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神話(兵造處 上)(第3頁)
易華偉心中湧起一股敬意,每一個偉大的帝國背後,都有無數平凡而又偉大的人們在默默付出。微微點點頭,若有所思地問道:“那鐵水呢,一般用來做什麼?”
窵笑了笑,臉上露出一絲不以為意,緩緩說道:“鐵水一般摻入一些其它礦石做成犁、鋤、鈀等農具。很少用鐵來做兵器,主要是鐵太脆了,易斷易碎,不適合直接用於鍛造,就更別說用來製造兵器了。不過,在鐵兵器的製作上,關東六國比我們做的好些,但他們製做出來的鐵兵器和我們的青銅兵器一比,鋒利和耐久程度還是遠遠不如的!所以我們秦國才能以兵甲之利縱橫天下。”
“噢,原來是這樣!”
易華偉微微頷首,現在鐵器的發展還很不成熟,對鐵器的利用也還處在生鐵的初期水平。目前不能提高爐火的溫度,這是導致鐵器發展受限的主要原因之一。按原本的歷史軌跡,要等到漢武帝時代可能才會發展出比較成熟的制鐵工藝。
在易華偉的印象裡,爐溫一千度左右,鐵礦石被煉成熟鐵,但這種鐵太軟,可用性太差,沒有什麼實用價值;而用鼓風機再提高兩百度左右便得到了生鐵,一般的生鐵也只能用做鑄造一般的鐵製農具等,因為它太過脆易折,還是達不到兵器的標準。只有在生鐵的基礎上經過柔化、鍛造、淬火等工藝以後,才可以用來製造兵器。目前秦國鐵器的生產技術還處在生鐵這一階段。
想到這裡,易華偉心中有了一個主意。他笑了笑道:“去下一道匠房看看吧!”
“遵命!”窵連忙走在頭前給易華偉領路。
易華偉一邊走著,一邊在心中盤算著如何讓伊蘭來指點這些匠師,改造這裡的生產線。
十分鐘後,易華偉跟著窵緩緩踏入了一個龐大的匠房。
剛一進入,一股熾熱的氣息便撲面而來,那是高溫的爐火散發出來的熱浪。裡面上千號工匠正忙碌地勞作著,其中一半的工匠在高溫的爐火中小心翼翼地進行著青銅和錫的按比例灌注,另一半人則在“乒乒乓乓”的清脆聲響中,奮力打造著各式長劍,敲擊聲此起彼伏。
這就是大秦青銅劍了?!
現在的好劍只有兩種:一是用極為珍貴的隕鐵所制的精鋼長劍,隕鐵劍極為難得,世所少見。每一把隕鐵劍價值千金。不少名師製造的隕鐵劍如干將、莫邪等更是萬金難求,成為傳說中的神兵利器。二就是秦國出產的超長青銅劍。秦國對兵器的控制極為嚴格,超長青銅劍也很少流入民間。
易華偉靜靜地看著幾名聚精會神地打造著青銅長劍的工匠,沒有打擾他們。
工匠們雖看見了易華偉,但一則不知他是誰,二則有嚴酷的軍法管束,卻也不敢稍停,只顧埋頭工作,汗水順著臉頰滑落,滴落在熾熱的土地上,瞬間蒸發。
易華偉看了一會,試圖從工匠們的動作中找出秦劍為何鋒利甲於天下。然而,看了許久,卻依然毫無頭緒。走到一邊的兵器架上,輕輕地取下一支剛剛鑄造完成的青銅劍半成品。仔細地打量著,那劍身上閃爍著微微的寒光。
有道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易華偉這個外行看了半晌,無奈地搖了搖頭,毫無所得。轉頭看向窵,問道:“工師,為何關東六國的青銅劍只能在二尺六寸以內(六十釐米),而我秦國的青銅長劍卻可長達四尺以上(九十釐米)呢,這是何道理?”
窵挺了挺胸膛道:“那是當然,我大秦的青銅劍鑄造技術是最先進的,也有不傳之秘的。大人請看!”
說著,窵拿起一把青銅劍給易華偉講解起來。
(本章完)
(看完記得收藏書籤方便下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