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餘舟 作品
第114章 馬邑之圍 軍臣單于:我真的不傻。……
“還請單于聽我一言!”聶壹不卑不亢地用匈奴語言高聲回話。
“你會說我們的話?”軍臣單于這才把眼睛從那一堆財物是移到他身上。
聶壹的話一套一套的,皆是照著單于喜歡的話說:“我聶家世代長在雁門,我自小便聽聞胡人皆是天之驕子!嚮往在草原是縱馬馳騁!”
“我接手聶家後,也與不少胡人做生意,從他們那裡得知了冒頓單于的事蹟,心生仰慕,可惜冒頓單于仙逝,終不得見,因而常常感嘆不與英雄生於同一時代。”
這可就是違心話了,誰想和冒頓單于生活在一個時代啊?那時候邊關比現在還慘,他要是生在那個時代怕不是連項上人頭都保不住。
不過這話軍臣單于很受用,畢竟對於匈奴來說,冒頓單于是類似於始皇帝的存在。
“直到軍臣單于即位,我便知單于和冒頓單于一樣!實在是一代雄主!單于將帶領胡人更加強盛!”
聽他將自己與冒頓單于相提並論,軍臣單于更高興了。
“我也知自己除去經商毫無才能,既不會治國也不會領兵,想來難以對單于有所貢獻,故而帶上家財投奔,希望能略盡綿薄之力!”
軍臣單于看著眼前長長的竹簡禮單,心下滿意,不過還是不能掉以輕心。
聶壹見狀,心生一計:“我在馬邑也有些勢力,為助單于,我願幫單于斬殺馬邑縣令,他與我素來不和,我能想辦法讓馬邑舉城投降,屆時單于可如入無人之境,以馬邑為起點,整個雁門都將是單于的囊中之物!”
直到此時,軍臣單于才有些意動。
對他來說,聶壹的財富再多,怎比得一整座城?
何況雁門可不是普通的小村莊,那可是漢人的屏障,若是能裡應外合,他說不定能成就比冒頓單于更耀眼的功績。
“單于若是不信,大可將我放回去,我並不認得路,也不知曉其他的機密,單于不會有絲毫損失!我願下次帶著馬邑縣令的頭顱前來投誠!望單于信我!”
他彷彿是胡人的忠臣一般,任哪個漢人看了都要罵一句匈奴人的好奴才。
良久的沉默與審視後,軍臣單于終於動心了。
“再仔細說說。”
“是!”聶壹心下一喜,終於上鉤了。
遠在長安的劉徹前幾日剛送大軍出征,今日才得了空閒,立刻派人召霍去病和尚謹一起入宮。
今日正值休沐日,衛青也終於閒下來,和尚謹在衛家屋簷下閒聊,問起霍去病的近況。
學館裡大都是同年齡的孩子,衛青原以為他們能做個玩伴,卻不想霍去病在學館一心學習,雖有朋友,卻不是那種交心的。
據學館的夫子說,霍去病平日裡學習認真,只是話很少。
“謹,夫子說的真是去病?”衛青都懷疑是不是這個月他和陛下都在忙馬邑的事情,忽略了霍去病的身心成長。
尚謹看了一眼院子角落裡正在和獒犬玩鬧的霍去病,這才說道:“自然是真的,不過我沒覺得他話少啊?”
“有件事前段時間瞞著你,你如今空閒些,我想也該告訴你,有同窗說去病是私生子,嘴巴不乾淨,我還和去病給了他個教訓。”
衛青蹙眉問:“這事你們怎麼不和我說?”
他沒想到外甥在學館裡受了欺負。
“那孩子的父親乃是九卿之一,鬧大了反而不好。”
即便衛家如今頗受寵信,可底蘊不足,還是少起衝突為好。
要不是他發現霍去病不對勁,霍去病還準備把這件事瞞下去。
他一邊覺得霍去病竟如此懂事,一邊覺得不能委屈了霍去病。
小孩子間的矛盾自有小孩子的辦法。
“我和去病能解決,你們這段時間忙得很,少兒和去病也覺得不打擾你們才好。”
衛少兒知道這件事,也認為不告訴衛青為好。
他來到大漢以前一直覺得霍去病該是和王離差不多的性子,定是直率活潑,如今相處下來卻發現霍去病比王離多了幾分沉穩與多思。
雖說霍去病在他們面前確實是直率活潑的,但在其他人面前確實如史書所說的那般少言不洩。
這其中或許有成長環境的不同,也有衛青對他的影響。
“那人已經道歉了,說只是學舌,如今改了,還賠了禮。”
論起這些閒言碎語,其實霍去病經受的算好的了。
霍去病出生沒多久衛家就脫籍了,如今也稱得上一句官宦子弟。
孩子的惡意與喜愛都過於直白,想要改變也不是難事。
學館中說閒話的到底是極少數,這也只是第一次有人對霍去病惡語相向,既然保證以後不會再犯也就不再追究。
而衛青的出身讓衛青遭受了更多的非議。
有不在意出身單純被衛青人格魅力吸引的人,自然也有看不起衛青的人。
有人覺得衛青奴隸出身,卻因為衛子夫的原因受到劉徹的提拔,做官的路不正當,也有些人未必是偏見,而是嫉妒。
尚謹其實不大明白這些人是怎麼想的,在他看來,真要論起來,沒一個做官是堂堂正正的。
即使衛青是外戚又如何?靠家族的蔭庇做官不也是走關係?外戚能做官因為沾親帶故,難道任子就不是因為沾親帶故?
