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六百一十一章 大度?大度個屁(第2頁)
張居正和朱載堉一同離開。
朱翊鈞以為雒於仁不會再有什麼波瀾了,連張居正都不攔著的時候,還能有什麼么蛾子?但是朱翊鈞很快就知道他錯了,大錯特錯。
雒於仁是萬曆十一年的進士,他不是一個人,翰林院沈自邠是他的老師,而且萬曆十一年三百五十名進士,都算是雒於仁的同窗,而且雒於仁還是個言官,他在都察院聽政,在雒於仁下獄之後,立刻引起了軒然大波。
很快,質疑聲從小到大,在短短一天的時間裡,就變得波濤洶湧了起來,先是為雒於仁求情的奏疏接踵而至。
求情的理由無外乎是朝廷應該允許批評的聲音,雒於仁只是為高拱的遭遇鳴不平,是出於師生之誼,父母之命,雒於仁的父親是高拱的學生,這是大明律法允許的親親相隱;
無外乎是陛下此舉阻塞言路,如此苛責言官,日後朝有凶逆,就無人敢仗義執言了,朝中再無骨鯁正氣了;
無外乎是君子不計小人之惡,張居正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這種批評質疑之聲,何必嚴肅對待呢?顯得小題大做,別人看了還以為心虛,以為事實就是如此呢。
孝宗死後,武宗繼位,那時候還有人冒充武宗皇帝的親外公,說張皇后不是武宗皇帝的親孃,這件事鬧得沸沸揚揚,最後也沒有懲治冒充皇帝外公的鄭旺,鄭旺妖言案之後,鄭旺回到家中,被人都叫他鄭皇親。
海瑞連嘉靖嘉靖家家皆淨這樣的話都說出來了,世宗皇帝不也沒有殺了海瑞嗎?
君子不計較小人之惡,是仁政,作為皇帝,要大度。
這些奏疏,隻字不提雒於仁的文章發的時間,也不提雒於仁文章的內容,純粹的拋開事實不談,要朱翊鈞大度。
大度?大度個屁。
朱翊鈞看著這些個奏疏,翻出了‘朕知道了’的章,挨個蓋了上去,一邊蓋章一邊說道:“馮大伴,你去看看,都是誰跟這個雒於仁沾親帶故的,寫好名單,準備抓人!和雒於仁關在一起,緹帥那邊沒有充足的證據連坐,他們上趕著送上門來了。”
“正好。”
“臣遵旨。”馮保打了個激靈,張居正對這件事的表態是陛下過於柔仁,即便是瓜蔓連坐,恐怕張居正也不會上奏反對了,那瓜蔓連坐就成了定局。
松江曲氏案裡,張居正明確表示不讓陛下瓜蔓連坐,止於賬簿,因為那是要推行一條鞭法,是自有了郡縣制之後,近兩千年朝廷和地方的矛盾,瓜蔓連坐,只會讓反對派更加團結,把本來能團結的人,推到對立面。
而這個案子,張居正支持陛下下重手,是因為雒於仁在謀反,他蓄謀已久的妖言,挑選陛下病重的時間發佈,就是謀反。
現在的情況就是,雒於仁和他的同黨們,似乎不打算願賭服輸,準備各種花言巧語的賴賬。
“孃親那邊怎麼說?”朱翊鈞拿著一堆奏疏,詢問著李太后對這件事的意見。
“太后說外廷的事兒不管,太后千歲還說,看顧皇嗣們要緊。”馮保回答了這個問題,李太后對外廷的事兒的態度是不管,都由皇帝去處置,從乾清宮搬走之後,李太后除了催著給皇帝納妃嬪之外,再沒管過別的事兒了。
按李太后的想法,皇子公主,多多益善,五十不多,一百正正好。
“那就準備拿人。”朱翊鈞思索了片刻,決定查清楚就拿人。
