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離刺荊軻 作品
第七百五十九章 呂惠卿的見聞(1)(第3頁)
三方彼此都不肯相讓!
章惇由是,榮膺了天下‘最善理財之臣’的桂冠!
這個頭銜可比他‘知兵善戰’的頭銜還要耀眼!
沒辦法!
大宋的三冗,其實歸結起來,就是兩個字——沒錢!
換而言之,誰能賺到錢,誰能給朝廷搞到錢。
誰就是大宋的救世主,周公再世,孔子復生的超級英雄。
這樣的人必須立刻馬上請到都堂上坐著輔政!
如今錯非是章惇喪父需要守孝,恐怕朝野內外,都要吹起一股【舍章子厚,誰能為相】的風潮。
而章惇既要去守孝,那他空出來的廣西經略安撫使兼判交州事等差遣,自然成為了朝野競相爭奪的香餑餑。
就連都堂上的執政官,也動了心思,想要去廣西鍍金。
以呂惠卿所知,無論是新黨的李清臣,還是舊黨的李常,都有想把廣西這副擔子,挑在自己肩膀上,為大宋社稷負重前行的念頭。
要不是呂惠卿已經有了去處,恐怕此刻他也要念著廣西的位子——太香了!
在這種情況下,呂惠卿當然會關注一切和章惇有關的動態。
於是,呂惠卿便帶著李夔,在護衛們的簇擁下,朝著馬行街方向而去。
一路上,呂惠卿一邊走,一邊看著還沒有來得及看的《汴京義報》。
與《汴京新報》相比,《汴京義報》的畫風就截然不同了。
《汴京新報》一份五錢,刊行量動輒數萬份,而《汴京義報》一份就要二十錢,四倍於《汴京新報》,刊行量最多也就幾千份,一般只有士大夫勳貴才會購買。
不止價錢和發行量完全不同。
從用的紙張、油墨,到內容,也是相反的兩個極端。
據說,這《汴京義報》的創始人是已故的門下侍郎司馬光之子司馬康,主筆則是司馬康的好友,前宰相晏元獻公之子晏幾道。
只是如今,司馬康回鄉守制,晏幾道則遠走登州,聽說在登州,為蘇子瞻熱情招待,如今已是飄到失聯的狀態。
故此,這《汴京義報》已是換了東主和主筆。
只是沒有人知道,那東主和主筆是誰而已。
但,其畫風卻依舊保留了司馬康在時的思路。
以嚴肅、文雅、謹慎著稱。
不過與司馬康時代不同,這《汴京義報》上如今分作了兩個版面。
以【君子和而不同】為口號,分載新舊兩黨的觀點、文章。
於是,新黨、舊黨的大臣,都會掛個筆名,給其投稿,以爭奪士林輿論的主導。
只是,這些所謂的筆名,根本瞞不了人。
因為,每個人的文章風格,都是很鮮明的。
就像他呂惠卿,用‘恩祖’的名號,投稿過去,第二天就被人認出來了—一眼丁真,必是那說法馬留(福建子)!
正看著《汴京義報》上的文章、詩詞,細細品味著其中的優劣。
忽然,呂惠卿聽到身後有人在喚他。
“吉甫公!吉甫公!”
這可是很多年,都沒有人喊過的稱呼了。
呂惠卿回過頭去,看到了一個牽著馬,穿著樸素的中年男子。
他嘴角微微翹起,嘴裡嘟囔一聲:“原來是他啊!”
李夔問道:“相公,那一位是?”
呂惠卿道:“正是那位被劉貢父稱作‘當代溫候’的舒信道舒亶!”
李夔驚道:“他?”
自劉攽入京後,這京城朝中大臣,沒少被他送外號。
舒亶被太皇太后起復,回朝後沒多久,就被劉攽用著如今《汴京新報》上刊載的《三國演義》故事中描繪的呂布形象,給這位上了個舒溫候的雅號。
不過,也有傳說,這雅號是禁中傳出來的。
具體如何,沒有人知道。
反正劉攽是既不承認,也不否認舒亶的外號是他送的。
想起傳說中,舒亶屢次背刺提拔他的人的那些傳說,李夔忍不住提醒:“相公,且當小心……”
“無妨!”呂惠卿看著舒亶的身影:“吾非張天覺(張商英),也非蔡持正(蔡確)、李資深,更非王禹玉(王珪)!”
呂惠卿一開口,就點出了舒亶曾經巴結上,又背刺的四條大腿。
舒亶卻是滿臉春光的來到呂惠卿面前,拱手拜道:“吉甫公,怎有雅緻出門?”
呂惠卿只輕描淡寫的道:“今日得閒,便出門散散心。”
“信道公這是在?”他看著舒亶還有那幾個跟在舒亶身後的年輕人。
“哦……”
“吾率諸學生,遊覽汴京,恰逢吉甫公,便來拜謁!”
說著,舒亶就將他身後的幾個學生,介紹與呂惠卿。
諸生紛紛見禮,恭恭敬敬,以晚輩末學後進之名,口稱學士云云。
呂惠卿則給足了禮數與耐心,微笑著頷首,他正欲與舒亶隨便講幾句就此別過。
忽然,從前方不遠處的街道一側,傳來了喧譁聲與打鬥的聲音。
呂惠卿的護衛們,立刻緊張的將手按在了腰間佩戴的兵刃上,同時將呂惠卿、舒亶等人圍在了他們中間,做出了警戒的姿態。
更有人上前,如那軍中的探子一樣,開始探查情況。
章惇由是,榮膺了天下‘最善理財之臣’的桂冠!