不過這個道理世家即使明白也心安理得,他們自己可以靠在功勞簿上吃老本,但是一個奴隸因為裙帶關係成了官,即使有真才實學也是不行的。
衛青何嘗不明白那些人對自己的態度?只是他可以受委屈,但他不希望看見霍去病受委屈。
“下次若再有這樣的事情,定要同我說。”衛青心中有些懊惱。
“仲卿放心,學館裡不會再有這樣的事了。”尚謹溫言安慰,“本來也只是兩個孩子這樣,領頭的孩子都被收服了,其他幾個自然也會慢慢和去病熟絡起來。他們樂意和去病一起玩,去病還不一定樂意呢。”
交友的主動權始終在霍去病手中,如果霍去病想,他能很快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
“舅舅!我都聽到了!”霍去病抬頭看向衛青。
他們雖然隔的遠,但是霍去病還是聽到幾個詞,猜出他們在談論之前的事。
“去病……”衛青嘆了一口氣,走到霍去病面前。
“我只是不想你擔心,所以才不要告訴你。”霍去病雖然在外人面前少言寡語,但是很少對衛青有所隱瞞,“我不在意他們說的話,英雄不問出處!”
那些人在他面前說那些話的時候,霍去病連表情都沒變,那些人討了個沒趣,沒得到想要的反應,之後也就不說什麼了。
要不是尚謹知道了這件事,他都懶得理這群所謂的同窗。
他人的言語從來不會影響他決心要走的路,路的終點站的也不是這些人。
“我相信,你會是我們的驕傲。”衛青將霍去病擁入懷中,他的外甥遠比同齡人要堅定,也更有勇氣和志氣。
劉徹興致勃勃地考較著霍去病的功課:“去病最近學了些什麼?”
“《倉頡篇》快學完了。”霍去病雖然嘴上說著不想讀書,其實學起來比誰都快。
劉徹一連問了幾個問題,霍去病都答上來了,字也寫的不錯,劉徹誇獎道:“學得挺快嘛,真聰明。”
“你和謹去一邊玩吧。”
雖然是休沐日,但身為皇帝加班也是常事,反正還有衛青陪著他。
劉徹也不在意霍去病和尚謹在旁邊會不會吵著他,他就喜歡有些聲音在旁邊,不然這麼多政務能把他折磨死。
“今天講什麼啊?”霍去病興沖沖地問。
每次下學回來的路上,尚謹就和他講古時的戰役,他可喜歡聽這些了,連著劉徹和衛青沒事的時候也跟著霍去病一起聽。
“昨日講了齊國北平山戎,今日講諸侯國內部的戰役吧?”尚謹和霍去病講這些,既是打發時間的故事,也是潛移默化的培養。
霍去病每日都要聽,得虧春秋戰國天天打仗,能從今年講到明年。
“好!”
“去病知道城濮之戰嗎?”尚謹今日講這個戰役是有深意的,“是昨日那個故事二十年後了。”
“沒聽過,是哪兩個國之間的啊?”
“晉與楚,晉文公與楚成王。”
聽尚謹講了這麼些時日,霍去病已經能把諡號和人對上了,晉文公就是重耳。
“寒食節?”
“對,就是那個重耳。”
“我知道!退避舍對吧?舅舅和我講寒食節由來的時候講到過。”
寒食節其實是很早就有的節日了,原本和晉文公也沒什麼關係。
舅舅說晉文公和介子推那個割肉做湯和燒死的故事是莊子講的,《左氏春秋》裡沒那麼複雜。
不過好多人當真了,說寒食節是由此而來。
“對,城濮之戰與退避舍息息相關。楚國發兵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文公決意救宋,但是他曾與楚成王許下退避舍的承諾。”
“如果向楚國說情,怕楚國不肯;如果和楚國打仗,他心裡是不願打的,也擔心齊國和秦國的態度。”
霍去病好奇地問:“那他是如何做的?”
春秋戰國的故事實在太精彩了,經常出乎意料。
“這其中的事有些複雜,不是一時二刻可以說清的。”
“晉文公逃亡時雖與各國交好,但是也有怠慢的,比如衛國鄭國,甚至鄭國大夫叔瞻告訴鄭公,若是不以禮相待,不如殺了重耳。”
“好像在哪聽過這樣的話?”霍去病覺得這話有點耳熟,“商鞅?”
尚謹失笑道:“確實很像。”
“他們為何總是不聽勸啊?”霍去病實在不明白這些國君怎麼就是把臣子的話當耳旁風。
“他們若是聽勸,這史書便要改寫了。”尚謹繼續講,“於是晉文公決定使一招圍魏救趙,這可比圍魏救趙的典故還早。”
“當時楚國才攻打佔領了曹國的領土,又與衛國通婚,他要攻打曹與衛,逼楚國救援曹衛以解宋國燃眉之急。”
霍去病點點頭,這招陽謀真是好用,明知道對方是圍魏救趙,可不得不去救。
“等到十二月時,晉文公已將太行山以東都打下來了。第二年晉文公要借道攻打曹,衛成公拒絕了。”
“確實該拒絕,唇亡齒寒。”霍去病覺得衛成公肯定是吸取了虢國被晉國滅國的教訓。
這麼一說,晉獻公好像還是晉文公的父親,這就更巧了。
“然後晉文公就直接一起打了。正月,晉軍攻下了衛國的五鹿。”
許是一切冥冥中註定,當年重耳路過五鹿,餓得實在不行了,於是向村民乞討,只得到了一塊土。重耳原本很生氣,趙衰安慰他說土象徵土地,是臣服之意。如今這塊土地真的歸他所有。
“那衛國現在怎麼辦?”
“二月時晉文公與齊昭公結盟,衛成公見狀請求參加結盟。”
“啊?”霍去病一愣,大約沒想到衛成公如此的……能屈能伸。
“時代如此,各國間從來都不可能是永遠的盟友。或許它們之間有血海深仇,但是必要之時一樣可以結盟,或許它們曾經是盟友,明日也一樣可以翻臉不認人。”
霍去病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問道:“晉文公不會答應的吧?”
“嗯,所以衛成公又想與楚國結盟,遭到了其他人的反對,最終被驅逐了。”
“驅逐他們的國君?”霍去病覺得這個時代真是超出他的想象。
“那個時候也不是稀罕事,即使是姻親,衛國和楚國的關係也沒多好。”
“可即便晉軍攻陷了曹國都城,俘虜了曹共公,楚成王依然選擇繼續猛攻宋國。”
“圍魏救趙失敗了?”霍去病覺得楚成王真是雄才大略,這都能不為所動。
“在大臣先軫的建議下,晉文公讓宋國以土地賄賂秦、齊兩國,請兩國出面使楚退兵,製造秦、齊與楚國的矛盾,同時,他將攻打下來的曹、衛之地分給宋國,堅定宋國抗擊楚國的決心。”
霍去病瞪大了眼睛,還能這麼做?
