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昺十三么 作品

第六十三章 鉤沉(第3頁)

 三叔也曾經說過,成王敗寇,成的都是不可再現的,那些機緣巧合稍有不同結果就完全不一樣,漢王實力最強,運氣實在是不好,朱興宗的成就,是不可再現的,三叔寫的這些不是很詳實,都是粗略寫了出來,那天三叔還說了謀斷之事,這裡看不出多少,只看見朱興宗定下了先打漢王之策,別的沒看見什麼。

 豪傑並起,諸雄爭霸,這天下總有一個人會勝出的,想想當年七國爭雄,秦王一統,魏蜀吳三國爭霸,最終是魏武一統,只是不是曹氏坐了龍椅,是司馬氏;再說洛城之比,這麼多人來參加,再差也會有一個第一,這幾方相爭,早晚肯定會決出個勝負,不是朱興宗就是漢王或者誠王,看誰把握住機會了,不存在什麼天命之說;秦王、司馬氏、朱興宗能成,本朝高祖能成,都是不可再現的,盧林一邊吃著魚,一邊胡思亂想著,迷迷茫茫的想不太明白。

 吃過魚,盧林洗漱了一番後,繼續拿出紙箋,繼續看了起來,朱興宗在鄱陽湖大勝後轉頭就去和誠王爭鋒去了,這一打就陸陸續續打了近三年,初始朱興宗還連連失利,後來調整了過來,直到湖州被朱興宗大軍破了,誠王就已經是大勢已去。

 朱興宗能夠和漢王大戰獲勝,還有一個原因是方氏率兵攻打誠王,牽制住了誠王,連敗誠王部將七次,誠王也因此降胡,私鹽販子這才退兵。誠王降胡本就不是真心,虛與委蛇而已,方氏降胡也是反覆得很,誠王此舉是隻求方氏退兵,和方氏力拼不是什麼好事,非他所願,方氏也沒有再和誠王交戰,退兵了,誠王降胡後來得了封官,還藉此官身與高麗王交好。

 朱興宗此時仍是吳王,對外還一直稱以小明王為尊,三年前誠王突襲蓼城之時,朱興宗率軍救援,當時是以臣子身份禮迎小明王的,隨後在滁州城建造宮殿給小明王居住;破湖州之後,大局已定,朱興宗派遣部下去迎接小明王來江寧,記載說是途中遇狂風巨浪掀翻了舟船,小明王一眾人等皆死於此風浪傾覆之中。

 盧林看到這裡,覺得這風浪之說怕是掩飾其原本之真相了,不太相信,漢王當初是明著來,先挾持了徐真逸,自立為王后殺了;朱興宗打下了江山,拱手相讓是不可能了,怕是明著是迎接小明王,暗中做了什麼不好說,於是就有了這說辭,等到朱興宗建立起了明月王朝後更是無人再提過了。之前朱興宗對待郭氏也是面子功夫做得很好。

 誠王與方氏有些相似,都是做過私鹽買賣,都曾反胡又接受了招降,朱興宗發佈檄文聲討誠王之時就提及過,等到湖州城破後,誠王所據姑蘇就成了孤城;朱興宗大軍從北、西、南三面合圍,在城外構築長圍,又搭起木塔、築敵樓三層瞰城中,用鎖城之法,日夜攻擊。

 誠王拒絕招降,苦守八月,數次突圍亦失敗,城中經歷這麼長期的封鎖斷絕了糧草而陷入饑饉,朱興宗此時轉頭攻向城東,破兩城門,頓時降軍一片,誠王收攏殘兵二三萬,親自率領出戰,兵敗而回,欲自縊,卻未死絕,被救活而受俘,然後又押送至江寧,最後仍自縊而亡。

 三叔在這後面寫了一個疑問:誠王妻子劉氏在城破後,積柴薪於樓下,令人縱火焚樓,自己則是自縊而死;但是誠王有二子年幼,未聞死訊,不知所蹤。誠王一部也自此滅了。

 朱興宗這邊大勝之後,又發兵東南區征討方氏,之前方氏打誠王可是七戰七捷,朱興宗本以為會是難打的,不料未過兩月方氏就投降了,這倒是符合方氏屢反屢降之舉,朱興宗因此善待方氏。

 後人評價說:方氏首亂,反覆無信,然竟獲良死。言語之中是驚訝不已,確實方氏降了後,在江寧生活了七年,是因病才亡故的,後人謂之:乞降善終。其兄弟兒子都在明月朝為官。

 還有一張紙箋寫著一些評價之語:

 誠王起事後,所施之政,善待百姓,深得民心,然其止於小富即安,而無遠圖,一地之豪傑爾。

 漢王剽悍狡詐,大困不餒,愈蹶愈奮,能開拓封疆,一世之雄也,然其志驕,時運亦不濟也。

 方氏曾言,末世豪傑雖並起,智均力敵,吾只保境安民,以俟真人之出,斯吾志也。得償所願。

 朱氏隱忍狡詐,深謀遠慮,好學且知人善用,亦是雄主,能成事得天下,是其時運當道也,後驅虜而置之大漠之外,乃不世之功。

 至於後人對於誠王、漢王、方氏等人冠之以賊、寇、匪之名,其行為為弒、篡、僭越,其政權為偽之說,不置可否,只有評價:後輩動輒書寇,夫寇非所言也。彼未我臣,何寇焉。俱田間布衣,販夫走卒之輩,拔劍起事,驅逐胡虜,光復之勳不可抹除,雖仁暴懸殊,亦自有幸不幸焉。

 盧林看完這些,也不知道這是誰的評價,算是中肯吧。在驅逐胡虜之時,這些人也曾是齊心協力相互支援,一同抵禦,不管是誰坐了龍椅,這胡虜是驅逐出去了。

 對於在漢王、誠王后人沒有消息的地方,三叔都另有標註之語,方氏倒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是這都過去四百餘年了,明月朝都亡了近七十年了,如今是玉龍李氏皇朝了,盧林不明白為何三叔要尋找漢王和城王后人的消息?雖然不明白三叔是為何,但是三叔寫了這麼多,還特意交代了,盧林想著等到了朱氏再說了,朱氏同意的話,就仔細看看,就不知能夠看到些什麼記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