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黃埔理工大學入學考試(第2頁)
真實歷史上,清朝滅亡後,民國成立,也沒有能力舉辦大範圍的高考(有過短暫的幾年)。
一個學生如果高中畢業了,他想讀大學,帶著畢業證書,直接去想讀的那所大學報名就行。
如果大學同意入學,繳費填寫個人信息後,選擇想讀的專業,就可以入學了。
當然好的大學會自主設置入學考試,只有通過的人才會被錄取,而且這種考試選拔方式彈性極大。
因此還發生了幾件考大學的趣事。
比如1917年,羅家倫參加京師大學的入學考試,當時的閱卷老師是胡適。
他興奮地說道:“我看了一篇作文,給了滿分,希望學校能錄取這位有才華的考生。”
然而,當學校查看羅家倫的成績單時,發現他的數學成績竟然是零分,其他科目也普通至極。
於是準備放棄,最後還是校長蔡元培力排眾議,破格錄取了羅家倫。
還有華清大學破格錄取數學15分,但是國文特優,英文滿分的錢鍾書。
所以說,沒有高考,對於那些偏科的天才來說,反而是一件好事。
他們的才華得以被看到和欣賞,從而成為各自天賦領域內的大佬。
當然,這也需要校長有極大的魄力,因為他們做出這種決定時,是會遭到很多人反對的。
就像李奇維分析的那樣,別人會以為這個考生是校長的親戚或者子侄呢。
所以,特招在公立大學是極為難得的事情。
但是,沒有高考也會產生一個新問題,那就是大學沒有辦法大規模選拔那些好苗子。
真正極度偏科的天才畢竟是少數,尤其是理工科,牛逼的人往往每門都牛逼。
就算差一點,也不會有零分或者幾分。
所以,這樣的人往往是通過考試選拔,而不是讓其上門自薦,那樣效率太低了。
對於物理學而言,其真正的開始是在清朝滅亡後,才陸續有大學開設了物理專業。
現在,由於李奇維的改變,雖然物理專業提前了,但是人還是那麼多。
目前這個時間點,那些後世有名的物理學家要麼才幾歲,要麼甚至都還沒出生呢。
僅存的幾個也是跟何育傑他們一樣,都是屬於華夏物理的奠基人才,名氣還不夠大。
李奇維憑藉本身的記憶,還真就想不起來。
他雖然腦子裡有名人數據庫系統,但那是被動的。
只有當他聽到或看見某個名字,或者見到真人,才會觸發,瞬間瞭解這個人的生平。
要不然的話,他哪裡需要費這麼大勁招生。
直接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讓李三逮人就行了,一抓一個準,保證都是後世的大佬。
但他也只能想想了。
所以現在的黃埔理工大學,就遇到這個棘手的問題了。
李奇維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來報考,設置的條件非常優渥。
不僅學費低,而且包一日三餐,並承諾解決畢業後的就業問題。
這就讓有些人產生了渾水摸魚的心思,他們不是想進來學習的,而是想白嫖飯菜的。
這年頭吃飽飯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