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神話(兵造處 上)(第2頁)
易華偉倒是知道,秦國的鑄劍技術非常高超,能夠打造出長度超過91釐米的青銅長劍,這在當時是比較罕見的。一般青銅劍易折斷,長度通常不會超過60釐米,但秦國工匠掌握了銅錫的最佳比例,使得秦國的青銅劍在硬度和韌性上都表現出色,讓秦軍在近戰中更具優勢。
而且,秦國兵造處在兵器生產上實現了標準化。例如,兵馬俑坑中出土的4萬多枚箭頭,相同類型的箭頭規格尺寸的誤差基本都在毫米之內;青銅弩機的多個零件也能做到尺寸統一,這使得在戰場上如果弩機損壞,士兵可以直接用新的零件替換繼續使用。這種標準化生產提高了兵器的生產效率和質量,保證了秦軍兵器的供應。
秦弩使用的是流線型的三稜箭頭,其外形與現代的子彈類似,三個翼面幾乎完全相同,最大誤差不超過0.02毫米。這種箭頭符合空氣動力學,在飛行過程中能夠減少空氣阻力,提高射擊的準確性和穿透力。
想著,易華偉微微點了點頭,神色中帶著思索,目光在周圍忙碌的工匠們身上流轉,想象著他們無數個日夜為了這些精確的比例而付出的努力。帶著些許好奇問道:
“那在實際操作中,要如何確保這些比例的精準呢?”
窵恭敬地回道:“大人,我們有嚴格的流程和技藝傳承。每一位工匠都經過多年的訓練,對各種材料的分量有著敏銳的感知。我們會使用特定的量具,經過反覆的稱量和調整,確保金水的比例準確無誤。而且,在鑄造過程中,會有經驗豐富的匠師全程監督,一旦發現有偏差,立即進行調整。”
易華偉笑了笑,眼中流露出一絲讚賞:
“看來你們確實下了很大的功夫。那除了比例的控制,還有其他關鍵因素影響兵器的質量嗎?”
窵拱手行禮,鄭重地說道:“回大人,除了金水比例,鑄造的火候、冷卻的時間和方式等也至關重要。不同的兵器需要不同的火候和冷卻方法,這都需要工匠們憑藉豐富的經驗來判斷。例如,劍的鑄造需要較高的溫度和緩慢的冷卻,以保證其硬度和柔韌性的平衡;而箭頭則需要更高的硬度,所以冷卻速度要快。”
“噢!”
易華偉微微頷首,這些看似簡單的工藝背後,蘊含著無數工匠的智慧和心血。在古代科學技術不發達的時候,秦國的工匠們憑藉著不斷的嘗試和積累,總結出了這些寶貴的經驗。他們在簡陋的作坊裡,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為秦國的軍事力量鑄就了堅實的基礎。
“那口訣是什麼?”
易華偉笑了笑,眼中流露出一絲好奇:“說來聽聽!”
窵猶豫了一會,屏退左右,小聲道:“回大人,口訣如下: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二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鑑遂之齊!
意思是說:若六分金水裡面有五分青銅一分錫,那麼這種金水可以用來做鐘鼎之用,因為這種金水硬度較差;五分金水面裡面有四分青銅一分錫的話,這種金水可以用來鑄劍之用,因這種金水的硬度和柔韌性都比較適中;四分金水時面有三分青銅一分錫的話,這種金水就可以用來做矛、戈、鈹、戟等長兵器,因這種金水的硬度比較高;三分金水裡面有二分青銅一分錫的話,這種金水可以用來做一些重兵器之用,因為他們的硬度更高;而五分金水裡同有三分青銅二分錫的話,這種金水就可能用來做箭頭一類的小兵器了,因為這種金水的硬度實在太高了,根本無法做大;而二分金水裡面青銅和錫各佔一半的話,就只能用來做鑿、遂等之用了,因這種金水的硬度最高,不能做其它的東西了!
這些金水比例是我大秦的不傳之秘,以這種比例鑄造造出來的劍、戟等兵器鋒利甲於天下!”
易華偉微微頷首,錫的多少確實決定了青銅製品的硬度和強度,錫越多,青銅製品就越硬,但也變得更脆。而這精確的比例配合,在現代更是得到了先進科學的有力驗證。
在古代科學技術不發達的時候,秦國的這些寶貴經驗不知是多少工匠經過多少年的心血才總結出來的。秦國能夠打敗六國,統一中原,這些默默奉獻的工匠們功不可沒。他們在簡陋的作坊裡,憑藉著智慧和勤勞,不斷探索、嘗試,為秦國的軍事力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