在朱翊鈞還沒有下令拿人的時候,言官們反而找上門來了,先是雒於仁的老師,翰林院修撰沈自邠來解刳院前求情,皇帝不見,就長跪不起,後來人越來越多,從一個人變成十個,最後解刳院門前居然聚集了五十多人。
“朕只是病了,還沒死,看看這幫狗東西嘴臉!”朱翊鈞站在窗邊,他目光所及之處是乾淨的,沒有人跪著,但在一牆之外,就是跪著五十多人,他們在逼皇帝就範。
“陛下,文臣不都這樣?當初武宗皇帝落水後,要換個太醫診治,楊廷和都不讓,這是為臣之道?就這楊廷和被貶,還不少人為他奔走,楊廷和最後還撈到了個文忠的美諡。”馮保趁機進讒言,說文官的壞話。
這就是馮保難纏的地方,他愛講實話,他進讒言都是講實話。
正德十六年正月,明武宗病情加重,下詔讓四方名醫看診,楊廷和不讓,說了一番話。
【竊惟天下名醫皆聚於太醫院,又選其優者入御藥房,但當專任而信用之,自收萬全之效,又何待諸草澤未試之人哉?況治疾之術,調攝為上,醫次之,若調攝少有不節,則醫藥亦無速效。伏願皇上慎重啟處,勿使勞逸之失,宜調節飲膳,勿使滋味太過。】
楊廷和硬攔著不讓換太醫,說太醫院是天下名醫聚集的地方,御藥房的太醫又是優中選優,專任而信任使用,就行了,不必過分的憂心,防止勞逸失度。
翻譯翻譯就是,別換了,等死吧。
在病情加重的時候,這個太醫看了這麼久,都沒看好,換一個太醫,尋醫問藥,不是很正常?但楊廷和就是攔著不讓換。
陳實功做手術,技術沒問題,出了意外,連切脈都不敢,都是李時珍在負責後續的診治。
“陛下,這外面跪著的賤儒,他們其實和楊廷和是一樣的,都覺得陛下病了,所以才敢如此膽大包天。”馮保認為,楊廷和趁著武宗皇帝病重,連換太醫都要阻攔,其實和現在文臣們蹬鼻子上臉,是一樣道理的。
皇帝病了。
威權政治之下,威權人物重病,就是再好不過的機會了,趁你病,要你命。
“不慌,跟他們耍耍。”朱翊鈞露出了個笑容,正好打個窩,萬曆年間這魚果然多的令人髮指,朱翊鈞不想釣魚,這魚自己就跳出來了!
朱翊鈞打算將計就計,在解刳院這病房裡,看看大明這個京堂裡,到底有多少的野心家。
朱翊鈞每月二十三日都要去全楚會館蹭飯,當然每次的飯錢,也就是恩賞給的格外的豐厚,其實就是找個由頭給張居正賞賜而已,有一次張居正就說:近來世局幾更易矣,流俗之見,睹朝野無虞,便謂太平景象,不知隱機伏禍,深有可慮。
朝野無虞,看起來是太平景象,越是風平浪靜,其實就越危險,隱藏的危機和蟄伏的禍患,都要考慮到。
上一次事涉京堂的朝廷風波,還是張居正丁憂的大事,之後京堂就一直沒有大案發生。
朱翊鈞在等,他又等了兩天,門前伏闕之人,從五十多人增長到了六十多人,正當朱翊鈞打算收網的時候,另外一股風力輿論再次掀起。
這一次的矛頭直指西山煤局,王崇古又又又被罵了。
有一家雜報發現,煤市口的蜂窩煤,黃土的比例不是一成,而是三成,一成可以幫助煤砟塑形,而且還能幫助煤炭充分燃燒,但是黃土比例超過了三成,那就不是蜂窩煤了,燒的極快,根本不耐用,增加百姓負擔。
而且三成黃土的蜂窩煤,不能充分燃燒,一定會產生更多的煤氣,冬日取暖容易中毒。
雜報們的筆正牽頭,認為西山煤局銷售的蜂窩煤有問題,是典型的與民爭利,王崇古很快就被扣上了一個聚斂的帽子,被口誅筆伐,大有一副王崇古就是亡國之臣的樣子,大明明天就嚥氣的錯覺。