“齊、秦為得到宋國的土地自然是站在宋國這邊,並且出兵幫助晉國,而得不償失的事情,楚成王也不會去做,他選擇了退兵。”
霍去病原以為故事到了這裡該結束,但是城濮之戰還是沒發生。
“那他們是怎麼打起來的?”
“楚成王讓當時的令尹成得臣,也就是子玉,不要逼近晉師與之交戰。他認為晉文公在外面逃亡近二十年才回到了晉國,重重危險他都脫身了,又得民心,這便是天意,這樣的人見識謀略極好,與晉文公這樣的人打仗是得不到好處的。”
“楚成王說得對,晉文公這樣的人絕不是好惹的。”
“楚成王可是個了不得的君王,他雖是殺兄上位,但是上位以後廣修德政,與周天子的關係很好,也藉此名正言順地攻打異族,得了南方千里之地。”
“他還下令撤出了佔領齊地谷城的駐軍,將谷城主動歸還給齊國,以期與齊國重新修好。”
“但是子玉為人剛強,執意要出兵,說自己不敢說一定要立功,只是想堵那些說閒話人的嘴。”
“那時候的將領這麼……”霍去病還以為再怎麼說國君也是在將領之上的,沒想到那時候和大漢差別這麼大。
“這個子玉怎麼好像和晉文公有仇一樣?我記得舅舅之前說晉文公承諾退避舍的時候他還罵了晉文公。”霍去病懷疑子玉是不是看晉文公不順眼。
“子玉派使者宛春去晉營中說,如果晉國放了曹國國君,讓衛國國君回到衛國,楚國也就釋宋之圍。”
“這也太會裝好人了。”霍去病立刻明白了子玉要做什麼。
這個時代很看重輿論,楚國先行求和,若是晉國拒絕,就能倒打一耙,還能讓宋曹衛對晉文公產生怨言,若是晉國同意,楚國還能得到曹衛的感激,怎麼說都是佔便宜。
“晉國哪裡看不透他們想做什麼?於是先把這使者抓了起來,又許諾曹衛復國,讓他們一同伐楚。”
“這便是恩威並施。”
霍去病一副果然如此的模樣,追問道:“那子玉脾氣那麼差,肯定生氣,是不是出兵了?”
“嗯,可是晉文公選擇了退避舍。”
“好仁義的國君,竟然真的履行諾言了。”雖然霍去病覺得直接打比較好,不過如此重諾也是很少見的了。
“可太過仁義的國君是不能活下去的,下次和你講宋襄公的故事。”
“那些將軍真的願意退避啊?晉文公的將軍比楚成王的聽話多了。”霍去病已經看出楚國要吃敗仗了。
雖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那是在將軍比君王更懂如何行軍打仗的情況下,這種君王比將軍腦子更清醒的時候將軍卻不聽話,能打贏就怪了。
“他們也生氣,覺得晉軍是國君率領,而楚軍是將軍率領,怎可君避臣,實在丟臉。”
“狐偃卻說服了他們,既然晉文公曾經受過恩惠,許下承諾,那便不可忘恩失信。打仗是講士氣的,理直理虧總歸不同。”
“子玉不會真的追上去了吧?”霍去病無語凝噎。
“嗯。”尚謹點點頭,“其實論兵力,楚軍是強於晉軍的。晉國軍,加上秦、齊、宋的援軍,約有九萬人,而楚國軍隊加上陳、蔡、許等小國,總共有十一萬人。”
霍去病眼睛一亮,他還以為故事到這兒差不多就結束了,畢竟晉國一直在用計,而子玉看上去怎麼也不像能贏的樣子,沒想到楚國原本還是佔優勢的。
“他們排兵佈陣有何不同嗎?”
“並無大的差別。”那時候還真沒有太多陣法。
“那就還是用計不同了,是什麼?”
霍去病話音剛落,在一旁聽了半天的劉徹就出聲說道:“以逸待勞,避強擊弱,佯敗誘敵……”
劉徹洋洋灑灑把後面的故事講完了,霍去病越聽越興起。
見尚謹盯著自己,劉徹無辜地說:“聽得我都沒心思處理政事了。”
這倒不是因為霍去病和尚謹兩個人聲音大,而是他一聽到誘敵深入之類的詞,就不免想起聶壹的計策。
他這回可是下了血本,派出了十萬大軍,領兵的將領更是名將。
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大行令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
五人中以韓安國為首。
這剛出去沒幾天,他就心神不寧的。
尚謹佯怒道:“陛下,你都說光了,我還怎麼問去病?”
其實他剛好少說點話,講多了都口渴了。
“那你再講一個。”劉徹也想當故事聽。
“誘敵深入的戰役倒是多,每每提起,總要嘆一句,怎麼就是看不出來呢?”
“還真有避開的。”衛青笑著說。
“曹劌論戰!”霍去病眼睛一亮,這題他會,“要仔細觀察,不可冒進。”
“去病真聰明。”衛青摸摸他的頭。
“我倒是想起來一件事,陛下可知梁國有種特有的山羊?”
[開始了開始了,小謹開始編故事了。]
[真的好心急,馬邑之圍歷史上失敗了啊啊啊啊啊!]
[但凡小謹現在是個大臣,也不至於只能拐彎抹角地提醒。]
[還好豬豬和衛青都聰明,換個皇帝我都擔心真把這些當故事聽了。]
“還真不記得,什麼羊?”
