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六醜 作品

第736章 神話(十年後 下)(第2頁)

與制裁,確保市場的公平競爭與健康發展。

 在規範市場的同時,大秦積極鼓勵商人開闢新的貿易路線,商隊馱著大秦的絲綢、瓷器、鐵器等特色商品,穿越沙漠、翻越高山、渡過大洋,遠銷至世界各地。同時,也從其他地區帶回了奇珍異寶、香料等珍貴物品,豐富了大秦國內的商品種類,促進了商業的繁榮昌盛,使得大秦的商業網絡如同一張日益龐大且緊密的蜘蛛網,連接起了帝國與世界的各個角落。

 大秦以自身文化為核心,在新徵服的各地廣設學堂,將學堂作為傳播大秦文化的重要陣地。

 學堂中,教師們一絲不苟地教授大秦的文字,讓學生們學會讀寫大秦的官方文字,這不僅便於帝國政令的傳達與文化的傳承,也為不同地區的人們提供了一種統一的交流工具;講述大秦的歷史,從大秦的起源、發展、崛起的歷程中,讓學生們汲取帝國的智慧與精神力量,培養他們對大秦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傳授大秦的禮儀規範,使學生們懂得在不同場合下的行為舉止要求,培養他們的文明素養與道德觀念;講解大秦的法律條文,讓民眾知法、守法,明白違反法律的後果,從而維護帝國的社會秩序。

 然而,大秦並非一味地強行推行自身文化而完全摒棄當地文化傳統。在保持大秦文化主導地位的前提下,允許新徵服地區保留部分特色文化習俗,如一些獨特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傳統的手工藝製作技藝、具有地域特色的節日慶典等。這種文化包容政策猶如在大秦文化的花園中種下了其他文化的種子,促進了文化的多元融合與創新發展,使得大秦文化在吸收其他文化精華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與壯大自身。

 對於宗教信仰,只要宗教活動在合法合規的框架內進行,不違反大秦的法律與社會秩序,民眾均可自由信奉自己所尊崇的神靈。無論是本土的宗教信仰,還是外來的宗教派別,都能在大秦的土地上找到生存的空間。但對於那些企圖利用宗教進行煽動叛亂、破壞大秦統治的宗教組織,大秦則會毫不手軟地予以嚴厲打擊。帝國的安全部隊會迅速出擊,搗毀其據點,逮捕其頭目與骨幹成員,全部處死。

 另外,大秦明確劃分了公民等級,大秦子民為一等公民,賦予諸多特權與優先發展的機會。

 大秦本土子民的戶籍登記猶如一部詳細的家族史冊,除了記錄基本的個人信息外,還詳細記錄家族世系,以便追溯家族淵源與血統傳承;財產狀況的記錄則關乎稅收、徭役以及社會地位的評定等多方面事務;職業技能信息的登記有助於帝國合理調配人力資源,發揮每個人的最大價值。憑藉這些戶籍信息,大秦本土子民在教育資源分配上享有優先權,能夠進入更好的學府接受優質教育;在醫療保障方面,可優先獲得帝國的醫療救助與服務;在土地分配上,也能得到更為肥沃、廣闊的土地。

 而新徵服地區的原住民族,大多被歸為奴隸或低等身份。他們被要求承擔繁重的勞役,無論是修建大型工程,如宮殿、城牆、道路、水利設施等,還是從事農業生產中的艱苦勞作,都有他們忙碌的身影。同時,他們還需繳納高額的賦稅,這些賦稅成為大秦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只有在戰場上立下戰功,他們才有可能打破身份的枷鎖,擺脫奴隸身份,晉升為平民,從而獲得相對自由與有限的權利。

 在戶籍制度上,新徵服地區民眾的戶籍重點聚焦於幾個關鍵要素。所屬族群的記錄被置於首位,這是大秦帝國對不同民族實施分類管理的重要依據。

 通過明確族群歸屬,帝國能夠依據各民族的特性、傳統與習俗,制定有針對性的管理策略,從人口調配到勞役安排,都可做到有的放矢。服役情況的詳盡記錄則成為考核他們對帝國忠誠度與貢獻度的核心指標。每一次的征戰、每一項公共工程的參與,都被詳細銘刻在戶籍之中,服役的時長、表現的優劣,都將決定他們在帝國眼中的價值。而賦稅繳納記錄,更是與他們在帝國統治下的生存與發展緊密相連。賦稅的多寡、是否按時足額繳納,不僅關乎帝國的財政收入,也影響著他們自身的生活保障與社會地位。

 這些新徵服地區的民眾,在社會資源分配中無疑處於極為不利的境地。教育資源方面,他們很難獲得與大秦本土子民同等的受教育機會,優質的學府大多對他們緊閉大門,僅能接受一些基礎的、為了滿足帝國統治需求的簡單教化。醫療資源亦是如此,簡陋的醫療設施與有限的醫護人員,使得他們在面對疾病時往往只能聽天由命。土地分配上,他們得到的往往是偏遠、貧瘠的土地,難以依靠耕種實現富足。並且,他們受到更為嚴格的管控與監視。行動範圍被嚴格限定在特定區域內,未經許可擅自離開,便會遭受嚴厲懲處。職業選擇更是少得可憐,大多隻能從事諸如採礦、修路、耕種等低賤且辛苦的體力勞動,成為帝國建設的底層力量。

 在易華偉看來,這種民族政策雖顯嚴苛,卻有著深刻的戰略考量。從維護帝國統治秩序而言,對新徵服民族的嚴格管理可有效預防叛亂與動盪的發生。明確的等級劃分與資源分配差異,使得新徵服民眾難以形成足以威脅帝國統治的強大力量。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