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溫韻(第2頁)
合上蓋子時,辦公室的門被輕輕推開,一個譚黎許久未見的身影從外面走了進來。
“老師,在這邊還適應嗎?有什麼需要的,我下班幫你置辦。”
“溫韻?怎麼感覺幾年不見,像是變樣了。”
譚黎轉身,看到那張熟悉的臉龐出現在自己面前,突然就有了一種安全感。
所有空白的線索被填上了令人無法相信的人物,溫韻曾經在譚黎的研究室裡做過實習助手,儘管專業不對口,但當時她需要一些實驗室的實習證明,才能順利畢業。
在所有熟悉的老師全都人滿為患時,譚黎的出現對於溫韻來說無疑是命定的救星。
溫韻是什麼時候加入計劃的,又是為什麼會加入計劃,作為兜底中的兜底選項。其實她在剛加入譚黎課題組的時候,生物體的計劃就已經有了初步想法。
只不過那個時候譚黎並不是整個計劃最核心的人物,她只知道是另一個大牛指導了整個項目,那個人應該是譚黎的老師。實驗組分了五個小組,譚黎只是其中一個組長。
生物體複製的初衷是解決器官移植排斥性高、供應不足的問題。人體仿生材料在普及運用的過程中,弊端越來越多地顯現了出來,所以大多數人寧可排隊等待捐獻器官,也不願意替換人造器官。
靠人體細胞再生形成新器官,很多年前就已經有人提出過概念,但是介於倫理道德和技術有限,所以並沒有多少人可以全身心投入進這個研究。
但可能人一旦有錢了,最害怕的大概就是死亡吧。隱藏在金錢脈絡裡的富人團體紛紛行動,與癌症爭奪存活時間。
有需求就有市場,就會有敢於冒險和挑戰的人,基因藥物公司悄然在世界各地開啟,他們在四處尋找可以一了百了解決問題的人。
國內的某一位大牛接手了這個項目,並且因為之前在保密級別的項目裡貢獻突出,所以在研究上得到的審批政策優先,也讓實驗的開始少了很多困難。
畢竟,申請項目可以說用材料製造人造器官,具體內容等真正開始做實驗,又有多少人會去在意他們到底在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