朱翊鈞以為雒於仁不會再有什麼波瀾了,連張居正都不攔著的時候,還能有什麼么蛾子?但是朱翊鈞很快就知道他錯了,大錯特錯。
雒於仁是萬曆十一年的進士,他不是一個人,翰林院沈自邠是他的老師,而且萬曆十一年三百五十名進士,都算是雒於仁的同窗,而且雒於仁還是個言官,他在都察院聽政,在雒於仁下獄之後,立刻引起了軒然大波。
很快,質疑聲從小到大,在短短一天的時間裡,就變得波濤洶湧了起來,先是為雒於仁求情的奏疏接踵而至。
求情的理由無外乎是朝廷應該允許批評的聲音,雒於仁只是為高拱的遭遇鳴不平,是出於師生之誼,父母之命,雒於仁的父親是高拱的學生,這是大明律法允許的親親相隱;
無外乎是陛下此舉阻塞言路,如此苛責言官,日後朝有凶逆,就無人敢仗義執言了,朝中再無骨鯁正氣了;
無外乎是君子不計小人之惡,張居正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這種批評質疑之聲,何必嚴肅對待呢?顯得小題大做,別人看了還以為心虛,以為事實就是如此呢。
孝宗死後,武宗繼位,那時候還有人冒充武宗皇帝的親外公,說張皇后不是武宗皇帝的親孃,這件事鬧得沸沸揚揚,最後也沒有懲治冒充皇帝外公的鄭旺,鄭旺妖言案之後,鄭旺回到家中,被人都叫他鄭皇親。
海瑞連嘉靖嘉靖家家皆淨這樣的話都說出來了,世宗皇帝不也沒有殺了海瑞嗎?
君子不計較小人之惡,是仁政,作為皇帝,要大度。
這些奏疏,隻字不提雒於仁的文章發的時間,也不提雒於仁文章的內容,純粹的拋開事實不談,要朱翊鈞大度。
大度?大度個屁。
朱翊鈞看著這些個奏疏,翻出了‘朕知道了’的章,挨個蓋了上去,一邊蓋章一邊說道:“馮大伴,你去看看,都是誰跟這個雒於仁沾親帶故的,寫好名單,準備抓人!和雒於仁關在一起,緹帥那邊沒有充足的證據連坐,他們上趕著送上門來了。”
“正好。”
“臣遵旨。”馮保打了個激靈,張居正對這件事的表態是陛下過於柔仁,即便是瓜蔓連坐,恐怕張居正也不會上奏反對了,那瓜蔓連坐就成了定局。
松江曲氏案裡,張居正明確表示不讓陛下瓜蔓連坐,止於賬簿,因為那是要推行一條鞭法,是自有了郡縣制之後,近兩千年朝廷和地方的矛盾,瓜蔓連坐,只會讓反對派更加團結,把本來能團結的人,推到對立面。
而這個案子,張居正支持陛下下重手,是因為雒於仁在謀反,他蓄謀已久的妖言,挑選陛下病重的時間發佈,就是謀反。
現在的情況就是,雒於仁和他的同黨們,似乎不打算願賭服輸,準備各種花言巧語的賴賬。
“孃親那邊怎麼說?”朱翊鈞拿著一堆奏疏,詢問著李太后對這件事的意見。
“太后說外廷的事兒不管,太后千歲還說,看顧皇嗣們要緊。”馮保回答了這個問題,李太后對外廷的事兒的態度是不管,都由皇帝去處置,從乾清宮搬走之後,李太后除了催著給皇帝納妃嬪之外,再沒管過別的事兒了。
按李太后的想法,皇子公主,多多益善,五十不多,一百正正好。
“那就準備拿人。”朱翊鈞思索了片刻,決定查清楚就拿人。
在朱翊鈞還沒有下令拿人的時候,言官們反而找上門來了,先是雒於仁的老師,翰林院修撰沈自邠來解刳院前求情,皇帝不見,就長跪不起,後來人越來越多,從一個人變成十個,最後解刳院門前居然聚集了五十多人。
