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0 章 比慘
齊國在吳地的吞併一開始十分順利。
一口氣吞了大半吳國國土,正高興呢。哪怕知道接下來要面對越國的抵抗,齊王也不是很在意。
結果越王倒是乖覺,認為自己打不過齊國,乾脆把兵給撤了。不僅沒和齊國正面起衝突,甚至還將已經收攏到麾下的剩餘小半吳國地盤給吐了出來。
齊王頓時察覺到了危機。
越王怎麼可能無緣無故把到嘴的肥肉給吐掉,定然有陰謀。
哪怕明知打不過齊國,也不至於如此,否則之前辛辛苦苦覆滅吳國豈不是全在做白工?連成本和戰損都收不回來!
齊國的士兵沒有繼續南下,而是選擇了觀望局勢。
這一觀望,就耽誤了最佳時機。
越國的故佈疑陣反而讓齊國沒能第一時間吞併整個吳國,給了後來的楚國和魏國瓜分吳地的機會。
攻打吳國的殘兵,總比攻打齊國的士兵要省事。等齊王收到消息的時候,吳國已經一分為三了。
但三家瓜分的地盤數量不對等,富饒程度也各不相同。魏國還好說,楚國是有些不太滿意的。
楚王評估了一下自己和齊國的軍事差距。
首先,楚國本身就比齊國能打。其次齊國軍隊之前鎮壓吳國軍隊,又耗費了一點軍力。不像他們楚國,是直接接手被越國鎮壓過的吳地,不費吹灰之力。
所以和齊國打起來勝算還是很高的。
楚王還想要把整個吳越吞了,畢竟在他繼位的時候,吳越兩地除了越國南部被歸入百越之外,其他地區都是他們楚國的地盤。
結果時空錯亂一出,在他楚悼王在位期間吳越獨立出去了。他若是拿不回來,哪有臉去見列祖列宗?
要是被齊國佔走,更是顯得他無能。
於是楚國堅定了要把齊國士兵全數驅趕出吳地的決心。
隔壁魏國則是迎客。
當年秦滅六國的時候,曾經令尉繚攜帶重金去賄賂六國高官。
因六國國君昏聵,不少甚至還被相邦把持,導致這一招非常好用。大國中的趙國和齊國就是這麼滅亡的,楚國也因此栽了個不小的跟頭。
雖然如今各國君主沒那麼昏聵,但賄賂高官這條路依然能行得通。
原因很簡單,是人,就有私心。只要抓準了他的軟肋,針對性遊說,依然能達成自己的目的。
就像秦國大將白起的死一樣,秦相范雎在其中居功甚偉。哪怕起因是將相不和,背後也定然有趙人離間,甚至是賄賂。
何況,就算不走賄賂這條路,也有別的辦法可以操作。
英明的君主有針對英明君主的法子。
始皇查看了一圈大秦各地的郡治官吏名單,從中挑選出了幾個並不起眼的心腹。
關中以外維持著戰國末年的郡縣制度,其中郡治的郡守、郡丞、郡尉都是秦王特意任命的心腹。
雖然他們不像中央高官那樣為人熟知,可在始皇心裡依舊是可用之人。而且,因為時代靠後又沒有那麼出名,反而適合派出去做點事情。
始皇將郡治官吏調動了一番,一部分升入中央任職,一部分派往各國。
仗著現在天下亂著,想要調查一個人的來歷困難重重,便給他們塑造了假身份,方便他們去外頭行走。
始皇說道:
“如今各國都求賢若渴,爾等皆為賢才,也該去試一試才好。”
燕昭王造黃金臺廣招天下英傑,魏惠王變法圖強也需要人才輔助,楚悼王失了吳起正是急需人員接替之時,更有落後的齊王、越王想要儘快趕超戰國群雄。
你越是需要人才,就越方便別國安插間諜進去。這就是針對英明君主的陷阱,齊湣王當初就是栽進這個坑裡才被蘇秦騙得傾家蕩產。
現在大秦失了尉繚,但賄賂和遊說各國的事情也不一定非得尉繚才能做。張儀補上了這個缺漏,再安排一堆人於暗處接應,定然萬無一失。
扶蘇給他們踐行時叮囑了兩句:
“諸位此去小心。”
要是被發現了,就找玩家幫忙逃跑。保命要緊,反正就算沒有他們去當間諜,秦國的大業也能成。
若非當今各國的國君都有自己的驕傲,換成膽小一點的,哪怕事發,這些秦臣也可以光明正大地表示“我就是秦人,你敢動我一下試試”。
換成韓王安等人,肯定是不感動的,只能憋屈地任由暴露了身份的間諜離開。可齊王他們卻不會吃這個虧,恐怕反而會被激怒,更要處決他們藉此震懾秦國了。
所以還是得利用玩家這一點自保。
臣子們領命而去,頂著新身份進入了各國境內。
求賢令一直在發,每日都有自以為是大才的人蜂擁而至。他們混在這些人裡面,一點都不起眼。
可是能在秦王政時期做到郡治長官位置的,又哪裡有庸才呢?脫穎而出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魏國開戰之際,便有潛伏了半年之久的秦臣終於藉此機會嶄露頭角,得到了魏王的看重。
對方按照太子殿下的意思,開始挑撥魏王重兵出擊。
魏惠王時期的兩場著名敗戰,很多人都聽說過。
先是桂陵之戰,趙國先撩者賤,攻打了魏國的盟國衛國。魏國於是發兵反擊,把趙國國都給攻破了。
趙國向齊國求援,於是齊王派出孫臏出戰。孫臏一計圍魏救趙,導致魏國大軍不得不回援。
後來在魏軍回援的時候路過桂陵,遭到了孫臏的埋伏,連大將龐涓都被擒獲了。
但這次的戰役其實沒有真正救到趙國。
因為魏國撤退歸撤退,依然留了人手霸佔著邯鄲不放。齊國雖勝,魏國主力仍在,齊國也沒有真的去進攻魏國的新都大梁。
不過這次的戰役好歹給趙國爭取來了一個和談的機會,後來兩國握手言和,齊國放歸龐涓,魏國也把邯鄲還給了趙成侯。
秦國間諜給魏惠王分析這件事時,自然是要把齊國和趙國有多蠻不講理給誇大一下的。
分明是趙國先對付的魏國盟友,魏國只是出於道義反擊一下,關齊國什麼事?要不是齊國插手,趙國滅亡後,魏國說不定能吞併趙國呢。
魏惠王很是可惜:
“是啊!差一點就能吞併趙國了!”
