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空聖堂 作品

第187章 確定返英計劃;物理諾獎,你上你也行?(第2頁)

 李奇維嘿嘿一笑,“好了,時間到了,我們開始下一組運動吧。” 

 王路遙招架不住,最後沉沉睡去。 

 ----------------- 

 1904年10月中旬,《科學週刊》以最快的速度,率先報道了1904年的諾貝爾獎獲獎情況。 

 得益於李奇維的教育改革,現在國內各大學的理工科師生們,都把諾獎當成了風向標。 

 物理諾獎,化學諾獎,生理學或醫學諾獎,代表了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榮譽。 

 同時,他們也代表了未來這些領域的前沿研究方向。 

 今年的物理諾獎獲得者也是李奇維的熟人,約翰·斯特拉特,也就是瑞利勳爵。 

 他的獲獎理由是:對氫氣、氧氣、氮氣等氣體密度的測量,並因測量氮氣而發現氬氣。 

 黃埔理工大學物理學院的學生們看到報道後,都覺得不可思議,他們認為這個成果也太簡單了。 

 測量氣體的密度而已,不就是質量除以體積嘛,好像我上我也行。 

 課堂上,有學生對此提出了質疑。 

 李奇維很欣慰,他很樂意看到小夥子們敢於質疑權威,但是也要正確認識前輩的實力。 

 於是,他耐心地解釋道:“瑞利勳爵,是我導師的導師,算起來,跟咱們黃埔理工也算一脈的。” 

 “評價一位物理學家的成就,一定要代入他當時所處的物理環境。” 

 “氣體密度測量,只是瑞利勳爵眾多成果中的一個而已。” 

 “早在1815年,英國化學家普勞特發表了一篇論文。” 

 “他認為各種氣體的密度精確地是氫氣密度的整數倍。” 

 “由此推斷出氫原子可能是各種元素的元粒子,即任何元素都由不同數量的氫原子構成。” 

 “這就是普勞特關於元素的氫母質假說。” 

 “現在我們當然知道這種假說是錯誤的,但是在當時,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們找不到證偽的有力證據。” 

 “1882年,瑞利勳爵為了證實普勞特假說,他花了十年時間,精確地測量了氫氣和氧氣的密度。” 

 “因為當時的科學儀器非常簡陋,而這種實驗又需要很高的精度,所以瑞利勳爵才花了那麼長時間。” 

 “實驗結果顯示,氫和氧的原子量之比不是1:16,而是1:15.882。” 

 “這有力地證明了普勞特假說是錯誤的。” 

 說到這裡,教室內的學生們頓時無比佩服瑞利勳爵的毅力。 

 為了一個問題,竟然持續做了十年的實驗。 

 如果沒有對物理學的真心熱愛,任何人都不可能堅持那麼久。 

 這一刻他們才發現自己與頂級物理學家的差距,在座的人自忖很難堅持十年。 

 李奇維將學生們的表情盡收眼底,微微一笑,繼續說道:“當然,這還沒完。” 

 “瑞利勳爵在之後又精確測量了氮氣的密度。” 

 “他使用了兩種方法獲取氮氣。” 

 “第一種是從液態空氣中分餾出氮氣,第二種是從亞硝酸銨中分離出氮氣。” 

 “瑞利勳爵非常細心,他發現通過兩種方式得到的氮氣的密度,竟然有極微小的差異。” 

 “液態空氣中的氮氣密度是1.2572,而亞硝酸銨中的氮氣密度是1.2505。” 

 “如果是年輕的物理學者或學生,可能會想當然地認為這是實驗誤差造成的。” 

 “但是經驗豐富的瑞利勳爵,對自己的實驗非常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