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十翼 作品

第65章 大嫂

“佛爺神算,不準不要錢!”

 高和尚半閉著眼睛,敲一下木魚,吆喝道。

 “別人算卦都是銅錢蓍草,你個和尚,拿什麼算啊?”人群中一箇中年漢子問道。

 “本佛爺神通廣大,一望便知,何須藉助俗物!”高和尚聲如洪鐘,喝道。

 張哲翰正想刁難他幾句套點信息,和尚突然臉色一變。

 人群一片騷動,紛紛向兩旁擠著,讓開一條路,一名軍官帶著一隊士兵衝來。

 “抓住他!”軍官拔出腰刀大叫,“抓住那個和尚!”

 高和尚霍然起身,飛起一腳,將身前的桌子踢得飛起,砸向衝來的軍官,騰空而起,越過密集的人群頭頂,向寺廟掠去。

 “這和尚什麼人啊……,大哥,大哥?”陶一山突然發現“大哥”不見了。

 高和尚掠過妙應寺的紅牆,消失在視野中。軍官帶著士兵衝出廟會的人群,向山門撲去。

 妙應寺沿著山門通往天王殿的路上,擠滿了上香祈願的香客,看士兵衝了過來,紛紛讓開一條道。

 “搜!給我搜!一定要抓住這個妖僧!”軍官命令道。

 張哲翰此時早已藏在天王殿後面的大覺寶殿頂上,這裡供奉的是“三世佛”,釋迦牟尼佛、東方藥師佛和西方阿彌陀佛。

 之所以敢瞬移,是因為沒感受到威壓,只要現場沒有天極境,就沒人能看見他的動作。

 按非非提供的史實資料,高和尚“以秘術應召,受用軍中,同赴北邊,因秘術無驗,只得返歸,詐死潛伏”,也就是在軍隊裡裝神弄鬼穿幫了,不得不逃跑,最後是在被官兵追殺途中遇到王著,被王著連嚇帶騙參與了刺殺阿合馬的行動。

 追擊的士兵還在天王殿搜查,高和尚卻已掠入了大覺寶殿,閃身藏在阿彌陀佛後面,手忙腳亂脫下袈裟,換上一身皮襖,戴上一頂鈸笠帽,混入香客人群中,返身往天王殿走去。

 夠狡猾,張哲翰心裡讚道。按劇情推測,高和尚出了妙應寺一定會遇到王著,但張哲翰此時並不著急,高和尚擠在人群裡,天王殿還有搜捕的士兵,什麼時候能出山門,能不能出去都不知道。

 歷史記載妙應寺的白塔供著釋迦摩尼的舍利,張哲翰想起靖難之役副本里大報恩寺得到的玄奘佛骨舍利,這釋迦摩尼是佛祖啊,舍利子會不會也是神佚物?玄奘佛骨舍利是破境丹,直接幫助師父林雨棠抵達天極境,這佛祖舍利會不會更厲害?

 貪念一起,張哲翰一個瞬移便到了白塔跟前。白塔在寺院的最深處,四周有紅牆阻隔,香客和遊人只可遠觀而無法靠近。白塔通通體潔白,高五十多米,分塔基、塔座、覆缽、相輪、華蓋和塔剎六部分,是一座典型的藏傳佛教覆缽式塔,塔頂華蓋四周懸掛著流蘇和風鈴,風吹鈴動,悅耳悠揚。

 塔基下有一扇門,張哲翰試著用手一推,門開了。

 但張哲翰卻本能地轉身逃走,因為就在門開的一剎那,威壓陡然溢出,塔內有天極境甚至諸天境!

 張哲翰覺得自己輕率了,塔中有舍利子是眾所周知的事,這麼重要的地方,怎麼可能讓你隨隨便便順手牽羊?

 跑,快跑!

 張哲翰不敢再瞬移,天極境甚至諸天境面前,瞬移絕對是找死。

 就在他戰戰兢兢邁開腳步的時候,塔裡傳出一個蒼老的聲音:“施主欲往何處?”

 張哲翰頭皮發麻,雙腿像灌了鉛一樣,挪不動道。

 【主人莫慌,他可能是npC,聽口氣像是在打機鋒。你只要答對了就不會有事。】

 非非的話讓張哲翰冷靜下來,“那我該怎麼答?”

 【我的資料庫裡有全部佛家公案,我會將參考答案打在光幕上,你可以自行斟酌。】

 張哲翰一下子心裡有了底,轉過身去,小心翼翼進了塔門。

 白塔和尋常佛塔不太一樣,巨大的塔身內部是中空的,沒有分層,圓形塔廳足有五六百平米,一根粗大的柱子直通塔頂,塔壁一圈燃著青燈。正面一座佛龕,上面卻沒有佛像,而是供奉著一個一尺見方的印盒。

 佛龕前十幾米的地方,盤坐著一個僧人,背對著塔門,看不清面容,只能看見他身上穿著的黑色袈裟。

 佛教中僧人的衣著分三色,黃色、棕色和黑色。穿黃色袈裟的是初出茅廬的僧人,棕色袈裟是給已經有一定成就的僧人穿的,穿黑色袈裟的一定是高僧大德。

 張哲翰躡手躡腳走到僧人旁邊,這才看見他的樣子。

 這是個很老的老僧,看不出年齡,雙手合十,閉著眼睛,面容枯槁,臉上刻著深深的皺紋,兩道長長的白眉垂了下來,神態古樸而深沉,猶如一尊飽經風霜的古老銅像,讓人感到一種超脫世俗的寧靜和安詳。

 老僧的面前有一張方方正正的石桌,桌上只有兩個陶製茶杯,沒有茶壺,茶杯裡沒有茶。

 石桌對面還有一個蒲團,一看就是為來訪者準備的,張哲翰在蒲團上坐下,雙盤腿,五心朝天。

 “施主欲往何處?”老僧又問道。

 “風吹往何處,我就去何處。”張哲翰在光幕上選了一句話答道。

 “若無風,施主欲往何處?”

 “腳走到哪裡,我就去哪裡。”

 “腳要是不走,你去哪裡?”

 “去吃茶。”

 老僧深陷的眼眸突然睜開,深邃的眼神彷彿能洞察世間萬物。

 清脆的風鈴聲從塔頂傳來,在塔廳裡聽得異常清晰,老僧又問:“塔上風鈴因何而響?”

 “風吹鈴響。”張哲翰秒答。

 “是風響還是鈴響?”

 “都不是,是心在響。”

 這段機鋒的典故出自《六祖壇經》,原文是“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只不過把“幡動”變成了“鈴響”,沒什麼難度。

 【接下來無論他問什麼,你都回答“吃茶去”。】非非建議道。

 “吃茶去”三字是著名的佛門禪語,出自唐代佛家典籍《宗門拈古彙集》。原文是:

 有二僧到趙州,從諗禪師問:“新近曾到此間麼?”一僧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另一僧,回答道:“不曾到。”後院主問曰:“為什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院主應諾,師曰:“吃茶去!”

 這段話的意思是讓人認識心的本來面目。叫你“吃茶去”,目的不單純是吃茶,而要體會“能吃茶的是誰”?平常人吃茶,趕快品嚐這是什麼好茶,香不香,甜不甜,都在向外尋求,但禪師的“吃茶去”,是讓你反觀自照,認識本心,這在禪宗是非常高明的指點。禪悟如同吃茶,是苦是甜,還需自己品悟,以一顆平常心悟得平常生活中的自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