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微晶理論!震撼全場!玻璃咋又變成晶體了?(第2頁)
康普頓、吳有訓等天才,也靈光一閃。
“我明白了,宏觀與微觀!”
餘青松很想問一句:吳大哥,你到底明白什麼了?
李教授講的不就是一個故事嗎?
吳有訓羨慕道:
“校長的想法真是太天馬行空了!”
“我實在佩服的五體投地。”
懂的都懂,不懂怎麼也想不懂。
在眾人懵逼,大佬佩服的情況下,李奇維解釋道:
“在這個故事裡。”
“鑽石城堡就相當於晶體,它整齊有序。”
“而鑽石廢墟就相當於非晶體玻璃,它混亂無序。”
“然而,無論是晶體,還是非晶體玻璃,它們都是由一顆顆小的鑽石組成的。”
“這顆小的鑽石卻是晶體。”
“只不過它組成的鑽石廢墟,變成了非晶體而已。”
“這就是我的猜想。”
“玻璃雖然在宏觀上是非晶體,但是在微觀上,它的內部是由一個個微小的晶體組成。”
“我把這種理論形象地稱為【微晶理論】。”
“按照剛剛的理論,晶體存在閾值。”
“而玻璃雖然整體沒有閾值,但是它內部無數的微晶卻有各自的閾值。”
“無數個微晶的閾值平均在一起,就可以看成是玻璃這個非晶體的閾值了。”
“所以,玻璃才會和真正的晶體一樣,能夠透光。”
“這就是我對玻璃透光的原因分析。”
嘶!
會場內又一次陷入了寂靜之中。
微晶理論徹底震撼了所有人。
如此天才般的想法,簡直鬼神莫測。
“上帝啊!微晶理論也太驚豔了!”
“布魯斯教授果然恐怖如斯!”
“這就是科學的魅力嗎?”
“布魯斯教授和密立根教授等人的分析,實在太精彩了。”
“他們的一場對話,就開闢了一個新的理論方向。”
“晶體學接下來肯定會有突飛猛進的發展了。”
餘青松聽完後終於明白了。
隨即就是徹底被李奇維折服。
他呆呆地看著臺上那道身影,臉上露出了痴漢般的笑容。
他無比慶幸李教授是華夏人,和他是同一個民族,同一個國家。
“我要永遠追隨李教授的腳步!”
康普頓、吳有訓、哈勃等人,眼神火熱。
布魯斯教授強勢迴歸,他的實力沒有跌落。
今年40歲的他,在物理學界,正是當打之年。
未來對方一定還能創造更大的輝煌。
海耳等天文學家們,現在已經無比確信。
“布魯斯教授的天文學論文,一定會震驚學界的。”
就憑藉這種洞察力和想象力,海耳覺得布魯斯教授研究任何領域,都會是絕巔人物。
密立根微皺的眉頭終於舒展。
對於他這樣的物理大佬而言,看見一個難題被解決,哪怕不是本人的成果,也依然會欣喜若狂。
雖然李奇維的微晶理論只是一種猜測
。
但是無疑比他本人和康普頓的回答更深入。
而且,這個理論對於物質的組成結構,有了更多的參考意義。
關鍵是對方那種無拘無束的思想,讓人膜拜。
密立根感慨。
正常人知道玻璃是非晶體後,肯定就不會繼續去想,而是把它當成一個條件。
但是布魯斯教授不一樣,他會更進一步,思考其內部的問題。
忽然,密立根想到了英國皇家學會的那場年會。
李奇維一張太極陰陽圖驚豔了眾人。
“難道這也是源於華夏的某種思想嗎?”
對此,李奇維表示:這個真不是。
真實歷史上,1921年,俄國物理學家列別捷夫,提出了【晶子學說】。
該理論認為玻璃由無數的“晶子”組成,這些晶子分散在無定型的介質中。
兩者之間沒有明顯界限。
到了1932年,英國物理學家扎哈里阿森,提出了著名的【無規則網絡學說】。
該理論認為玻璃的微觀結構是:原子的排列是長程無序而短程有序。
兩種學說看似一樣,其實略有區別。
晶子學說側重描述玻璃的微觀不均勻性和有序性。
而無規則網絡學說側重描述玻璃的宏觀統計均勻性、無序性。
李奇維提出的微晶理論,其實就是兩種理論和能帶理論的結合。
這也是後世公認的玻璃結構。
當然,用這種結構解釋玻璃的透光性,目前而言,並不一定正確。
只是一種可能而已。
玻璃透光依然是未解之謎!
所以,李奇維繼續說道:
“首先說明,微晶理論只是我的一種猜測。”
“對於玻璃透明的問題,我們依然不知道正確的答案。”
“正如我在演講開始所說的那樣,我們對玻璃一無所知。”
“我想,現在大家應該沒有異議了。”
“至於這個問題的最終答案,就交給真正熱愛玻璃的人吧。”
“或許將來有一天,你們在座的某位,能完美地解釋這個問題。”
呼!
在場眾人全都鬆了一口氣。
剛剛的精彩辯論,讓人喘不過氣來。
一波三折,環環相扣。
每個人都感受到一種別樣的刺激快感。
這就是科學交鋒的魅力。
是世界上最聰明大腦之間的碰撞。
雖然最終答案連布魯斯教授也不知道。
但是沒有人因此就覺得對方不行了。
相反,他在眾人心中的形象愈發高大了。
因為對方沒有固步自封,反而永遠是在挑戰自己,挑戰科學的最高峰。
這就是當世科學第一人的榜樣力量。
這場演講的意義,比答案本身重要無數倍。
李奇維緊接著說道:
“我講玻璃透光問題的目的,就是想告訴你們。”
“如果想在科學領域有所建樹,那就永遠保持好奇心。”
“這個世界的複雜程度,遠遠超越了人類的想象。”
“儘管量子論和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
“但是,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仍然只能算窺到一角。”
“甚至連一角也算不上。”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保持悲觀的態度嗎?”
“不!”
“我們反而要更加樂觀。”
“因為這代表,人類的未來還有無限的可能。”
“而物理學就是人類創造出來,認識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
“以物理學為根基,誕生了化學,誕生了機械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