“朕只是病了,還沒死,看看這幫狗東西嘴臉!”朱翊鈞站在窗邊,他目光所及之處是乾淨的,沒有人跪著,但在一牆之外,就是跪著五十多人,他們在逼皇帝就範。
“陛下,文臣不都這樣?當初武宗皇帝落水後,要換個太醫診治,楊廷和都不讓,這是為臣之道?就這楊廷和被貶,還不少人為他奔走,楊廷和最後還撈到了個文忠的美諡。”馮保趁機進讒言,說文官的壞話。
這就是馮保難纏的地方,他愛講實話,他進讒言都是講實話。
正德十六年正月,明武宗病情加重,下詔讓四方名醫看診,楊廷和不讓,說了一番話。
【竊惟天下名醫皆聚於太醫院,又選其優者入御藥房,但當專任而信用之,自收萬全之效,又何待諸草澤未試之人哉?況治疾之術,調攝為上,醫次之,若調攝少有不節,則醫藥亦無速效。伏願皇上慎重啟處,勿使勞逸之失,宜調節飲膳,勿使滋味太過。】
楊廷和硬攔著不讓換太醫,說太醫院是天下名醫聚集的地方,御藥房的太醫又是優中選優,專任而信任使用,就行了,不必過分的憂心,防止勞逸失度。
翻譯翻譯就是,別換了,等死吧。
在病情加重的時候,這個太醫看了這麼久,都沒看好,換一個太醫,尋醫問藥,不是很正常?但楊廷和就是攔著不讓換。
陳實功做手術,技術沒問題,出了意外,連切脈都不敢,都是李時珍在負責後續的診治。
“陛下,這外面跪著的賤儒,他們其實和楊廷和是一樣的,都覺得陛下病了,所以才敢如此膽大包天。”馮保認為,楊廷和趁著武宗皇帝病重,連換太醫都要阻攔,其實和現在文臣們蹬鼻子上臉,是一樣道理的。
皇帝病了。
威權政治之下,威權人物重病,就是再好不過的機會了,趁你病,要你命。
“不慌,跟他們耍耍。”朱翊鈞露出了個笑容,正好打個窩,萬曆年間這魚果然多的令人髮指,朱翊鈞不想釣魚,這魚自己就跳出來了!
朱翊鈞打算將計就計,在解刳院這病房裡,看看大明這個京堂裡,到底有多少的野心家。
朱翊鈞每月二十三日都要去全楚會館蹭飯,當然每次的飯錢,也就是恩賞給的格外的豐厚,其實就是找個由頭給張居正賞賜而已,有一次張居正就說:近來世局幾更易矣,流俗之見,睹朝野無虞,便謂太平景象,不知隱機伏禍,深有可慮。
朝野無虞,看起來是太平景象,越是風平浪靜,其實就越危險,隱藏的危機和蟄伏的禍患,都要考慮到。
上一次事涉京堂的朝廷風波,還是張居正丁憂的大事,之後京堂就一直沒有大案發生。
朱翊鈞在等,他又等了兩天,門前伏闕之人,從五十多人增長到了六十多人,正當朱翊鈞打算收網的時候,另外一股風力輿論再次掀起。
這一次的矛頭直指西山煤局,王崇古又又又被罵了。
有一家雜報發現,煤市口的蜂窩煤,黃土的比例不是一成,而是三成,一成可以幫助煤砟塑形,而且還能幫助煤炭充分燃燒,但是黃土比例超過了三成,那就不是蜂窩煤了,燒的極快,根本不耐用,增加百姓負擔。
而且三成黃土的蜂窩煤,不能充分燃燒,一定會產生更多的煤氣,冬日取暖容易中毒。
雜報們的筆正牽頭,認為西山煤局銷售的蜂窩煤有問題,是典型的與民爭利,王崇古很快就被扣上了一個聚斂的帽子,被口誅筆伐,大有一副王崇古就是亡國之臣的樣子,大明明天就嚥氣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