“青山羊。”尚謹並不意外,他以前也不知道,是上個世界實地考察才發現的,“我的高祖父是個出了名的善人,見別人受了傷就挪不動道。他也給牲畜看病,特別喜歡單父縣的青山羊,說是和別的地方的羊長得不一樣,稀奇得很。”
他一提起單父縣,劉徹立刻想起了呂太后,呂后不就是單父縣的嗎?沒想到尚謹和呂后還是老鄉。
“他雖說醫術好,卻也不是什麼病都能治好的。有個人得了重病,實在是治不好,結果那家人將事情怪在高祖父身上,高祖父只好見著那家人便繞道走。”
這個故事有沒有漏洞並不要緊,只要別太假就行。
“有一日,高祖父正挑著醫箱走在荒野上,卻看見一頭青山羊在虛弱地倒在地上。”
“陷阱?”劉徹結合前面的故事猜出是有陷阱之類的東西。
“是,一頭牛一頭羊對於鄉里的人那麼重要,他剛從鄉里出來,也沒聽說哪家在找羊,這一隻羊倒在這裡,可奇怪了。”
“他再定睛一瞧,那羊身上還有個繩子,看不清是綁在哪還是壓在哪,那繩子上有個記號,我高祖父記性好,認出這是那家人的記號,心裡本也沒多想,只是有些懷疑,想著要是把羊帶回去給那家,說不定能緩和鄰里關係。”
馬邑之圍的失敗實在讓人唏噓,誰能想到這樣一個計謀最後敗在了細節上?
原本見羊眼開的軍臣單于發現這些放牧的羊雖多,竟然一個放牧的人都沒有,這才起了疑心。
“剛要上前,卻又覺得越來越不對勁,這個時候那家的犬突然奔出來,朝他吠叫不已,高祖父頓時覺得不可久留。”
正派反派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隻狗對應的是漢奸。
軍臣單于疑心後,派兵攻下一個碉堡,俘虜了一名尉史。
這尉史很快背叛了大漢,得知有埋伏的軍臣單于即刻退軍,王恢認為已經錯過了襲擊匈奴軍的最佳時機,連追擊都沒嘗試,就決定收兵。
“他裝作折返,卻注意著動靜,果然,他走出去有些距離,便聽到有人在小聲說話。”
“正是那家人埋伏著,若不是那隻犬‘叛主’,恐怕高祖父已不測。”
“後來呢?”
“這都是沒證據的事情,高祖父也不能如何,只聽說這家死了只羊,給這家的鄰居看病的時候,鄰居說那家的主人罵著什麼白費了只羊,出的什麼鬼主意。”
馬邑之謀功虧一簣,十萬大軍的設伏毫無用武之地,大漢與匈奴的關係徹底破裂,王恢自殺,聶壹隱姓埋名。
“高祖父這時真的確定自己可能被殺,趕忙攜家眷搬到了河東郡。”
霍去病憤憤不平:“如此歹毒,簡直就是禍患!”
“高祖父常和祖父感嘆,但凡那家出個人站在羊旁邊請他幫忙,他定會不計前嫌的。若是趁著他救羊的時候下手,那才是真的完了。”
這就跟明示沒什麼區別了,他都想搖著劉徹的肩膀告訴他,不要讓漢軍偽裝的太過火,放牧哪有連個牧民都沒有的?整個牧羊犬在旁邊都比只有羊好。軍臣單于再怎麼說也算是單于裡拔尖的了,真的沒那麼傻!
“荒山野嶺的,一隻羊孤零零的待在那兒,他就算想救也要仔細觀察一番才敢。”
“不過高祖是習武的,也難怪那家人要想辦法偷襲,不然就是來個四個人一起,也不一定打得過高祖。”
“我祖父是個粗心大意的,也跟著高祖父學了些本事,說還好那群人不是對著祖父下手,不然祖父定是傻乎乎的就去救了。”
“這何嘗不是誘敵深入?還好沒得逞,不然今日我就不在這裡了。”
從尚謹說起只有一隻羊的時候,劉徹就呆若木雞了,後面尚謹說什麼他也沒聽了。
他將整個計劃捋了一遍,越想越心驚。
尚謹也沒去打擾劉徹的思緒,而衛青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陛下?”
“仲卿……”劉徹回過神來,“他們呈上來的奏書,有提到這一點嗎?”
“並非孤零零的一隻羊,說了會放上百隻羊在城外,只是……”衛青深吸一口氣,“只是一個人都沒有。”
“嘖,這就是所謂的天衣無縫的計策?!”劉徹頭疼不已,“立刻給他們送信,計劃有變。”
他與衛青立刻商量起如何解決此事,又急召幾個大臣來完善計策。
好好的一個休沐日,全員加班。
等到一切塵埃落定,劉徹才又喜笑顏開地召見尚謹,感嘆道:“謹,你就是傳說中的福星吧?”
劉徹這回還真沒懷疑尚謹是故意的,雖然十萬大軍去前線並不是難知道的事情,但是具體的計劃只有相關的數人,仲卿也不會把這件事告訴尚謹。
“福星?幫到陛下就好。”尚謹搖搖頭,“不過陛下怎麼把仲卿也派過去了?”
他以為劉徹只是改變計策,沒想到劉徹一時起意把衛青派去了雁門。
“他們我不放心,還是仲卿在好些。”
“你要學荊軻刺秦嗎?”馬邑縣令與聶壹的關係原本說不上好也說不上差,只是經了這麼一遭,他是真心佩服聶壹。
無論聶壹有沒有私心,單是這份勇氣便足以讓他欣賞。
但這可不代表他想把自己的腦袋送給匈奴單于。
總有人誇荊軻勇武樊於期大義,但是沒幾個人想當失敗的荊軻和丟了腦袋的樊於期。
他不希望聶壹失敗,也不希望自己獻身。
“自然不會,我也不願讓其他人做無謂的犧牲。”聶壹搖搖頭,他還沒喪心病狂到那個程度,“找個犯了死罪又與你相像的人,斬了他的頭顱送去就是,你這幾日便不要出門了。”
“縣令!長安密信。”
縣令趕忙接過,展開一目十行看下去,感嘆不已:“陛下當真……思慮周全。”
“聶壹,你瞧瞧。”
聶壹看完,長嘆一聲:“我自以為詳密周全,卻不想竟連如此簡單的事情都沒想到。”
“百密一疏,到底是當局者迷……”縣令安慰他,說著說著住了嘴,“陛下不也是當局者嗎?不過陛下定是上天庇佑,自與我們不同。”
“陛下新派了一位監軍使者來,不知會不會生出變數。”:,m,
“你會說我們的話?”軍臣單于這才把眼睛從那一堆財物是移到他身上。
聶壹的話一套一套的,皆是照著單于喜歡的話說:“我聶家世代長在雁門,我自小便聽聞胡人皆是天之驕子!嚮往在草原是縱馬馳騁!”
