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第489章 制定周禮
第489章 制定周禮
(打錯字了,章節名改不了,應該是制定商禮)
“大王不急!”
“如今黑帝尚未退位,我們若是現在就對四方鬼神出手,那將黑帝至於何地?”
“還是等黑帝退位,新帝繼位之後,我們再動手也不遲。”
這時候,反而輪到姜黎勸帝辛不要著急了。
現在的天帝還是人族的顓頊帝,要是此時對四方鬼神動手,那屎盆子就全都扣在他頭上了。
這不成了自己人打自己人?
此事斷不能為之,故而只能等新帝繼位後,才能動手除掉四方鬼神。這樣,也方便之後把罪責全都推到新帝頭上。
“是這個理,是孤有些著急了。”
聞言,帝辛恢復了冷靜。他也意識到自己有些著急了,不僅是時機不對,大商如今,也未必有剷除四方鬼神的力量。
四方鬼神能縱橫天地這麼多年,也不是泥捏的,說是神魔,可靠著權柄之力,就是尋常先天神魔也不是他們的對手。
若大商還在巔峰,那稍微費些代價,倒是不難將四方鬼神剷除。可現在,大商雖然依舊有能力幹掉四方鬼神,但代價卻是元氣大傷。
大商衰弱至此,本就極為危險,若是再元氣大傷,那就真的距離覆滅不遠了。
所以攻打四方鬼神之事,需要從長計議,最好是調動諸侯的力量,而非大商的力量,因為大商經不起這種損失。
“依黎侯之見,孤要是對四方鬼神用兵,應該從何處著手?”
帝辛心知,姜黎既然敢提出這種建議,心裡肯定是有了成熟的計劃,所以他也沒有客氣,直接詢問道。
“以四方鬼神之強,大商絕不能以一己之力攻打。不然,就算能贏,那代價也遠非大商所能承受。”
“所以,剿滅四方鬼神之戰,最好是以周國為先鋒,其餘諸侯為輔,而大王則是坐鎮後方,總覽全局。”
“也不用擔心諸侯不同意,只要大王和他們說清剿滅四方鬼神所得的好處,並許諾在奪得天地權柄後,會將他們冊封為神。”
“面對死後封神的誘惑,那群壽命有限的諸侯肯定不會拒絕,必然會心甘情願的擔任先鋒,不惜一切代價的剿滅四方鬼神。”
姜黎確實心有成算,無非是以利誘之罷了。
只是帝辛的一道命令,肯定無法讓這群諸侯冒著巨大的風險,去攻打四方鬼神,因為這不符合他們的利益。
但是,當得知剿滅四方鬼神後,自己就能取代他們,成為新的神明。那為了活下去,就是再大的風險,這群諸侯也敢拼一把。
為了自己的利益,人們往往能爆發出超乎想象的潛力。
“四方鬼神何其強大,讓周國為先鋒,周國必定會損失慘重。孤以為,西伯侯不會同意此事。”
帝辛不覺得姜黎的計劃有問題,只是有一點他不敢保證,那就是西伯侯不一定會同意。
讓周國當先鋒,姜黎的心思顯而易見,擺明了是讓周國當炮灰,西伯侯能同意才怪了。
“呵呵,他倒是想不同意,但他有那個機會嗎?此乃天下諸侯共議之事,西伯侯有什麼資格不同意?”
“只要他敢不同意,立即就會成為天下諸侯的公敵。也不用等剿滅四方鬼神了,天下諸侯聯手,先滅了周國再說。”
姜黎冷笑著說道,讓周國當先鋒,天下的諸侯哪個會不同意?而當天下諸侯都同意後,西伯侯自己的意見還重要嗎?
