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認知(國慶快樂)(第2頁)
以此來看,“它”也大概率不會離開虛線園區範圍,不然危險的地方可就不止這裡了,動物園這麼大,如果所有地方都有危險,那根本不可能開到這個規模,吸引來這麼多遊客。
目前的規則都限定在虛線園區的範圍內,發生的事件其實也就在這幾個園區間來回轉。
獅子園區出事了就轉到海洋館,海洋館出事了就轉到兔子園區,兔子園區出事了就轉到大象園區。
“而等到“它”到達大象園區後,恐怕接下來就又會有其他的應對方案……”
突然,顧時停下腳步,微微偏頭在原地等待了一會兒。
“果然,‘它’現在已經到大象園區了是吧……”
沒有多做停留,顧時繼續趕路。
和他的推測一樣,在這條自救行為鏈中,“它”的最終目的地就是大象園區。
仔細想想看,這一路上將“它”帶到的地方其實就是兩個園區,兔子以及大象園區。
而這兩個園區的動物,也正是規則裡頻繁出現的,異常事件象徵性動物。
或許這兩個動物會如此經常地出現異常情況,就與這條自救行為鏈有關。常常地與“它”進行接觸,導致兔子與大象都在一定程度上沾染了“它”的汙染。
但也有可能,這兩種動物之所以會幸運地成為用來引開“它”注意的存在,並不是什麼偶爾事件,而是因為“它”本身就喜歡這兩種動物,所以它們才成為了規則中的安排對象。
保安室的紙條有提到“它”成功了會笑,而在“它”的注意力被引到兔子身上後,園區內就會出現笑聲。
毫無疑問,這笑聲就是“它”的笑聲,“它”因為看到了兔子,所以發出了滿意的“笑聲”。
雖然不知道大象園區那邊怎麼樣,但顧時覺得在“它”被引到大象園區後,可能也會出現類似的笑聲。
不過,員工守則裡倒是提到了大象園區裡會傳來孩童的尖叫聲。
那應該也是“它”的聲音,但不同於笑聲,也不知道是因為什麼事情才會讓“它”發出尖叫。
這麼想來,“它”的行為邏輯好像非常的單純,會被各種各樣的事情吸引走注意力,會喜歡小動物,天真得就像是一個真正的孩子那般。
顧時現在已經想明白了,會被“它”注意本質上就是自己做了什麼事情吸引到了“它”。也許是汙染,也許是別的什麼事情。
在海洋館的時候,自己會突然被“它”看上,也是因為自己做了某件引起“它”注意的事。
剛才一路上忙著跑路,顧時沒時間去回想覆盤。
現在想起來,顧時便已經瞭然其中緣由。
回憶一下,在他被“它”盯上之前,他在做什麼?
他在觀看那個3d投影,而就是在觀看投影的時候,他做出了某件不應該做的事情。
那就是在思考大象與鯨魚的區別。
海洋館門內的告示上提到了要假裝游泳的大象就是鯨魚,而他當時卻在思考怎麼會有人分不清大象與鯨魚。
就是這樣的想法,吸引來了“它”的注意。
很顯然,至少在這虛線園區之內,“它”應當是能夠“看到”別人的想法的。
從這點出發,再去看規則中的警示便不難發現,很多規則其實都是在強調要更改或者堅定對某種事情的認知。
堅定的認知,基本都與自身有關,都是為了防止自身汙染加深的手段。
更改的認知,基本都是外界事物有關,都是為了不引起“它”的注意。與其說這是在改變認知,倒不如說這是在順從“它”的認知。
規則裡提到的各種異常認知絕不是空穴來風,它們本身一定存在著某個依據,某個來源,而這個依據與來源就是“它”。
但“它”對外界事物的認知本身就極有可能導致遊客與員工被汙染,譬如大象園區那奇怪的大象,規則就提到絕不能認為那就是大象,想必這應該就是為了防止被汙染。
所以規則應該不是讓遊客與員工隨時都遵循“它”的認知,想想看那些部分的規則在有透露出要遵循“它”的認知?
那就是海洋館的告示。
假裝游泳的大象就是鯨魚,因為那就是“它”的認知,“它”認為大象就是鯨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