“我接手聶家後,也與不少胡人做生意,從他們那裡得知了冒頓單于的事蹟,心生仰慕,可惜冒頓單于仙逝,終不得見,因而常常感嘆不與英雄生於同一時代。”
這可就是違心話了,誰想和冒頓單于生活在一個時代啊?那時候邊關比現在還慘,他要是生在那個時代怕不是連項上人頭都保不住。
不過這話軍臣單于很受用,畢竟對於匈奴來說,冒頓單于是類似於始皇帝的存在。
“直到軍臣單于即位,我便知單于和冒頓單于一樣!實在是一代雄主!單于將帶領胡人更加強盛!”
聽他將自己與冒頓單于相提並論,軍臣單于更高興了。
“我也知自己除去經商毫無才能,既不會治國也不會領兵,想來難以對單于有所貢獻,故而帶上家財投奔,希望能略盡綿薄之力!”
軍臣單于看著眼前長長的竹簡禮單,心下滿意,不過還是不能掉以輕心。
聶壹見狀,心生一計:“我在馬邑也有些勢力,為助單于,我願幫單于斬殺馬邑縣令,他與我素來不和,我能想辦法讓馬邑舉城投降,屆時單于可如入無人之境,以馬邑為起點,整個雁門都將是單于的囊中之物!”
直到此時,軍臣單于才有些意動。
對他來說,聶壹的財富再多,怎比得一整座城?
何況雁門可不是普通的小村莊,那可是漢人的屏障,若是能裡應外合,他說不定能成就比冒頓單于更耀眼的功績。
“單于若是不信,大可將我放回去,我並不認得路,也不知曉其他的機密,單于不會有絲毫損失!我願下次帶著馬邑縣令的頭顱前來投誠!望單于信我!”
他彷彿是胡人的忠臣一般,任哪個漢人看了都要罵一句匈奴人的好奴才。
良久的沉默與審視後,軍臣單于終於動心了。
“再仔細說說。”
“是!”聶壹心下一喜,終於上鉤了。
遠在長安的劉徹前幾日剛送大軍出征,今日才得了空閒,立刻派人召霍去病和尚謹一起入宮。
今日正值休沐日,衛青也終於閒下來,和尚謹在衛家屋簷下閒聊,問起霍去病的近況。
學館裡大都是同年齡的孩子,衛青原以為他們能做個玩伴,卻不想霍去病在學館一心學習,雖有朋友,卻不是那種交心的。
據學館的夫子說,霍去病平日裡學習認真,只是話很少。
“謹,夫子說的真是去病?”衛青都懷疑是不是這個月他和陛下都在忙馬邑的事情,忽略了霍去病的身心成長。
尚謹看了一眼院子角落裡正在和獒犬玩鬧的霍去病,這才說道:“自然是真的,不過我沒覺得他話少啊?”
“有件事前段時間瞞著你,你如今空閒些,我想也該告訴你,有同窗說去病是私生子,嘴巴不乾淨,我還和去病給了他個教訓。”
衛青蹙眉問:“這事你們怎麼不和我說?”
他沒想到外甥在學館裡受了欺負。
“那孩子的父親乃是九卿之一,鬧大了反而不好。”
即便衛家如今頗受寵信,可底蘊不足,還是少起衝突為好。
要不是他發現霍去病不對勁,霍去病還準備把這件事瞞下去。
他一邊覺得霍去病竟如此懂事,一邊覺得不能委屈了霍去病。
小孩子間的矛盾自有小孩子的辦法。
“我和去病能解決,你們這段時間忙得很,少兒和去病也覺得不打擾你們才好。”
衛少兒知道這件事,也認為不告訴衛青為好。
他來到大漢以前一直覺得霍去病該是和王離差不多的性子,定是直率活潑,如今相處下來卻發現霍去病比王離多了幾分沉穩與多思。
雖說霍去病在他們面前確實是直率活潑的,但在其他人面前確實如史書所說的那般少言不洩。
這其中或許有成長環境的不同,也有衛青對他的影響。
“那人已經道歉了,說只是學舌,如今改了,還賠了禮。”
論起這些閒言碎語,其實霍去病經受的算好的了。
霍去病出生沒多久衛家就脫籍了,如今也稱得上一句官宦子弟。
孩子的惡意與喜愛都過於直白,想要改變也不是難事。
學館中說閒話的到底是極少數,這也只是第一次有人對霍去病惡語相向,既然保證以後不會再犯也就不再追究。
而衛青的出身讓衛青遭受了更多的非議。
有不在意出身單純被衛青人格魅力吸引的人,自然也有看不起衛青的人。
有人覺得衛青奴隸出身,卻因為衛子夫的原因受到劉徹的提拔,做官的路不正當,也有些人未必是偏見,而是嫉妒。
尚謹其實不大明白這些人是怎麼想的,在他看來,真要論起來,沒一個做官是堂堂正正的。
即使衛青是外戚又如何?靠家族的蔭庇做官不也是走關係?外戚能做官因為沾親帶故,難道任子就不是因為沾親帶故?
不過這個道理世家即使明白也心安理得,他們自己可以靠在功勞簿上吃老本,但是一個奴隸因為裙帶關係成了官,即使有真才實學也是不行的。
衛青何嘗不明白那些人對自己的態度?只是他可以受委屈,但他不希望看見霍去病受委屈。
“下次若再有這樣的事情,定要同我說。”衛青心中有些懊惱。
“仲卿放心,學館裡不會再有這樣的事了。”尚謹溫言安慰,“本來也只是兩個孩子這樣,領頭的孩子都被收服了,其他幾個自然也會慢慢和去病熟絡起來。他們樂意和去病一起玩,去病還不一定樂意呢。”
交友的主動權始終在霍去病手中,如果霍去病想,他能很快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
“舅舅!我都聽到了!”霍去病抬頭看向衛青。
他們雖然隔的遠,但是霍去病還是聽到幾個詞,猜出他們在談論之前的事。
“去病……”衛青嘆了一口氣,走到霍去病面前。
“我只是不想你擔心,所以才不要告訴你。”霍去病雖然在外人面前少言寡語,但是很少對衛青有所隱瞞,“我不在意他們說的話,英雄不問出處!”
