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為什麼(第2頁)
水泥對於基建的作用太重要了,沒有足夠的水泥,海參崴的建設就達不到喬治的要求。
所以水泥廠今年要同時開工兩個,一個在海參崴,另一個在伯力,同時滿足兩地的建設需求。
莫扎依斯基是實幹家,抵達海參崴的第二天,就開始進入工作狀態。
喬治將海參崴大學放在風景優美的彼得大帝灣,一期規劃佔地面積大約1.5平方公里。
再大也不是不行,關鍵是建築工人和建築材料都不夠,只能慢慢來。
未來海參崴大學的佔地面積,至少是一期面積的十倍以上。
“這裡除了海參崴大學之外,還會有海參崴醫學院,海參崴工學院,海參崴教育學院等高級院校,我準備將這裡建成海參崴的大學城,成為海參崴未來人才對搖籃。”喬治的話讓莫扎依斯基心馳神往,莫扎依斯基很清楚的感受到了喬治的決心。
對於教育,帝國不能說不重視,但限於各種客觀條件,帝國目前的教育狀況,並不讓人樂觀。
海參崴的教育剛剛起步,目前並不完善,但是喬治為海參崴的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海參崴現在一共有12所小學,在校學生超過3500人,相對於海參崴的人口總數來說,這個比例是非常恐怖的。
海參崴周邊的四大農莊,每個農莊都有自己的小學,喬治和莫扎依斯基分別視察了海參崴市內的多爾戈魯科夫小學,和市郊的喜莊小學,莫扎依斯基觸動很大。
多爾戈魯科夫小學以米哈伊爾的姓氏命名,在校學生650人,絕大部分都是海參崴工人的孩子,是海參崴規模最大的小學。
海參崴的小學採用五年制,開設課程包括俄語、漢語、數學、美術、舞蹈、音樂、手工、地理等入門課程。
學生小學畢業後,根據成績不同,可以進入專業學校繼續深造,或者是去海參崴工廠成為一名技術工人,有了小學的文化底子,他們的各方面的能力,都比沒有文化的人強出一大截。
現在困擾海參崴教育發展的,不是喬治的支持力度,而是海參崴的師資力量。
去年冬天,海參崴的小學才開始授課,到目前為止,學生的絕大部分課程還是語言,這些來自清帝國的孩子,必須在學會俄語之後,才能進行更深層次的教育。
這也是喬治一直到去年,才開始組建教育體系的原因。
前幾年喬治雖然也可以組建,但是整個海參崴,會俄語的人都沒幾個,全部派到工廠當翻譯都不夠,根本沒有提供教育的能力。
隨著大量工人通過考核成為技師,很多華裔工人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俄語,他們成為海參崴小學的第一批教師,只負責教學生學俄語。
“你今年幾歲?”莫扎依斯基用俄語問一個小女孩。
“六歲——”女孩略拘謹,但是能進行俄語對話,莫扎依斯基很高興。
這裡的學生都不錯,他們的服裝很整齊,明顯是統一定做的。
教室內的供暖做得很好,四周牆角都有鐵製暖氣片,這是海參崴鋼鐵廠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