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任命下達,啟程北上,見大哥,袁世凱相邀
儀鸞殿內的新政御前會議結束後,清朝政府的職能部門開始高速運轉。
一條條命令以御旨的形式,下發到全國各省,然後是府、縣。
所有層級的官員都要執行命令。
同時,以清廷中央的名義電告外國使者,展現大清改革之成果。
新政大臣們更是要討論商部、學部、廢除科舉等大事,最後通告全國。
當然,這種大事肯定不會一蹴而就,至少還需要大半年的時間打磨。
不過,很多事情卻都可以提前開始進行或者準備了。
1903年4月25日,李奇維收到吏部給他發來的通知。
讓他在5月15日之前,進京面聖,然後在吏部掛號授職,出任管學副大臣。
清朝任用官員有好幾種情況,但不管何種方式,有權力任命官員的只有皇帝和吏部。
對於高級官員的任命,比如大學士、各部尚書、侍郎,以及各省總督、巡撫、布政使等,吏部沒有發言權。
這一權力是皇帝獨有的,官方稱為“特旨授”,是指皇帝不經過任何程序,直接任命高級官員,當然也可以任命低級官員。
光緒封李奇維為管學副大臣,用的就是特旨授的權力。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吏部整理好官員名單,再由皇帝定奪,這種形式稱為“開列”。
若是皇帝不同意吏部的決定,則名單上的人就不能上任。
因此,清朝吏部的權力十分有限,基本上只能任用中下級官員。
而中下級官員人數眾多,成分複雜,吏部要想將他們安排在合適的位置上,就必須根據官員的不同情況區別對待。
具體有六種情況,稱為“六班”。
第一種是除班,指官員初次入仕的班次,無論通過什麼方式入仕,都要進入除班等候初次授職。
科舉、恩蔭、捐納、特旨等等,有好幾種方式都可以得到官身。
當然如果是非科舉出生者,則會需要很多考察,名次也會排在後面,分到的官職也屬於次一等的。
第二種是補班,指官員本來就有官職,因為某些原因暫時離開崗位,現在又返回了,需要重新任命。
第三種是轉班,指官員品級不變,在同一個衙門內轉任別的崗位,一般而言都是升遷。
第四種是改班,相比轉班,改班的範圍更大,不侷限於本衙門內。
第五種是升班,很好理解,就是升遷,是所有官員夢寐以求的。
第六種是調班,指某些特別的職位,如果原任離職,就需要特定的官員去調任。
這類情況一般是專業性較強的職務,比如漕運、河道、欽天監等。
李奇維雖然是光緒特旨授的官員,但是他依然需要去吏部掛號,走個流程。
他這種情況,就是通過除班的方式去上任,不過職位已經提前確定好了而已。
李奇維之所以想了解清朝的官員任用制度,就是為了將來給何育傑他們也弄個官身。
這樣自己的黃埔理工大學,就能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雖然清朝的官,滿打滿算也只有8年多的保質期了,但是不用白不用。
於是,李奇維帶著已經返回的李三,踏上了北上之路,他決定見光緒一面。
他倒要看看封建時代的皇帝,到底有何特殊之處。
至於自身的安危,目前看已經不用擔心了。
各方勢力都沒有把他定義為危險人物,只是一個技術性官員而已。
由於時間充足,李奇維決定達到京城後,先去找自己的大哥李伯開。
5月7日,李奇維和李三從塘沽下船,然後主僕二人便朝京師趕去,準備先去新軍所在地。
清朝所謂的新軍,也經歷過一系列的變動。
1894年,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潰敗後,為了維護統治,開始效仿西法整頓舊軍,改練新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