那些人在他面前說那些話的時候,霍去病連表情都沒變,那些人討了個沒趣,沒得到想要的反應,之後也就不說什麼了。
要不是尚謹知道了這件事,他都懶得理這群所謂的同窗。
他人的言語從來不會影響他決心要走的路,路的終點站的也不是這些人。
“我相信,你會是我們的驕傲。”衛青將霍去病擁入懷中,他的外甥遠比同齡人要堅定,也更有勇氣和志氣。
劉徹興致勃勃地考較著霍去病的功課:“去病最近學了些什麼?”
“《倉頡篇》快學完了。”霍去病雖然嘴上說著不想讀書,其實學起來比誰都快。
劉徹一連問了幾個問題,霍去病都答上來了,字也寫的不錯,劉徹誇獎道:“學得挺快嘛,真聰明。”
“你和謹去一邊玩吧。”
雖然是休沐日,但身為皇帝加班也是常事,反正還有衛青陪著他。
劉徹也不在意霍去病和尚謹在旁邊會不會吵著他,他就喜歡有些聲音在旁邊,不然這麼多政務能把他折磨死。
“今天講什麼啊?”霍去病興沖沖地問。
每次下學回來的路上,尚謹就和他講古時的戰役,他可喜歡聽這些了,連著劉徹和衛青沒事的時候也跟著霍去病一起聽。
“昨日講了齊國北平山戎,今日講諸侯國內部的戰役吧?”尚謹和霍去病講這些,既是打發時間的故事,也是潛移默化的培養。
霍去病每日都要聽,得虧春秋戰國天天打仗,能從今年講到明年。
“好!”
“去病知道城濮之戰嗎?”尚謹今日講這個戰役是有深意的,“是昨日那個故事二十年後了。”
“沒聽過,是哪兩個國之間的啊?”
“晉與楚,晉文公與楚成王。”
聽尚謹講了這麼些時日,霍去病已經能把諡號和人對上了,晉文公就是重耳。
“寒食節?”
“對,就是那個重耳。”
“我知道!退避舍對吧?舅舅和我講寒食節由來的時候講到過。”
寒食節其實是很早就有的節日了,原本和晉文公也沒什麼關係。
舅舅說晉文公和介子推那個割肉做湯和燒死的故事是莊子講的,《左氏春秋》裡沒那麼複雜。
不過好多人當真了,說寒食節是由此而來。
“對,城濮之戰與退避舍息息相關。楚國發兵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文公決意救宋,但是他曾與楚成王許下退避舍的承諾。”
“如果向楚國說情,怕楚國不肯;如果和楚國打仗,他心裡是不願打的,也擔心齊國和秦國的態度。”
霍去病好奇地問:“那他是如何做的?”
春秋戰國的故事實在太精彩了,經常出乎意料。
“這其中的事有些複雜,不是一時二刻可以說清的。”
“晉文公逃亡時雖與各國交好,但是也有怠慢的,比如衛國鄭國,甚至鄭國大夫叔瞻告訴鄭公,若是不以禮相待,不如殺了重耳。”
“好像在哪聽過這樣的話?”霍去病覺得這話有點耳熟,“商鞅?”
尚謹失笑道:“確實很像。”
“他們為何總是不聽勸啊?”霍去病實在不明白這些國君怎麼就是把臣子的話當耳旁風。
“他們若是聽勸,這史書便要改寫了。”尚謹繼續講,“於是晉文公決定使一招圍魏救趙,這可比圍魏救趙的典故還早。”
“當時楚國才攻打佔領了曹國的領土,又與衛國通婚,他要攻打曹與衛,逼楚國救援曹衛以解宋國燃眉之急。”
霍去病點點頭,這招陽謀真是好用,明知道對方是圍魏救趙,可不得不去救。
“等到十二月時,晉文公已將太行山以東都打下來了。第二年晉文公要借道攻打曹,衛成公拒絕了。”
“確實該拒絕,唇亡齒寒。”霍去病覺得衛成公肯定是吸取了虢國被晉國滅國的教訓。
這麼一說,晉獻公好像還是晉文公的父親,這就更巧了。
“然後晉文公就直接一起打了。正月,晉軍攻下了衛國的五鹿。”
許是一切冥冥中註定,當年重耳路過五鹿,餓得實在不行了,於是向村民乞討,只得到了一塊土。重耳原本很生氣,趙衰安慰他說土象徵土地,是臣服之意。如今這塊土地真的歸他所有。
“那衛國現在怎麼辦?”
“二月時晉文公與齊昭公結盟,衛成公見狀請求參加結盟。”
“啊?”霍去病一愣,大約沒想到衛成公如此的……能屈能伸。
“時代如此,各國間從來都不可能是永遠的盟友。或許它們之間有血海深仇,但是必要之時一樣可以結盟,或許它們曾經是盟友,明日也一樣可以翻臉不認人。”
霍去病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問道:“晉文公不會答應的吧?”
“嗯,所以衛成公又想與楚國結盟,遭到了其他人的反對,最終被驅逐了。”
“驅逐他們的國君?”霍去病覺得這個時代真是超出他的想象。
“那個時候也不是稀罕事,即使是姻親,衛國和楚國的關係也沒多好。”
“可即便晉軍攻陷了曹國都城,俘虜了曹共公,楚成王依然選擇繼續猛攻宋國。”
“圍魏救趙失敗了?”霍去病覺得楚成王真是雄才大略,這都能不為所動。
“在大臣先軫的建議下,晉文公讓宋國以土地賄賂秦、齊兩國,請兩國出面使楚退兵,製造秦、齊與楚國的矛盾,同時,他將攻打下來的曹、衛之地分給宋國,堅定宋國抗擊楚國的決心。”
霍去病瞪大了眼睛,還能這麼做?