秦臣又強調:
“當年大王繼位時,就是趙國與韓國在背後動手腳,害得魏國國力大減。”
魏惠王他爹沒立太子,死後兩個兒子爭權導致魏國內亂。後來魏惠王佔據上風,自立為君,他的兄弟就跑去找韓國和趙國求助。
沒多久,韓趙兩國聯手攻魏。魏國大敗,魏惠王也被圍困。
要不是兩國沒談攏,一個想擁立傀儡魏王,另一個想讓魏國一分為二,最後兩國不歡而散。魏惠王當時就沒了,哪裡還有後來的好日子。
秦臣認為:
“大王攻趙分明是正常復仇,他們齊國就是事多,什麼都要插一手。”
別管齊國插手是不是為了利益考量,人家報仇雪恨的時候你跑來阻擋,那就別怪人家把仇恨值分一半到你頭上。
至於那是田齊乾的,和現在的呂齊沒關係,胸懷大志的魏王將之忽略了。
秦臣又說起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也很有名,在史記中是龐涓和孫臏這對冤家的又一次正面對抗,徹底奠定了孫臏的威名。
這場戰役裡孫臏用減灶計,讓龐涓誤以為齊國大軍裡不少士兵都逃走了,齊國只剩殘兵敗將。於是輕敵冒進,被孫臏覆滅。
不過魏國自己的史書《竹書紀年》裡、還有《戰國策》裡都沒寫這場戰役中有龐涓和孫臏,獻計的也不是孫臏而是田盼。
但不管是誰出的計謀,反正這一次又是齊國打敗了魏國。
關鍵在於,這次依舊是魏國和別的國家打仗,齊國橫插一腳。好巧不巧,魏國打的是他的另一個仇人韓國。
魏惠王聽完眉頭緊皺:
“寡人攻趙,齊國要插手。寡人攻韓,齊國還要插手。齊國管得也太多了,當年韓趙害寡人至此,難道還不許寡人反擊嗎?”
若非魏國被齊國兩次大敗,導致國力大減,給了秦國趁虛東出的機會,後來也不會開啟合縱連橫的時代。
魏惠王一口咬定:
“都怪齊國!秦國最後一統天下,皆是齊國攪局的緣故!寡人還聽聞秦滅六國時齊王作壁上觀,好哇,齊國一定是故意的!”
原來從這麼久之前,齊國就在給秦國送血包了。這兩家真是狼狽為奸,讓人不齒。
魏惠王問臣屬:
“齊王還有幾年好活?”
他齊桓公當初晚年生病的時候,就遭遇過諸子爭權。
兒子們光顧著搶王位,沒人關心齊桓公死活。有的說齊桓公最後是病死的,也有的說他是被餓死的。
不管他是怎麼死的,反正他死後沒人給他收屍。足足六十七天後,爭完王位的新任齊君才來收斂,當時屍體都生蛆了。
魏惠王罵了一句活該,就說:
“去,派人去挑撥那些齊國公子,好好跟他們說一說最後是誰贏了,他們兄弟又都是怎麼爭奪王位的。”
先讓齊王的兒子們自己打起他的好兒子都對他幹過什麼。齊國不是很喜歡插手別國的事情嗎,那他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魏惠王:寡人吃過的苦,也要讓齊王吃一遍。
秦臣微妙地笑了笑,什麼也沒說。
齊國那頭很快亂了起來。
哪怕齊桓公早就知道了自己死後諸子爭權的事情,可大家又沒仇,誰會沒事跑去跟齊王說你死後屍體生蟲這件事啊。
齊人自己打探到消息後,都會言詞委婉地粉飾一下太平,免得大王聽完氣死。現在魏惠王撕破臉皮,直接貼臉開大,齊王險些沒厥過去。
古人事死如事生,不是說著玩的。侮辱屍體有時候比侮辱活人還嚴重,沒人會忍下這口氣。
齊王小白氣得眼冒金星:
“寡人和你魏王無冤無仇!”
