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神話(農家 下)(第2頁)
作為劉邦的枕邊人,呂雉對劉邦的心思瞭如指掌。她知道劉邦胸懷遠大志向,可她也清楚地知道,劉邦的志向是建立在大秦混亂、民不聊生的基礎之上。而如今,這些作物的出現,再加上大秦那百萬虎賁。有了充足的糧食供應,民心穩定,軍心穩定,想成事無異於天方夜譚。
許辛緩緩蹲下身子,目光專注地落在番薯的藤蔓和葉子上。身體微微前傾,伸出手輕輕觸摸著番薯的葉子,葉片柔軟而帶著微微的韌性,紋理清晰地展現在指尖。許辛仔細感受著葉子的質感,眼神中充滿了驚歎和好奇,那是一種對未知事物的強烈渴望。凝視著番薯的藤蔓,看著它們在土地上蜿蜒伸展,這些陌生的作物,讓他這個在農業領域摸爬滾打了幾十年的農家鉅子也感到無比震撼。
過了片刻,許辛站起身來,整理了一下衣衫,然後鄭重地朝易華偉拱了拱手,恭敬地說道:“大人,我可以看看嗎?”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期待和急切。
“當然!”
易華偉看著許辛的神情,笑了笑,眼中滿是理解。他知道許辛對這些番薯的好奇與渴望,也明白這些新作物對於農業發展的重大意義。
許辛得到許可後,再次蹲下身子,更加仔細地觀察著番薯的生長情況。輕輕撥開周圍的泥土,查看番薯的根部,想要了解這些作物的生長習性。動作小心翼翼,彷彿在對待一件珍貴的寶物。
此時番薯的塊根剛剛開始膨大。在土壤之下,番薯的根部形成小塊狀的凸起,這些就是未來番薯的雛形。這些小小的塊根潔白而鮮嫩,充滿了水分,緊緊地附著在根系上。
第一次看見番薯,許辛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在心裡默默估測了一番,對易華偉提出的畝產二十石已經沒有太大的懷疑,於是又走到玉米地裡看著那些玉米苗。
地裡的玉米苗已有一尺餘高,葉子油黑髮綠,在陽光下閃爍著微微的光澤。
許辛站起身來,走到玉米地旁,仔細地觀察著玉米苗的生長情況,在他的印象裡,傳統的農作物中,很少有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長得如此茁壯的。
“這些得九、十月份才能成熟。”
易華偉指了指另外一側:“我們去那邊看看。”
土豆地裡,一片繁忙景象。
農夫們一個個彎著腰,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勞作之中。雙手熟練而快速地翻動著泥土,隨著動作,一個個飽滿的土豆不斷被挖出。那些土豆從泥土中滾落出來時,發出清脆的聲響。農夫們有條不紊地將土豆收集在一起,然後輕輕地放在籃子裡。
這時,易華偉一行人走了過來。農夫們察覺到他們的到來,紛紛停下手中的動作,直起身子,齊齊朝易華偉躬身行禮,聲音洪亮地喊道:“大人!”
易華偉擺了擺手,溫和地說道:“起來吧,你們繼續。”
隨後朝其中一位鬚眉發白的老漢招了招手:“老何,你過來一下。”
老何聽到召喚,連忙起身,快步走到易華偉一行人面前,又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禮,說道:“見過諸位大人!”
許辛等人見狀,急忙回了一禮,態度十分謙遜。
易華偉看著老何,笑了笑說:“老何,跟許公說說,這一畝收成多少?再跟許公說一下具體方法。”
老何微微思索了一下,然後認真地回答道:“這土豆一畝地能收個二十石左右。若是精心照料,收成還能更高些。這東西好種,不挑地,耐旱。我們種的時候,先把地翻整好,施上些基肥。等苗長出來後,及時除草、鬆土。澆水也不用太勤,看著地幹了再澆。到了收穫的時候,就像現在這樣,大夥一起動手,把土豆挖出來。”
許辛聽了老何的介紹,微微點頭,心中對土豆的種植和收成有了更清晰的瞭解。他又詢問了一些關於土豆種植的細節問題,老何都一一作答。
易華偉微微側過身子,神色鄭重地對許辛說道:“許公,我計劃建立一個農業部,專門負責推廣這些新作物。不知許公是否願意與我攜手,共同為大秦百姓謀求福祉呢?”
“固所願不敢請爾!”
許辛點頭,眼中流露出深思之色,回應道:“但此事困難重重,需要仔細謀劃一番。”
“哈哈,好!”
易華偉呵哈哈一笑:“許公,這邊請!”
眾人移步至大院偏房,屋子佈置得簡潔而大氣。牆上懸掛著大秦的詳細地圖,各個郡縣的位置和邊界清晰可見。桌子上堆放著關於新作物的各種資料,有記錄其生長特性的竹簡,上面的文字工整而細緻,詳細地描述了新作物在不同環境下的生長情況;還有描繪其形態的圖樣,線條簡潔卻準確地勾勒出了新作物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