這個頭銜可比他‘知兵善戰’的頭銜還要耀眼!
沒辦法!
大宋的三冗,其實歸結起來,就是兩個字——沒錢!
換而言之,誰能賺到錢,誰能給朝廷搞到錢。
誰就是大宋的救世主,周公再世,孔子復生的超級英雄。
這樣的人必須立刻馬上請到都堂上坐著輔政!
如今錯非是章惇喪父需要守孝,恐怕朝野內外,都要吹起一股【舍章子厚,誰能為相】的風潮。
而章惇既要去守孝,那他空出來的廣西經略安撫使兼判交州事等差遣,自然成為了朝野競相爭奪的香餑餑。
就連都堂上的執政官,也動了心思,想要去廣西鍍金。
以呂惠卿所知,無論是新黨的李清臣,還是舊黨的李常,都有想把廣西這副擔子,挑在自己肩膀上,為大宋社稷負重前行的念頭。
要不是呂惠卿已經有了去處,恐怕此刻他也要念著廣西的位子——太香了!
在這種情況下,呂惠卿當然會關注一切和章惇有關的動態。
於是,呂惠卿便帶著李夔,在護衛們的簇擁下,朝著馬行街方向而去。
一路上,呂惠卿一邊走,一邊看著還沒有來得及看的《汴京義報》。
與《汴京新報》相比,《汴京義報》的畫風就截然不同了。
《汴京新報》一份五錢,刊行量動輒數萬份,而《汴京義報》一份就要二十錢,四倍於《汴京新報》,刊行量最多也就幾千份,一般只有士大夫勳貴才會購買。
不止價錢和發行量完全不同。
從用的紙張、油墨,到內容,也是相反的兩個極端。
據說,這《汴京義報》的創始人是已故的門下侍郎司馬光之子司馬康,主筆則是司馬康的好友,前宰相晏元獻公之子晏幾道。
只是如今,司馬康回鄉守制,晏幾道則遠走登州,聽說在登州,為蘇子瞻熱情招待,如今已是飄到失聯的狀態。
故此,這《汴京義報》已是換了東主和主筆。
只是沒有人知道,那東主和主筆是誰而已。
但,其畫風卻依舊保留了司馬康在時的思路。
以嚴肅、文雅、謹慎著稱。
不過與司馬康時代不同,這《汴京義報》上如今分作了兩個版面。
以【君子和而不同】為口號,分載新舊兩黨的觀點、文章。
於是,新黨、舊黨的大臣,都會掛個筆名,給其投稿,以爭奪士林輿論的主導。
只是,這些所謂的筆名,根本瞞不了人。
因為,每個人的文章風格,都是很鮮明的。
就像他呂惠卿,用‘恩祖’的名號,投稿過去,第二天就被人認出來了—一眼丁真,必是那說法馬留(福建子)!
正看著《汴京義報》上的文章、詩詞,細細品味著其中的優劣。
忽然,呂惠卿聽到身後有人在喚他。
“吉甫公!吉甫公!”
這可是很多年,都沒有人喊過的稱呼了。
呂惠卿回過頭去,看到了一個牽著馬,穿著樸素的中年男子。
他嘴角微微翹起,嘴裡嘟囔一聲:“原來是他啊!”
李夔問道:“相公,那一位是?”
呂惠卿道:“正是那位被劉貢父稱作‘當代溫候’的舒信道舒亶!”
李夔驚道:“他?”
自劉攽入京後,這京城朝中大臣,沒少被他送外號。
舒亶被太皇太后起復,回朝後沒多久,就被劉攽用著如今《汴京新報》上刊載的《三國演義》故事中描繪的呂布形象,給這位上了個舒溫候的雅號。
不過,也有傳說,這雅號是禁中傳出來的。
具體如何,沒有人知道。
反正劉攽是既不承認,也不否認舒亶的外號是他送的。
想起傳說中,舒亶屢次背刺提拔他的人的那些傳說,李夔忍不住提醒:“相公,且當小心……”
“無妨!”呂惠卿看著舒亶的身影:“吾非張天覺(張商英),也非蔡持正(蔡確)、李資深,更非王禹玉(王珪)!”
呂惠卿一開口,就點出了舒亶曾經巴結上,又背刺的四條大腿。
舒亶卻是滿臉春光的來到呂惠卿面前,拱手拜道:“吉甫公,怎有雅緻出門?”
呂惠卿只輕描淡寫的道:“今日得閒,便出門散散心。”
“信道公這是在?”他看著舒亶還有那幾個跟在舒亶身後的年輕人。
“哦……”
“吾率諸學生,遊覽汴京,恰逢吉甫公,便來拜謁!”
說著,舒亶就將他身後的幾個學生,介紹與呂惠卿。
諸生紛紛見禮,恭恭敬敬,以晚輩末學後進之名,口稱學士云云。
呂惠卿則給足了禮數與耐心,微笑著頷首,他正欲與舒亶隨便講幾句就此別過。
忽然,從前方不遠處的街道一側,傳來了喧譁聲與打鬥的聲音。
呂惠卿的護衛們,立刻緊張的將手按在了腰間佩戴的兵刃上,同時將呂惠卿、舒亶等人圍在了他們中間,做出了警戒的姿態。
更有人上前,如那軍中的探子一樣,開始探查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