再說了,就西伯侯現在的情況,也未必能活到攻打四方鬼神的那天。
“此言在理,但孤坐鎮後方的話,那些諸侯未必會服氣。”
解決了西伯侯的問題,帝辛又提出了新的問題。
天子坐鎮後方,總覽全局,這在後世看來是理所當然之事。但在這個時代,卻不是如此。
因為大商的規矩,一向是大商為先鋒,諸侯為羽翼。每每遇到大戰,天子都要身先士卒,大商的軍隊也要衝在最前方。
當年,成湯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奪取了夏朝的天下,建立了商朝。這種狀況,大概會持續到商朝滅亡,到周朝後才會改觀。
周朝吸取了大商滅亡的教訓,自己留守本土,讓諸侯去外面開疆擴土,完全與大商反著來。
所以,姜黎的提議,在後世看來很正常,但在如今這個時代,卻有違於傳統,帝辛有所擔憂也是正常。
平時大商都是衝在最前面,可現在卻突然換成坐鎮後方,讓諸侯頂在前面。
這誰見了不心裡犯嘀咕,大商是不是不行了,所以才躲在後面,不敢上前。
一旦天下諸侯產生這樣的想法,那就算大商真的沒問題,也會出現問題,何況大商真的有問題。
“這確實是個問題,所以,在攻打四方鬼神之前,大王一定要想辦法扭轉大商在諸侯眼中虛弱的形象。”
“只要大商強大起來,那就算故意躲在後方,在諸侯看來,也只是示敵以弱,而不是出了什麼問題,亦或者是怕了四方鬼神。”
對此,姜黎也早有考慮,他想到的解決之法就是,改變大商在諸侯眼中的印象,重新變得強大起來。
只要大商夠強,那就算做出一些不合常理的行為,也不用解釋什麼,諸侯自己就會腦補出適當的理由。
“變強,說的容易,可做起來何其之難。”
帝辛豈不知姜黎說的有道理,但他真的做不到。
他又不是沒有嘗試過,可結果也看到了,大商的情況非但沒有得到改善,反而愈發的嚴重了。
“我先前研究過,大王先前的思路沒有錯,廢除殉葬制度,打壓國內貴族,大力提拔沒有背景的奴隸、野人等,這都是強國之法。”
“但大王做的還不夠,或者說還不夠完善。”
說到這裡,姜黎突然朝帝辛問道:“不知大王對周國瞭解多少,可知周國的禮制?”
“周國的禮制,孤也曾瞭解過,倒是和黎侯做的差不多,給人分等級,定尊卑。”
帝辛怎麼可能不瞭解周國,這可是他的心腹大患,自然對其一舉一動都很是關注。
“周國的禮制就很好,大王的舉措雖然沒錯,可起到的效果卻很小,就是因為沒有推行周國的禮制。”
“在大王所做的那些事的基礎上,在推行周國的禮制,給眾人劃分等級,並明確每個等級所肩負的責任與義務。”
“如此一來,辦事效率必定會提高很多倍。同時,追究責任的時候,也能一目瞭然。”
“另外,這樣也方便大王挑人錯處,若是想懲罰某個人,只需看他有沒有盡到自己的職責與義務。若是沒有,輕則呵斥,重則流放。”
“而把人趕走之後,才能騰出更多的位置,安置自己的人。”
姜黎緩緩說道。這裡說的周國禮制,指的是未來周公制定的禮法,它可不僅是給人分尊卑這麼簡單。
它最厲害的地方,在於明確了責任劃分,並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在祭祀、朝覲、封國、巡狩、喪葬等等的國家大典上,它都有明確的標準。
且每個等級所用的鼎、樂、車騎、服飾,禮玉等,均有制度。
而其中的六典,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更是後世六部的前身,包含到了官員的升遷、錢糧、工程、刑名、禮儀、軍事等等。
所謂的禮,就是一切的社會制度。
周公通過制禮,把權柄細分為大大小小無數個官職,並明確了每個官職所肩負的責任與義務。
更規定了不同等級的人,在不同的時候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該用什麼不該用什麼,犯了錯之後又該如何懲罰。
看起來很繁瑣,但很有利於統治。起碼,禮制確定之後,天子再想懲罰一個人,就沒有那麼困難了。
規矩這麼多,誰能保證自己一直不違反。而只要違反了禮,就會留下把柄,到時,還不是任憑天子拿捏。
同時,明確了每個官職所應該肩負的責任與義務,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還能在出現問題時,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出問題的環節,並確認歸咎的官員。
大商的階級看似固定,可因為職權劃分的不夠清晰的緣故,仍有很多可操作的空間。
別的不說,只需推行周禮,將職權細分,此舉不僅能名正言順地削弱國內貴族的權力,還能騰出大量的官位,讓天子來安排自己的親信,從而增強自身的權力。
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七十二元士,這就是大商如今的官職。
其中三公是三個人,九卿是九個人。
可二十七大夫,並不是說只有二十七個大夫,而是大夫這個等級,有二十七個分類。
七十二元士也是同樣的道理,不是隻有七十二個元士,而是元士這個等級,有七十二個分類。
看著很多,其實很少。
按照大商現有的制度,二十七大夫與七十二個元士分到九卿,一卿才配三個大夫與八個元士,加起來也就是十一個職位。
可按照周禮去分的話,這十一個職位,起碼要被分成上百個,足足擴充了十倍。
這是這麼概念?
