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空聖堂 作品

第83章 物理諾獎最終候選人

 1901年9月28日,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皇家科學院。 

 古樸的建築散發出濃郁的科學氣息。 

 成立於1739年的瑞典皇家科學院,在建院之初起,組成人員主要有貴族、官僚,還有一部分大學教授。 

 因為當時的權貴們都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的加入能給科學院帶來很大的好處,所以沒有遭到非議。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原有的人員結構已經不滿足科學院的要求。 

 所以在十九世紀中期,瑞典皇家科學院進行了一次重大改革,要求入選院士必須是瑞典各學科的傑出代表。 

 通俗地說,沒有真才實學(自然科學領域),你就評不上院士。 

 從此,科學院才邁入新的正規發展時期,變成學術領域權威的代名詞。 

 整個科學院只有一個專職秘書處理日常事務,其他包括院長在內的所有院士都是業餘的。 

 他們不領任何工資,沒有行政權力,就是單純為科學做奉獻。 

 院士是一種榮譽頭銜,沒有高低之分。 

 只有學士、碩士、博士、講師、教授才是學術職業等級。 

 當然,這些都不影響每個院士的含金量和學術權威。 

 而現在,科學院的某間會議室內,裡面的院士權威大佬們,卻正在為諾獎的最終候選人苦惱萬分。 

 第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的五名成員,都是從瑞典皇家科學院推舉產生,他們分別是: 

 瑞典隆德大學教授艾瑞克、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教授哈維蘭、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教授薩維奇、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奧洛夫、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教授奧斯特(外籍院士)。 

 其中艾瑞克就是當初給湯姆遜寫信的那位,他希望聽聽老友的建議。 

 而哈維蘭是安德斯的舅舅,安德斯就是在法國放射學會議上,挑釁李奇維的那個紈絝學二代。 

 此時,艾瑞克開口道:“各位,根據前面幾輪的評選,現在只留下六份成果。” 

 “其實我們已經延期了,按理來說,應該在8月份就確定最終候選人。” 

 “不過考慮到是第一次舉辦,所以科學院允許我們延長,但時間也只到這個月底。” 

 “按照獎項的規定,最多隻有兩份工作成果可以同時獲獎;如果一份成果由二人或三人完成,則應共同獎勵。” 

 “但是一次最多隻能有三位獲獎者。” 

 “所以各位,讓我們再好好看看手裡的資料,請大家再次陳述推薦理由。” 

 艾瑞克帶頭翻看起資料,上面詳細寫著各候選人的資料及成果信息: 

 姓名,年齡,國籍,職業身份,主要成就等。 

 1、倫琴,56歲,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發現x射線及其應用。 

 2、湯姆遜,45歲,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對氣體導電的理論和實驗研究,以及發現電子。 

 3、貝克勒爾(49歲,法國,巴黎理工大學教授)、皮埃爾·居里(42歲,法國,巴黎大學教授)、瑪麗·居里(34歲,法國,賽福爾女子高等師範學校講師),對發現的放射性現象的共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