“齊、秦為得到宋國的土地自然是站在宋國這邊,並且出兵幫助晉國,而得不償失的事情,楚成王也不會去做,他選擇了退兵。”
霍去病原以為故事到了這裡該結束,但是城濮之戰還是沒發生。
“那他們是怎麼打起來的?”
“楚成王讓當時的令尹成得臣,也就是子玉,不要逼近晉師與之交戰。他認為晉文公在外面逃亡近二十年才回到了晉國,重重危險他都脫身了,又得民心,這便是天意,這樣的人見識謀略極好,與晉文公這樣的人打仗是得不到好處的。”
“楚成王說得對,晉文公這樣的人絕不是好惹的。”
“楚成王可是個了不得的君王,他雖是殺兄上位,但是上位以後廣修德政,與周天子的關係很好,也藉此名正言順地攻打異族,得了南方千里之地。”
“他還下令撤出了佔領齊地谷城的駐軍,將谷城主動歸還給齊國,以期與齊國重新修好。”
“但是子玉為人剛強,執意要出兵,說自己不敢說一定要立功,只是想堵那些說閒話人的嘴。”
“那時候的將領這麼……”霍去病還以為再怎麼說國君也是在將領之上的,沒想到那時候和大漢差別這麼大。
“這個子玉怎麼好像和晉文公有仇一樣?我記得舅舅之前說晉文公承諾退避舍的時候他還罵了晉文公。”霍去病懷疑子玉是不是看晉文公不順眼。
“子玉派使者宛春去晉營中說,如果晉國放了曹國國君,讓衛國國君回到衛國,楚國也就釋宋之圍。”
“這也太會裝好人了。”霍去病立刻明白了子玉要做什麼。
這個時代很看重輿論,楚國先行求和,若是晉國拒絕,就能倒打一耙,還能讓宋曹衛對晉文公產生怨言,若是晉國同意,楚國還能得到曹衛的感激,怎麼說都是佔便宜。
“晉國哪裡看不透他們想做什麼?於是先把這使者抓了起來,又許諾曹衛復國,讓他們一同伐楚。”
“這便是恩威並施。”
霍去病一副果然如此的模樣,追問道:“那子玉脾氣那麼差,肯定生氣,是不是出兵了?”
“嗯,可是晉文公選擇了退避舍。”
“好仁義的國君,竟然真的履行諾言了。”雖然霍去病覺得直接打比較好,不過如此重諾也是很少見的了。
“可太過仁義的國君是不能活下去的,下次和你講宋襄公的故事。”
“那些將軍真的願意退避啊?晉文公的將軍比楚成王的聽話多了。”霍去病已經看出楚國要吃敗仗了。
雖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那是在將軍比君王更懂如何行軍打仗的情況下,這種君王比將軍腦子更清醒的時候將軍卻不聽話,能打贏就怪了。
“他們也生氣,覺得晉軍是國君率領,而楚軍是將軍率領,怎可君避臣,實在丟臉。”
“狐偃卻說服了他們,既然晉文公曾經受過恩惠,許下承諾,那便不可忘恩失信。打仗是講士氣的,理直理虧總歸不同。”
“子玉不會真的追上去了吧?”霍去病無語凝噎。
“嗯。”尚謹點點頭,“其實論兵力,楚軍是強於晉軍的。晉國軍,加上秦、齊、宋的援軍,約有九萬人,而楚國軍隊加上陳、蔡、許等小國,總共有十一萬人。”
霍去病眼睛一亮,他還以為故事到這兒差不多就結束了,畢竟晉國一直在用計,而子玉看上去怎麼也不像能贏的樣子,沒想到楚國原本還是佔優勢的。
“他們排兵佈陣有何不同嗎?”
“並無大的差別。”那時候還真沒有太多陣法。
“那就還是用計不同了,是什麼?”
霍去病話音剛落,在一旁聽了半天的劉徹就出聲說道:“以逸待勞,避強擊弱,佯敗誘敵……”
劉徹洋洋灑灑把後面的故事講完了,霍去病越聽越興起。
見尚謹盯著自己,劉徹無辜地說:“聽得我都沒心思處理政事了。”
這倒不是因為霍去病和尚謹兩個人聲音大,而是他一聽到誘敵深入之類的詞,就不免想起聶壹的計策。
他這回可是下了血本,派出了十萬大軍,領兵的將領更是名將。
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大行令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
五人中以韓安國為首。
這剛出去沒幾天,他就心神不寧的。
尚謹佯怒道:“陛下,你都說光了,我還怎麼問去病?”
其實他剛好少說點話,講多了都口渴了。
“那你再講一個。”劉徹也想當故事聽。
“誘敵深入的戰役倒是多,每每提起,總要嘆一句,怎麼就是看不出來呢?”
“還真有避開的。”衛青笑著說。
“曹劌論戰!”霍去病眼睛一亮,這題他會,“要仔細觀察,不可冒進。”
“去病真聰明。”衛青摸摸他的頭。
“我倒是想起來一件事,陛下可知梁國有種特有的山羊?”
[開始了開始了,小謹開始編故事了。]
[真的好心急,馬邑之圍歷史上失敗了啊啊啊啊啊!]
[但凡小謹現在是個大臣,也不至於只能拐彎抹角地提醒。]
[還好豬豬和衛青都聰明,換個皇帝我都擔心真把這些當故事聽了。]
“還真不記得,什麼羊?”
