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離刺荊軻 作品

第755章 除拜(1)【國慶快樂】(第2頁)

張晉州,就是仁廟時的名臣張旨。

其在世時,官階並不高——官終光祿卿權判西京御史臺。

因為他最後一個實差是以直龍圖閣知晉州,故此世稱張晉州。

其官階,大抵就和在洛陽地窖裡寫資治通鑑時的司馬光相差無幾。

但他卻是仁廟時代,大宋消防隊裡,最有政績的一人。

從南到北,從民政到軍事,從水利到打灰。

他所到之處,皆務實事,而且都做出了讓人驚歎的政績。

安豐塘工程,就是他的起家工程。

明道年間,張旨為淮南西路壽州安豐縣令。

而安豐塘,就是安豐縣,乃至於整個淮南西路最重要的水利設施!

正是張旨當年治下,其古稱芍陂,相傳為春秋時楚國名臣叔孫敖所建。

張旨到了安豐後,很快就發現了——這春秋時的古老工程,好像藥丸啊!

這也正常。

上一次,大規模維護丶修葺安豐塘,還得追溯到隋代的名臣陳規。

距離大宋,已有差不多五百年時光了。

到了仁廟時代,這座古老的水利設施,早已經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隱患,已經失去了其調節水力,灌溉農田的能力,反而成為了一個洪澇時節的隱患!

於是,當時還年輕力壯的張旨,決意重修安豐塘。

他一面去本地豪強丶富戶家化緣,籌措財帛丶物資。

家在壽州的呂家,也被他薅了一次羊毛。

另一面,他還動員了安豐軍民數萬人,更從上司那邊,拿到了給力的支持。

只能說,張旨的嘴皮子,確實厲害!

就這樣,張旨將已經五百年沒有大規模翻修的安豐塘,重修了一次。

疏浚河道數十里,設立水門數十座,新修堤壩三十餘裡,還重新將已經淤塞的湖泊的淤泥給清了一遍。

安豐塘,重新復活,煥發出新的生機。

但,張旨在安豐縣,只做了一任。

所以,他留了個尾巴——安豐塘有個水源叫漢泉。

而他離任時,漢泉流向安豐塘的河道,並沒有疏浚完成。

張旨本來想著,我都幹完了百分之七十的工程了。

這剩下百分之三十的尾巴,繼任者隨便乾乾,應該就能完成了吧?

但事實證明他想多了。

從明道到元豐,數十年中,安豐縣令換了二十來茬,硬是沒有人肯幫他把這個尾巴給收拾好。

直到元豐時代,楊汲出任淮南西路提點常平公事,才發現了這個問題。

然後楊汲用了一年時間,將漢泉疏浚完成,引水向南,灌溉附近一萬頃土地。

也正是因為有著安豐塘的蓄水調節功能存在,所以去年的淮南大旱,壽州地方,才沒有受到太大影響,而壽州也因此,成為了一塊海綿,在朝廷大規模賑災前,接收了十幾萬災民。

此事,在去年淮南大災後,被汴京義報翻了出來,大加鞭笞。

隨之士林震怒,張旨之後,楊汲之前的歷任安豐縣令丶提點淮南西路常平公事,都被拉出來批判。

這主要是因為,汴京義報的報導裡,提及的給張旨這位先朝名臣收拾尾巴的人是被君子正人天天批判的『佞幸小人』楊汲。

這就讓君子們臉上掛不住了,而新黨則紛紛開大嘲諷,甚至騎臉輸出,譬如說鄧潤甫就用筆名『聖求』,投稿汴京義報,寫了一篇《楊公重修安豐塘》的文章,其在文章中冷嘲熱諷,還特意隱晦的點名——安豐縣在壽州啊,而壽州是某位宰相的桑梓!

但這位宰相明公家族,卻在數十年裡,無視了安豐塘的隱患。

最後,還是俺們新黨大臣,勇於任事,忠於國家,忠於官家!

所以,歸根結底,用人就該用俺新黨!

因為,俺們新黨就是會做實事!

不像某些自詡聖人門徒,國家清流,天下名士的人物。

這就讓君子們破了大防。

偏他們還沒有辦法反駁——因為事實就擺在那裡,無法否認!

破防的君子們,需要一個發洩的地方。

他們便按圖索驥,將還活著的,在朝中為官,擔任過安豐縣令或者曾任提點淮南西路常平公事的人,都拉了出來,人均扣了一頂『昏聵』丶『尸位素餐』的帽子。

狠狠的發洩了一波心中的鬱悶!

御史臺的烏鴉,旋即跟進,呼應輿論,上書彈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