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離刺荊軻 作品
第687章 尊號(第2頁)
在他的視角看去,從紫宸殿上一直到殿外的廣場上,烏泱泱數百名穿著綠袍、緋袍、紫袍的文武大臣、宗室、外戚、勳臣,皆俯首而拜。
更有著來自各國的賀使,帶著使團成員,在殿外遙相跪拜。
即使趙煦上上輩子,已習慣於此,依然難免心神搖動,有些飄飄然,生出天下盡在掌握,四海可以隨自己心意而動的錯覺。
微微籲出一口氣後,趙煦恢復清明。
這個時候,一直站在御前,代表趙煦傳話的馮景,已將趙煦的旨意,大聲傳遞了出去。
群臣三拜之後,各自起身,由韓絳、李清臣以及趙宗暉、曹佾,各自率領文武、宗室、外戚勳臣分班而立。
帷幕內的太皇太后,在此時吩咐著她身邊的粱惟簡:“梁押班,宣詔吧。”
“諾!”粱惟簡再拜後起身,捧著昨天晚上,兩宮命學士院草擬的詔書,走出帷幕,來到御階前,然後清了清嗓子,大聲道:“太皇太后、皇太后慈旨,百官恭聽。”
群臣集體持芴拜道:“臣等恭聞慈聖旨意。”
粱惟簡於是攤開寫在黃麻紙上的詔書,站在御階上,對著殿上群臣大聲唸誦:“門下……”
群臣肅然。
因為這是大詔!意味著有大事發生了!
而知情者,則微微頷首,看向帷幕中的兩宮,對於兩宮不戀權的高風亮節深感欽佩。
而幾個投機者,則在心中嘆息一聲,感覺錯過一個億——兩宮若戀棧,那就是他們表演的時候了。
可惜了!
粱惟簡在稍作停頓後,繼續念道:“老身聞:古者帝王朝朝夕夕,未有曠日不朝者……”
“自先帝奄棄天下,老身與太后,受先帝之託付,蒙祖宗之庇佑,垂簾聽政,代君處分軍國事……”
“今,皇帝漸長,睿智發乎天資,神聖出於天授,臨朝以來,法度肅然,人臣鹹服,海內歸心……”
“獨念皇帝春秋少,未能待旦,老身與太后,勉為垂簾……”
“自今日後,軍國事及拜除,宰臣可於福寧殿請旨後施行!”
等粱惟簡唸完,無論是殿中還是殿外,群臣呼啦啦的集體下拜:“太皇太后、皇太后保佑擁護聖躬,功高天下……”
然後,又集體面朝御座上的趙煦再拜:“伏唯皇帝陛下能作威作福!”
帷幕內的太皇太后,見到這個景象,也是在心中嘆息一聲,無可奈何。
事實已擺在眼前。
無論是文臣還是武臣,不管是宗室還是外戚。
大家都已歸心於官家。
明面上雖然還尊重她和向太后,可她心裡面明白,若她今天不下這個旨意,那麼,這些大臣恐怕就會和當年章獻明肅垂簾的時候一樣不安分了。
而她可遠遠不如章獻明肅!
官家,更非是仁廟當年可比!
須知,即使是仁廟,當年章獻明肅駕崩,遺詔中有‘軍國事令皇帝與太后內中裁斷’的文字。
但,這遺詔文字甚至都沒有走出崇政殿,就已被時任御史大夫蔡奇否決。
而蔡奇否決的理由非常簡單——上春秋長,已知天下情偽,今始聽政,豈使女主相繼稱制乎?
更有著來自各國的賀使,帶著使團成員,在殿外遙相跪拜。
即使趙煦上上輩子,已習慣於此,依然難免心神搖動,有些飄飄然,生出天下盡在掌握,四海可以隨自己心意而動的錯覺。
微微籲出一口氣後,趙煦恢復清明。
這個時候,一直站在御前,代表趙煦傳話的馮景,已將趙煦的旨意,大聲傳遞了出去。
群臣三拜之後,各自起身,由韓絳、李清臣以及趙宗暉、曹佾,各自率領文武、宗室、外戚勳臣分班而立。
帷幕內的太皇太后,在此時吩咐著她身邊的粱惟簡:“梁押班,宣詔吧。”
“諾!”粱惟簡再拜後起身,捧著昨天晚上,兩宮命學士院草擬的詔書,走出帷幕,來到御階前,然後清了清嗓子,大聲道:“太皇太后、皇太后慈旨,百官恭聽。”
群臣集體持芴拜道:“臣等恭聞慈聖旨意。”
粱惟簡於是攤開寫在黃麻紙上的詔書,站在御階上,對著殿上群臣大聲唸誦:“門下……”
群臣肅然。
因為這是大詔!意味著有大事發生了!
而知情者,則微微頷首,看向帷幕中的兩宮,對於兩宮不戀權的高風亮節深感欽佩。
而幾個投機者,則在心中嘆息一聲,感覺錯過一個億——兩宮若戀棧,那就是他們表演的時候了。
可惜了!
粱惟簡在稍作停頓後,繼續念道:“老身聞:古者帝王朝朝夕夕,未有曠日不朝者……”
“自先帝奄棄天下,老身與太后,受先帝之託付,蒙祖宗之庇佑,垂簾聽政,代君處分軍國事……”
“今,皇帝漸長,睿智發乎天資,神聖出於天授,臨朝以來,法度肅然,人臣鹹服,海內歸心……”
“獨念皇帝春秋少,未能待旦,老身與太后,勉為垂簾……”
“自今日後,軍國事及拜除,宰臣可於福寧殿請旨後施行!”
等粱惟簡唸完,無論是殿中還是殿外,群臣呼啦啦的集體下拜:“太皇太后、皇太后保佑擁護聖躬,功高天下……”
然後,又集體面朝御座上的趙煦再拜:“伏唯皇帝陛下能作威作福!”
帷幕內的太皇太后,見到這個景象,也是在心中嘆息一聲,無可奈何。
事實已擺在眼前。
無論是文臣還是武臣,不管是宗室還是外戚。
大家都已歸心於官家。
明面上雖然還尊重她和向太后,可她心裡面明白,若她今天不下這個旨意,那麼,這些大臣恐怕就會和當年章獻明肅垂簾的時候一樣不安分了。
而她可遠遠不如章獻明肅!
官家,更非是仁廟當年可比!
須知,即使是仁廟,當年章獻明肅駕崩,遺詔中有‘軍國事令皇帝與太后內中裁斷’的文字。
但,這遺詔文字甚至都沒有走出崇政殿,就已被時任御史大夫蔡奇否決。
而蔡奇否決的理由非常簡單——上春秋長,已知天下情偽,今始聽政,豈使女主相繼稱制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