得出了九倍的官職,就算天子不能全部安排自己人,拿出去做利益交換,也能大大鞏固自己的權力。
姜黎將這些細節,詳細的說給帝辛聽,並告知他,如果覺得麻煩的話,可以讓西伯侯來負責此事。
在制定禮制方面,大商沒有比西伯侯更專業的人。當然,幫大商制定禮制,那制定的就不是周禮,而是商禮了。
“……”
聽完姜黎的講訴,帝辛真的是被震撼的說不出話來,他沒有想到,一個小小的禮制,竟然有這麼多說道。
這才是真正的強國之法,比他費勁腦筋想出的,打壓權貴重用奴隸的辦法,不知高明瞭多少。
也難怪周國會成為大商的威脅,在制度方面,確實先進了太多。
只不過,有一點帝辛很奇怪,姜黎左一句周禮,右一句周禮的,可他又不是沒有了解過周禮。
周國的禮制固然比大商先進,可也沒有姜黎說的這般繁瑣與完善。
在帝辛看來,姜黎向他講訴的禮制,雖然與周禮相似,但根本就不是一個東西,先進太多了。
不過,也確實能看出,姜黎所講的禮制中,有不少周禮的痕跡。
想到這裡,帝辛的心中突然萌生一種可能,看向姜黎的目光,不由充滿了震撼。
他知道姜黎是天才,可沒想到竟然天才到這種程度。姜黎所說的禮制,明顯是周禮的升級版。
這什麼意思,是說他看了周禮之後,不僅看出了其作用,還找到了周禮不完善的地方,並將其完善嗎?
這到底是什麼樣的天才?才能以一己之力做到這種程度。
不得不說,真是天佑大商,若非周國不長眼,將姜黎逼成死敵,那面對得到姜黎相助的周國,帝辛真不敢想象,大商要如何戰勝他。
“君子可欺之以方,西伯侯既是賢臣,那把制定商禮的事交給他,他一定不敢怠慢,必定會盡心盡力的完成。”
“不過,西伯侯畢竟老了,精力有可能不濟,未必能完成這件事。不如大王把他的第四子姬旦叫來,讓他協助西伯侯制定商禮。”
“大王可能不知,西伯侯的嫡子中,最優秀的其實並不是長子姬考,也不是次子姬發,而是四子姬旦。”
“這是真正的大才,若能得他之助,必定能制定出最適合大商的禮制。”
為大商制定禮制,這是一項大工程,姜黎想了想,覺得就是他和西伯侯聯手,也未必能做到盡善盡美。
所以,他就向帝辛舉薦了姬旦。專業的事還是交給專業的人做,在制定禮制這方面,沒人能超越姬旦。
畢竟,他可是後世的周公,世人眼中的文聖,孔子眼中的元聖!
“連西伯侯哪個兒子最優秀,你都知曉?”
這下帝辛真的有點繃不住了,姬旦可不似姬考與姬昌,在諸侯間有著極高的名氣。相反,他一向沒有什麼才名,平平無奇。
要不是帝辛專門調查過姬旦,他甚至都不知道西伯侯還有這個兒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