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神話(百家 上)(第3頁)
然,本相今日想問問諸子,天下人同祖同源,皆為華夏子孫。大秦歷經艱難險阻,一統天下,追本溯源,我們有著共同的祖先,流淌著相同的血脈。然而,為何諸位大家還要以秦、楚、韓、燕、趙、魏、齊來劃分我等華夏子孫呢?難道我們不應該摒棄這些舊有的劃分,以一個統一的身份,共同為華夏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嗎?”
“大人此言差矣!”
孔鮒出列拱手行了一禮,臉色一肅:“請恕孔鮒不敢苟同大人所言。須知自商周行分封諸侯開始,王庭居中而諸侯拱衛之歷史至今已逾千年之久,我等雖同為黃帝子孫,系出同源,然祖制不可廢。"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望大人慎之!”
“哦…”
看著坐下沒人反對也沒人應和,易華偉微微眯起眼睛,緩緩開口道:“孔大家所言祖制,本相自然知曉。然時代在變遷,天下大勢亦在不斷變化。如今四海歸一,天下一統,若仍拘泥於舊制,不思變革,又如何能讓我大秦長治久安,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軒轅黃帝為我等共同之祖,我們當以天下為一家,摒棄舊有的國別之分,共同為了天下蒼生的福祉而努力。”
孔鮒微微搖頭,反駁道:“丞相此言差矣。祖制乃先王所定,歷經千年而不衰,必有其道理。若隨意更改祖制,必將引起天下大亂。且分封諸侯,各守其土,乃是維護天下穩定之根本。如今大秦雖一統天下,但各地風俗不同,民情各異,若強行推行郡縣制,必將引起民怨沸騰。”
易華偉微微一笑,說道:“孔大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分封諸侯雖有其歷史淵源,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弊端也日益顯現。諸侯割據,戰亂不斷,百姓苦不堪言。如今大秦一統天下,實行郡縣制,乃是大勢所趨。郡縣制可以加強中央集權,統一政令,提高行政效率。至於各地風俗不同,民情各異,本相以為,可以通過文化融合、教育普及等方式來逐步解決。”
孔鮒皺起眉頭,說道:“丞相所言雖有一定道理,但文化融合、教育普及並非一朝一夕之事。且大秦以法家治國,嚴刑峻法,百姓畏懼,又如何能接受文化融合和教育普及呢?”
易華偉微微點頭,說道:“孔大家所言不無道理。大秦以法家治國,確實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本相以為,法家之法並非一味嚴刑峻法,而是要以法治國,以法為綱,同時也要注重德治,以道德感化百姓。只有法德兼治,才能真正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孔鮒沉思片刻,說道:“丞相之法德兼治,確有其可取之處。但儒家主張以仁治國,以禮治人,與法家之法德兼治有所不同。儒家認為,仁是人之根本,禮是社會秩序的保障。只有通過推行仁政,實行禮制,才能讓百姓心悅誠服,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易華偉微微一笑,說道:“儒家之仁政、禮制,本相也有所瞭解。但本相以為,仁政、禮制雖好,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存在一些問題。仁政過於強調道德感化,而忽視了法律的約束;禮制過於注重形式,而忽視了實際效果。且在如今的亂世之中,僅靠仁政、禮制難以實現國家的統一和穩定。”
孔鮒搖頭說道:“丞相此言差矣。儒家之仁政、禮制並非只強調道德感化和形式,而是要通過道德感化和形式規範來引導百姓,讓百姓自覺遵守社會秩序,從而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且在亂世之中,更需要仁政、禮制來安撫百姓,穩定人心。”
易華偉微微點頭,說道:“孔大家所言也有一定道理。但本相以為,如今僅靠仁政、禮制或法家之法德兼治都難以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需要綜合各家之長,取長補短。”
孔鮒沉思片刻,開口道:“丞相之言,鮒深感佩服。但百家爭鳴,各有其理,如何綜合各家之長,卻是一個難題。”
易華偉微微一笑,說道:“本相以為,綜合各家之長,並非簡單地將各家思想拼湊在一起,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比如,法家之法可以用於維護社會秩序,儒家之仁可以用於感化百姓,墨家之兼愛可以用於促進社會和諧,道家之無為可以用於休養生息。只有將各家思想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長治久安。”
在坐的諸子靜靜地聆聽著易華偉與孔鮒兩人的辯論,神色各異,有的微微皺起眉頭,陷入沉思;有的目光專注,緊緊盯著辯論的雙方,彷彿在分析每一句話的深意;有的則流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似乎在這辯論中受到了啟發。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