最後再說一遍,田齊乾的事情,和他呂齊無關!
魏王不痛不癢地回應:
“寡人也是好心告知你真相,不想看你被臣屬矇在鼓裡。”
而後趁著齊國公子作亂之際,舉大兵進攻吳地。趁機奪取了吳地幾座城池,佔盡便宜。
楚王也抓住了這個機會,發兵攻吳。
齊王和魏王之間的笑話被玩家發到了論壇上,天天在論壇翻八卦的扶蘇又看見了。
看完之後,扶蘇忽然想起來:
“這麼說的話,其實楚國也可以挑撥一下。”
三國打架,怎麼能只有齊魏撕破臉皮?楚國休想獨善其身,不如一起吧。
畢竟拿身後事說事真的挺有效果的。
很快,受盡刺激的齊王得知了楚悼王的故事。自己倒黴的時候,就要聽聽別人的倒黴事開心一下。
想到楚國也和魏國一樣,趁著齊國內亂跑來佔便宜,齊王怒從心起,也派人將楚國的故事宣揚了出去。
楚王於是也知道了自己死後,楚國貴族們想要趁著他的葬禮射殺吳起。
結果吳起這傢伙倒好,跑到他屍體旁邊拿他屍體當擋箭牌。而那群貴族,看到君王屍體還不收手,連著先王屍體和吳起一起射成了篩子。
楚王:!!!
貴族也就算了,本來就不是什麼好東西。吳起,寡人待你不薄啊!
楚國也亂起來了,楚王要算這筆賬。但貴族堅稱這件事還沒發生,憑什麼提前找他們算賬。大王就是趁機發難,想削弱貴族的權力。
效果好得出乎預料,扶蘇沒忍住,又將魔爪伸向了趙國。
楚王和趙王沒有仇怨,不會閒得沒事去曝光趙國的隱秘。沒關係,可以找人假裝成楚王的人,再去四處宣揚趙武靈王被小兒子餓死的故事。
搞完事情,扶蘇跑去找阿父分享:
“現在趙國、齊國、楚國他們都亂起來了。”
太子過於調皮,但頭疼的又不是自己。
所以始皇誇了兒子一句能幹,把小太子誇得心花怒放。
扶蘇依偎在父親身邊說:
“我覺得現在這樣還不夠。”
始皇願聞其詳。
扶蘇分析:
“只有三國亂起來太少了,而且他們只是內部自己亂自己的,沒辦法因此互相生出仇恨來。”
始皇便問他還想折騰什麼事。
扶蘇道:
“跟他們講一講勾踐、魏惠王、燕昭王這些人是怎麼壽終正寢的吧。”
尤其是魏惠王,活了八十一歲呢。不僅活得久,死得還很安詳順遂,根本沒有吃過什麼苦頭。
反觀其他人,不僅死得早,還死得慘。人呢,就怕一個對比。
關鍵人家魏惠王的兒子還孝順。
魏國舉辦喪禮的時候,遭遇大雨雪。他兒子說什麼都不肯延期舉辦,寧願在風雪中扶靈,後服了他。
雖然太子這麼幹不一定是真的孝順,可能還有政治作秀的緣故。但這不重要,聽在父子失和的那群君王耳朵裡,這就是兒子孝順的表現。
齊桓公他們一定嫉妒死了吧?
還有勾踐,也是好好地活到晚年才死的。據說死的時候差不多五十六歲,也沒傳出諸子爭權的笑話來。
作為吳越之戰最終引起幾國紛爭的罪魁禍首,怎麼能放任越王置身事外呢?他們最好全都打起來,越亂越好。
始皇伸手摸了摸兒子的腦袋:
“想做什麼就去做吧,還有朕給你當後盾呢。”
哪怕回頭各國發現了是扶蘇在背後搞事也不要緊,他有的是辦法護住兒子。
扶蘇只是小年輕愛玩了一些,這群君主都是百年前的老前輩了,怎麼好意思和晚輩計較。
扶蘇卻說他有辦法不暴露自己。
然後興致勃勃地把這些故事全都發到了論壇裡,等著好心玩家跑去四處宣揚。
玩家間的消息總是傳得很快的,沒多久全天下就都知道了。
各國把故事扒拉了一遍,越看越生氣。
不僅是生氣大家的命運不同,還生氣於憑什麼各國的故事都那麼完整,只有秦王的故事他們打探不到。
雖然各國沒發現是秦人在搞事,可唯獨秦王一片空白,也很顯眼。所以他們便把主意打到了天外人頭上,想問問天外人知不知道秦始皇怎麼死的。
總不可能秦始皇也壽終正寢、兒孫孝順吧?什麼好事都讓那秦政佔了,沒有這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