾草棒放入鍋中,艾草棒中的蒙汗藥被煮出後,湯水也能將喝它的人蒙倒!不過,今天饊子粥中並沒有艾草的細末!”馮小虎起身,臉上露出輕鬆的笑容,“可嚇死我了,三天掙不了幾個錢,如果被你們懷疑成下毒的人,讓我以後如何待在範莊?昱凡道長,你們都喝了饊子粥,小心摔倒,不妨暫且在棚裡歇歇,我去窗臺守著!”醒過來的那位青年用手摸著後腦勺,咧著嘴問:“昱凡道長,我是怎麼了?腦殼有些疼。”馮小虎說:“饊子粥中有蒙汗藥,喝完饊子粥你就摔倒了,興許是腦殼著地摔疼了。”青年驚訝道:“蒙汗藥,我喝了蒙汗藥?”說話的同時,做了一個嘔吐的動作。董紜安慰道:“你已經吃下解藥,醒了,如果感覺不舒服,先到棚裡歇歇,待會兒旺財過來後,讓他去廚房熬點綠豆湯,喝碗綠豆湯,什麼事就沒有了!”青年捂著後腦殼進到窩棚裡,挨著昱凡道長坐下。 擔心躺在地上的青年著涼生病,董紜面東背西蹲著,讓昏睡的青年倚在他的膝蓋上,但等送來解藥。馮小虎走到董紜身後,向南向西觀望一番,言說坐久了腳麻,趁機在地上跺著腳,此刻,那隻大黑貓緩緩向馮小虎走來。馮小虎伸手指了指無塵堂方向,左手食指與拇指張開,隨機並在一起,快速晃動著。馮小虎這些手勢的意思是,去無塵堂咬住來人手中的布袋,用力晃動,將裡面的東西撒出來。大黑貓像是看懂了馮小虎的手勢,像離弦的箭,快速向無塵堂方向跑去。董綏在前,手中拿著布袋,旺財在後,雙手抱著裝有狗皮帽子的布袋,聽懂綏訴說一切後,像是受了驚嚇,不住的打著冷顫!半是自語半是說給董綏,“太邪性了!饊子粥裡竟然有蒙汗藥!”一、南宋時期的風水先生已經開始使用羅盤了。據《二十五史·宋史》的編撰者阿魯圖記載,羅盤是南宋時一個名叫羅禹瑒的人在司南的基礎上所創。宋人曾三異在《因話錄》中也有關於羅盤的記載:“地羅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天地南北之正當子午,或謂江南地偏,難用子午之正,故丙壬參之”。在1985年江西臨川縣的一個南宋古墓裡面還出土了一個手捧大羅盤的“張仙人”陶俑,這也是南宋時期有羅盤的實物證據。二、南宋臨安冬季,人們一天通常吃三次飯。宋代之前,平民百姓主要以兩餐製為主。到了兩宋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發展,宵禁制度被完全廢除,夜市繁榮,人們“夜行”時間增多,有了在天黑之後再添加一餐的必要,三餐制逐漸普及開來。南宋都城臨安商戶眾多,城鎮繁榮,餐飲業和娛樂業發達,夜市也非常熱鬧,即使在冬季也不歇業,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北宋相似,也是一日三餐。三、蠱術是一種古老神秘的巫術。在中國古代傳說中,蠱是把各種毒性強大的毒蟲放在一個器皿中,讓它們互相殘殺,最後活下來的那隻毒蟲就被稱為“蠱”。蠱術常和害人的邪術聯繫在一起。比如,傳說有人會用蠱術操縱蠱蟲進入人體,給中蠱者帶來各種病痛,甚至是精神錯亂。不過,從科學角度看,沒有證據顯示這種操縱蠱蟲害人的蠱術是真實存在的。在一些少數民族文化裡,蠱術還帶有神秘色彩,是祭祀等傳統儀式的一部分,有著特殊的文化寓意。在南宋,可能會用“幻妄”“妄見”“目眩神迷而生幻象”之類的表達來描述出現幻覺的狀態。例如“心生妄見,如睹異物”,大致是說心裡產生不真實的視覺,好像看到了奇怪的東西,以此來表示出現幻覺。四、道教茅山派的創始人一般被認為是西漢的茅盈。茅盈,字叔申,陝西咸陽人。傳說他十八歲入恆山修道,後隱居於句曲山(今稱茅山,在江蘇西南部),創立了道教茅山派。他修煉服氣、辟穀術,並以醫術救治世人。他的兩個弟弟茅固、茅衷也跟隨他修道,三人被後世尊稱為“三茅真君”。此外,南北朝時期的陶弘景也對茅山派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南齊永明十年(492年),陶弘景辭去官職,歸隱茅山,開宗立派,廣收門徒。他繼承了楊羲、許謐所傳的上清經,悉心編纂了專門記述上清派早期教義、方術及歷史的《真誥》《登真隱訣》《真靈位業圖》等兩百餘卷道經,在此弘揚上清經法。經他及眾弟子數十年的苦心經營,教理和組織逐漸完備,茅山派逐漸發展壯大,後人因以茅山為祖庭,逐漸發展演變成了“茅山宗”。在南宋是有“巫師”這個名詞的。南宋時期的志怪筆記《夷堅志》中就多次提及巫師,如“福州有巫,能持穢跡咒行法,為人治祟甚驗,俗稱大悲巫”“邑有女巫,能通鬼神事”“巫者湯法先跳躍作法”等描述。此外,在南宋的一些法令、判詞等文獻中,也有關於巫師的記載,如《名公書判清明集》中提到“黃六師者,乃敢執迷不悟,首犯約束。觀其所犯,皆祀典之所不載”。而且,在南宋之前的歷史文獻中也已出現“巫師”一詞,如《三朝北盟會編》中記載的薩滿一詞,其意指巫師一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