“青山羊。”尚謹並不意外,他以前也不知道,是上個世界實地考察才發現的,“我的高祖父是個出了名的善人,見別人受了傷就挪不動道。他也給牲畜看病,特別喜歡單父縣的青山羊,說是和別的地方的羊長得不一樣,稀奇得很。”
他一提起單父縣,劉徹立刻想起了呂太后,呂后不就是單父縣的嗎?沒想到尚謹和呂后還是老鄉。
“他雖說醫術好,卻也不是什麼病都能治好的。有個人得了重病,實在是治不好,結果那家人將事情怪在高祖父身上,高祖父只好見著那家人便繞道走。”
這個故事有沒有漏洞並不要緊,只要別太假就行。
“有一日,高祖父正挑著醫箱走在荒野上,卻看見一頭青山羊在虛弱地倒在地上。”
“陷阱?”劉徹結合前面的故事猜出是有陷阱之類的東西。
“是,一頭牛一頭羊對於鄉里的人那麼重要,他剛從鄉里出來,也沒聽說哪家在找羊,這一隻羊倒在這裡,可奇怪了。”
“他再定睛一瞧,那羊身上還有個繩子,看不清是綁在哪還是壓在哪,那繩子上有個記號,我高祖父記性好,認出這是那家人的記號,心裡本也沒多想,只是有些懷疑,想著要是把羊帶回去給那家,說不定能緩和鄰里關係。”
馬邑之圍的失敗實在讓人唏噓,誰能想到這樣一個計謀最後敗在了細節上?
原本見羊眼開的軍臣單于發現這些放牧的羊雖多,竟然一個放牧的人都沒有,這才起了疑心。
“剛要上前,卻又覺得越來越不對勁,這個時候那家的犬突然奔出來,朝他吠叫不已,高祖父頓時覺得不可久留。”
正派反派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隻狗對應的是漢奸。
軍臣單于疑心後,派兵攻下一個碉堡,俘虜了一名尉史。
這尉史很快背叛了大漢,得知有埋伏的軍臣單于即刻退軍,王恢認為已經錯過了襲擊匈奴軍的最佳時機,連追擊都沒嘗試,就決定收兵。
“他裝作折返,卻注意著動靜,果然,他走出去有些距離,便聽到有人在小聲說話。”
“正是那家人埋伏著,若不是那隻犬‘叛主’,恐怕高祖父已不測。”
“後來呢?”
“這都是沒證據的事情,高祖父也不能如何,只聽說這家死了只羊,給這家的鄰居看病的時候,鄰居說那家的主人罵著什麼白費了只羊,出的什麼鬼主意。”
馬邑之謀功虧一簣,十萬大軍的設伏毫無用武之地,大漢與匈奴的關係徹底破裂,王恢自殺,聶壹隱姓埋名。
“高祖父這時真的確定自己可能被殺,趕忙攜家眷搬到了河東郡。”
霍去病憤憤不平:“如此歹毒,簡直就是禍患!”
“高祖父常和祖父感嘆,但凡那家出個人站在羊旁邊請他幫忙,他定會不計前嫌的。若是趁著他救羊的時候下手,那才是真的完了。”
這就跟明示沒什麼區別了,他都想搖著劉徹的肩膀告訴他,不要讓漢軍偽裝的太過火,放牧哪有連個牧民都沒有的?整個牧羊犬在旁邊都比只有羊好。軍臣單于再怎麼說也算是單于裡拔尖的了,真的沒那麼傻!
“荒山野嶺的,一隻羊孤零零的待在那兒,他就算想救也要仔細觀察一番才敢。”
“不過高祖是習武的,也難怪那家人要想辦法偷襲,不然就是來個四個人一起,也不一定打得過高祖。”
“我祖父是個粗心大意的,也跟著高祖父學了些本事,說還好那群人不是對著祖父下手,不然祖父定是傻乎乎的就去救了。”
“這何嘗不是誘敵深入?還好沒得逞,不然今日我就不在這裡了。”
從尚謹說起只有一隻羊的時候,劉徹就呆若木雞了,後面尚謹說什麼他也沒聽了。
他將整個計劃捋了一遍,越想越心驚。
尚謹也沒去打擾劉徹的思緒,而衛青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陛下?”
“仲卿……”劉徹回過神來,“他們呈上來的奏書,有提到這一點嗎?”
“並非孤零零的一隻羊,說了會放上百隻羊在城外,只是……”衛青深吸一口氣,“只是一個人都沒有。”
“嘖,這就是所謂的天衣無縫的計策?!”劉徹頭疼不已,“立刻給他們送信,計劃有變。”
他與衛青立刻商量起如何解決此事,又急召幾個大臣來完善計策。
好好的一個休沐日,全員加班。
等到一切塵埃落定,劉徹才又喜笑顏開地召見尚謹,感嘆道:“謹,你就是傳說中的福星吧?”
劉徹這回還真沒懷疑尚謹是故意的,雖然十萬大軍去前線並不是難知道的事情,但是具體的計劃只有相關的數人,仲卿也不會把這件事告訴尚謹。
“福星?幫到陛下就好。”尚謹搖搖頭,“不過陛下怎麼把仲卿也派過去了?”
他以為劉徹只是改變計策,沒想到劉徹一時起意把衛青派去了雁門。
“他們我不放心,還是仲卿在好些。”
“你要學荊軻刺秦嗎?”馬邑縣令與聶壹的關係原本說不上好也說不上差,只是經了這麼一遭,他是真心佩服聶壹。
無論聶壹有沒有私心,單是這份勇氣便足以讓他欣賞。
但這可不代表他想把自己的腦袋送給匈奴單于。
總有人誇荊軻勇武樊於期大義,但是沒幾個人想當失敗的荊軻和丟了腦袋的樊於期。
他不希望聶壹失敗,也不希望自己獻身。
“自然不會,我也不願讓其他人做無謂的犧牲。”聶壹搖搖頭,他還沒喪心病狂到那個程度,“找個犯了死罪又與你相像的人,斬了他的頭顱送去就是,你這幾日便不要出門了。”
“縣令!長安密信。”
縣令趕忙接過,展開一目十行看下去,感嘆不已:“陛下當真……思慮周全。”
“聶壹,你瞧瞧。”
聶壹看完,長嘆一聲:“我自以為詳密周全,卻不想竟連如此簡單的事情都沒想到。”
“百密一疏,到底是當局者迷……”縣令安慰他,說著說著住了嘴,“陛下不也是當局者嗎?不過陛下定是上天庇佑,自與我們不同。”
“陛下新派了一位監軍使者來,不知會不會生出變數。”:,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