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六醜 作品

第676章 神話(百家 上)(第2頁)

席間一名身穿儒袍的頭戴高冠的老頭開口道:“不知大人此次要我等前來所為何事?”

易華偉放下酒樽,開口道:“不知這位大家是何派之人?”

老頭拱了拱手:“我乃孔聖人八代孫,孔鮒!”

孔鮒,孔子第八代嫡孫,世居魏國孔子故里,原本歷史上同張耳陳餘交好。在陳勝吳廣起義反秦之後,孔鮒就投奔陳勝吳廣,被拜為博士,陳勝吳廣被章邯剿滅,孔鮒也死於亂軍之中。

“原來是孔大家,久仰大名!”

易華偉笑了笑,環顧四周,緩緩道:

“想當年,稷下學宮盛極一時,百家爭鳴,思想的火花在此碰撞,為天下帶來了無盡的智慧之光。那是一個令人神往的時代,學者們各抒己見,為了國家的未來、百姓的福祉而殫精竭慮。今日,本相宴請諸位,亦是希望能重現稷下學宮之輝煌,讓不同的思想再次交匯,為大秦的發展探尋出更為光明的道路。”【。3。】,

微微停頓,易華偉目光掃過眾人,繼續說道:“如今大秦一統天下,然前路依舊漫漫。本相深知,僅憑一己之力,難以成就萬世之功。故而,特邀諸位百家諸子,共同商討國之大事。諸位皆為天下有識之士,各有所長,若能齊心協力,必能為大秦的繁榮穩定貢獻非凡之力。”

春秋時期,天子設有“辟雍”,諸侯設有“泮宮”,這些都是官學,主要負責教育諸侯卿大夫的子弟,以免他們不識字,不懂詩和數。

然而,隨著禮崩樂壞,周代流傳下來的這些官學逐漸荒廢。在春秋末期,像孔子這樣有學問的人開始興起私學,主張有教無類,後世的諸子紛紛效仿。

在戰國初期的百年時間裡,儒墨兩家成為顯學。諸侯的官學無人問津,而私學卻如燎原之火越來越興旺。甚至到了諸侯國君不得不徵辟諸子入朝擔任博士顧問的程度。例如魏文侯邀請子夏入魏,創建了河西學派。

田氏齊國也不例外,為了擺脫篡逆的指責,同時為了吸納有識之士、鞏固政權,齊桓公創立了稷下學宮,四處招攬人才。對於前來投奔的士人,給予大夫的待遇,允許他們“不治而議論”,至今已有百餘年了。

稷下學宮在學術上成就斐然。這裡匯聚了九流十家的眾多學者,他們相互交流、辯論,碰撞出無數思想的火花。

儒家在這裡傳承和發展了孔子、孟子的學說,強調仁、義、禮、智、信,為社會秩序的構建提供了理論基礎。

墨家倡導兼愛、非攻、尚賢、節用,他們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各國的政治和社會生活。

道家主張無為而治、順應自然,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超脫塵世的思考方式。

法家則以法治國,強調嚴刑峻法,為各國的改革和治理提供了實際的方案。

陰陽家觀察天象、研究地理,試圖揭示自然與人類社會的關係。

農家關注農業生產,提出了許多實用的農業技術和政策建議。

名家擅長辯論,通過邏輯推理和語言技巧,探討名實關係等哲學問題。

縱橫家則憑藉口才和謀略,在各國之間縱橫捭闔,影響著國際關係。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不同學派的共同努力,稷下學宮成為了一個學術的熔爐,各種思想在這裡融合、創新。許多重要的學術著作在這裡誕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所以說,稷下學宮確實可以自稱“百年大學”。它不僅是一個學術交流的中心,更是一個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因為九流十家都在此匯聚,百家爭鳴,所以它也是名副其實的“綜合性大學”。

古人求學,必有傳承,其源頭大多出自周王室的官職設置。比如儒家所推崇的六藝,原本就是周朝官學針對貴族的教育內容。老子最初也是周王室守藏室的史官。那時,天下的文化中心在洛陽。

然而,王子朝之亂後,洛陽遭受了極大的破壞,就連藏書也陸續流散到各地。此後,私學興起。隨著孔子、少正卯等人開壇授徒,天下的文化中心就轉移到了魯國。

孔子去世後,他的七十二門徒開始分裂,有的去了齊國,有的去了楚國,有的去了晉國。但新的文化中心很快出現,那就是魏文侯時期的河西學派。以子夏等人為核心,這個學派中有不少人成為魏國的治國良才,法家思想也在那裡萌發。魏國在戰國早期當之無愧地成為文化中心。

之後便是稷下學宮。道、儒、法、名、兵、農、陰陽、輕重等各家學派在此匯聚,人才濟濟,百家爭鳴。那時,稷下學宮不僅是中國文化的軸心,也是世界文明三大軸心之一。只可惜後來,齊愍王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獨斷專行,導致稷下學宮衰落,稷下先生也逐漸散去,分別聚集到了秦國和楚國。

易華偉微微揚起頭,目光緩緩掃過在場的眾人,笑了笑,開口道:“諸子都是天下中最有學識之人,個個學富五車、才高八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