擱淺的養龜人 作品

第223章 認知(國慶快樂)

顧時在小路上極速穿行,再獨自走一次這條小道,他沒有再產生方才那種被注視的感覺。

 於是他很快地從小路踏上了大路,穿過那個掩蓋方向的樹叢,跟著之前去海洋館的路又一次回到了海洋館前方的大道上。

 海洋館出現在他面前,他徑直忽略了它的存在,繞過海洋館往虛線園區的更深處走去。

 按照地圖來看,他的目的地猿猴園區在整個虛線園區的角落裡。雖然海洋館沒有在地圖上顯示出來,但是他根據附近的建築進行粗略判斷後,確定了從海洋館往園區內部走,經過園長辦公室和員工中心後再往前走一段路,就是猿猴園區的所在地。

 顧時沿著路肩走,黑色員工制服讓遊客們都下意識地忽略他的存在,幫助他更好的隱蔽起來。

 不過從剛才開始,他就發現路上的遊客數量在開始慢慢減少。

 “遊客數量稍微變少了些,看來應該確實到中午了。”

 顧時抬頭看了眼太陽,估算了一下時間,繼續向前走著。

 “靠近中午,成為藍衣員工的解密者也差不多要迎來換班時間了,他們肯定會大規模行動起來,希望不要出什麼亂子才好。”

 他還是在擔心別的解密者會不會好運地撞上園區裡的異常,畢竟這東西從現在看來已經不只是提前預防就能避免的存在,如果由人為刻意做出一些事情來,那也能夠引發各種各樣的異常。

 經過剛才那麼一系列的行動,他對動物園的規則邏輯已經有了新的認識。

 在把地圖碎片餵給兔子後,原本注視著自己的“它”就被兔子吸引走了注意力。按照這個情況去規則裡面存在對應的事件,就很容易發現在遊客守則與員工守則裡寫著的關於“兔子園區笑聲”。

 顧時相信,這個“兔子園區笑聲”可能的確會有自然情況出現,但更多的時候,大概率都是由黑衣員工用地圖投餵兔子主動觸發的。

 這是一種很明確的自救行為,如果是一個熟知規則的人在兔子園區聽到了笑聲,就能立刻察覺到其中的緣由。

 然後,再根據員工守則來看,在兔子園區聽到笑聲的藍衣員工就會主動撕下員工手冊的最後一頁,接著將其丟到大象園區中。

 顧時在零售店的時候有看到過員工守則的最後一頁,當時他還在奇怪,為什麼這最後一頁是一張殘缺不全的地圖殘片。

 而現在,他結合了自己用地圖喂兔子引走“它”注意力的事蹟,他終於明白其中的原理為何。

 很顯然,不管是用地圖喂兔子,還是手握殘缺地圖的行為,其本質上都是在吸引“它”的注意力。

 但是,能吸引“它”注意的,並不是地圖本身。在遊客守則上對於“兔子園區笑聲”的應對中就有寫著,在聽到笑聲後要:“在離開園區前,請把地圖上虛線處撕下來握住,在徹底離開動物園時不要離手。”

 如果地圖本身能夠吸引“它”注意的話,那這豈不是就是在惡害遊客了嗎?

 可是“它”確實能夠被員工手冊的最後一頁和吃地圖的兔子引走了注意,這又是擺在面前的事實。

 所以這其中的區別在哪裡呢?是什麼造成了“它”的不同表現呢?

 顧時想,恐怕值得“它”注意的不是地圖本身,而是某種行為。

 也就是,“破壞地圖”這個行為。

 他將完整的虛線區域地圖餵給了兔子,兔子在吃地圖的時候就是在對地圖進行破壞,“它”的注意力因此轉移到了兔子上。

 發現“兔子園區笑聲”的藍衣員工撕下來遊客守則的最後一頁,手裡握著的是一份被破壞的地圖,而其他遊客手握的則是完整的地圖。在這樣的對比下,“它”的注意估計就會再次轉移藍衣員工身上,並隨著他前往大象園區,忽略掉其他的遊客,從而保護遊客順利離開動物園。

 雖然不知道為什麼破壞地圖能引起“它”的關注,但顧時推測,這或許跟異常事件集中發生在虛線園區內有關。

 就是不知道到底是虛線園區催生了集中在這裡的異常事件,還是異常事件的發生給虛線園區的劃分提供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