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央 作品

第 110 章 掌權(第2頁)

 在姑祖母這雙似乎能夠看透一切的眼眸中,一切的狡辯都是沒有意義的。

 朝廷當時真的拿不出一點力量來救濟雎陽嗎?並非如此。

 之所以沒有派一點援兵去雎陽,純粹是因為,朝廷不夠重視。

 可是,雎陽就是再重要,也比不上長安和洛陽重要啊,他優先想著奪回兩京有什麼錯?

 “既然你認為雎陽不重要,那麼你為何不下旨直接讓張巡帶著他手底下的人從雎陽撤離?”

 “怎可如此!叛軍若是經由雎陽來襄助攻入長安和洛陽的叛軍,那我唐軍主力豈不是要腹背受敵?”

 “哦,原來你知道雎陽的重要性啊,我聽著你方才的話,還以為你只要長安和洛陽,別的地方都不打算要了呢。”

 李令月道:“你明知道雎陽的重要性,卻不肯為雎陽提供一星半點兒的幫助,不就是將責任轉嫁給了雎陽的守護者嗎?在這方面,你也不過是個可恥的逃避者罷了。”

 當初,對於是留下來與叛軍做抗爭,還是跟著李隆基一起逃命,李亨是猶豫過的。

 若不是他的兒子李倓一力勸說他留下來與叛軍做抗爭,若不是對李隆基感到失望的大臣們也有這方面的意思,若不是挺身而出收復河山能夠為他博一個美名,能夠讓他撇開李隆基坐上帝位,李亨未必會選擇站出來。

 他遇事之後優先考慮自身的利益,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

 對於大唐而言,李亨於亂世之中收復了兩京,勉強穩住了大唐江山,算是有些功績的。

 可他的評價並不算多好,其根源就在於他能夠平定叛亂,並不是他本人多麼能耐,而是他的周圍還有一批對大唐忠心耿耿的臣子。

 這些臣子用他們的血肉和脊樑骨,共

 同穩住了大唐的江山。()?()

 在平叛的過程中,李亨甚至是在幫倒忙的。()?()

 安史之亂爆發的第三年,安祿山後院起火——他的兒子安慶緒弒父篡位,叛軍經歷了一陣內部動盪的時期。

 ?本作者晏央提醒您最全的《秦唐之好》盡在[],域名[(.)]???*?*??

 ()?()

 這時,謀士李泌勸說李亨直搗黃龍,徹底消滅叛軍的有生力量,李亨卻沒有聽從李泌的意見,固執地選擇按兵不動,導致錯失良機。()?()

 安慶緒在整頓好軍隊之後,再度率領叛軍與唐軍作戰。

 李亨為了“吸取”安祿山做大的“教訓”,對武將頗多防範。他在前線並不設置元帥,而是命令他所信任的宦官魚朝恩監軍。

 魚朝恩一介宦官,不過是憑著李亨的信任才能坐上高位。他一個在富貴鄉權勢場裡摸爬滾打的人,能有什麼軍事素養?

 很快,唐軍便不出所料地吃了敗仗。魚朝恩將責任推到郭子儀身上,李亨又不問青紅皂白地罷了郭子儀的兵權。

 可以說,大唐藩鎮割據之禍,自李隆基而起,宦官干政之禍,卻是自李亨而起。

 當初勸說李亨挺身而出重整河山的李倓為人頗為正直,向李亨直陳一些奸佞之過,李亨反而聽信奸佞的讒言,下旨賜死了李倓。

 看到宦官們囂張跋扈的情形後,在場的大臣們都不由唏噓感嘆。

 如今的他們,並不把宮內侍奉帝王的內侍放在眼中,他們何曾預料到,不過短短數年,十數年功夫,宦官居然就能仰仗著帝王的信任,在朝堂上跟他們平起平坐了呢?

 李隆基的種種行徑固然讓人鄙夷不恥,李亨除了在收復兩京一事上有些功勞之外,別的事也讓人著實難評。

 大唐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熒幕中給出的信息量太大,周圍的大臣們一時被這些信息砸得有點懵。

 最終,他們看向了站在他們面前的武皇和李令月,決定請教一下這兩位。

 大唐的先祖都親自還陽了,他們不抓緊時機請教武皇和李令月,更待何時?

 此時,大部分人都將目光放在了武皇的身上,雖然武皇生前的種種行事手段備受詬病,但眾人對於武皇的能力還是十分認可的。

 “請則天大聖皇后和鎮國太平公主出面,為我大唐主持平叛之事。”

 當一名大臣率先站了出來後,越來越多的大臣選擇應和他的話語。

 這些人簇擁在武皇和李令月的周圍,李隆基則孤零零地站在一旁備受冷落,一時之間,竟讓人分不清他們究竟是李隆基的臣子,還是武皇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