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五百八十一章 輕徭薄賦害窮民,與民休息多虛耗(第2頁)

    不用人勸,李如松自己就開始讀書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現在李如松學會了賤儒的手段。

    引漢書所云,就是證明這種現象,自古就存在。

    “豪民越強越兼,越兼越強,朝廷輕稅,則豪強恆強,反而加劇兼併之禍!”朱翊鈞讀著讀著發現李如松說的還有幾分道理。

    李如松在奏疏裡的從供需角度出發,基於矛盾說,從兩個視角去觀察了這個問題,一個是自上而下,一個是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則是朝廷收的少,豪民收得多,那豪民一定會比朝廷強,那朝廷還想管豪民,就是無稽之談;

    而自下而上,則是從供需角度去考慮,朝廷的稅太輕,豪民就可以把地租賃給更多的佃戶,你不幹有的是人乾的基本邏輯形成,豪民的議價能力變強,而家丁奴僕的實力也在增強,強人身依附關係建立,地主從一塊土地上的朘剝量增加,豪民聚斂速度增加。

    李如松將自己的觀點闡述之後,提供了論據。

    自嘉靖二十九年俺答汗入寇京畿,保定府建圩牆以自保以來,朝廷能收到的稅累年減少,本來是地方衙門的苛捐雜稅,都被圩主們收走了,而圩主們兼併之數,超過了過往一百七十年的兼併總和,最終才導致了把人堆肥這種慘劇的發生。

    “輕徭薄賦害窮民,與民休息多虛耗。”朱翊鈞第一次聽說這樣的觀點,但是他發現李如松說的很有道理。

    李如松這本奏疏,從現象到問題,再到原因,再到解決辦法都提了出來,公五,民四,地主一,就是李如松給出的辦法。

    加稅,只要朝廷狠下心來加稅,兼併問題就會得到極大的緩解。

    “先生這是搗什麼亂啊,他居然在浮票裡表示了贊同!”朱翊鈞看著張居正的浮票,眉頭緊鎖。

    馮保十分確信的說道:“先生對於賤儒攻訐振武之事,極為不滿,先生不滿,這加稅就是在刨根,朝堂財用日足,清丈、普查丁口相繼完成,將丁口攤入田畝之中,釐清稅賦,而且先生一直想推行一條鞭法,這也是財稅的革故鼎新。”

    “加稅,加來加去,最後還是加到小民頭上,不加。”朱翊鈞看著手中的奏疏,李如松說得再也有道理,也不能輕易加稅,因為都是給窮民苦力增加生活負擔。

    “陛下,先生也說了,那都是加稅加的不夠多。”馮保試探性的說道。

    佃戶的勞動是有極限的,如果朝廷要五成,鄉賢縉紳還要五成,超過佃戶生活所需的極限時,佃戶自然要求豪民減租,豪民不減租怎麼辦?高陽何氏的滅門慘案就是例子,這就是加稅加的不夠多的邏輯。

    這也是五成這個標準的由來,當豪民從土地中無法朘剝足夠的財富時候,土地的收益就會大幅度的降低,這個時候豪民兼併的慾望就會直線下降,轉而看向手工作坊,更大規模的生產就會出現。

    “先生還說,要把各地常平倉納入考成,對糧價進行考成,對糧食的價格進行嚴格限制,減少糧食的收益,這樣糧食才能四通八達。”馮保進一步解釋了張居正對李如松奏疏的補充。

    常平倉自漢代就有,是為了調解糧價,儲糧備荒備災,以供應官民所需設立的糧倉,而將常平倉的運作納入考成法,讓糧食的價格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減少土地的產出,這樣一來,反而抑制了兼併,促進了糧食生產。

    這是基於大明現狀的政策,兼無可兼,並無可並的局面,當糧食的收益較低時候,糧食的交換價值大幅度下降,其使用價值就會得到突顯,而田畝也會自然而然的從豪民流向小民,種出來的糧食才能到人的肚子裡。

    “先生還真的是讀書人啊,加稅、降低糧價,雙管齊下,這麼搞的話,民亂四起。”朱翊鈞撇了撇嘴,拿起了硃筆,否定了李如松的奏疏,也否定了張居正的意見。

    李如松這本奏疏是一句也沒提朝官對他的攻訐,但字字句句都在反擊,他在刨根,刨勢要豪右的根兒。

    土地是這些出身勢要豪右、鄉賢縉紳的命根子,李如松就是奔著朝官的要害去的。

    張居正在表達自己的憤怒,富國強兵,是張居正新政的核心內容,對於李如松如此攻訐,是對新政的挑釁。

    這些看似合理的話,其實都是在表達態度而已,而不是為了真正的推行。

    這麼大的事兒,張居正就貼了一張浮票,其實就是知道皇帝不會同意,才會如此建議,張居正教過朱翊鈞,一個政令如果他看起來十分的完美,那麼它一定非常的危險,朝廷加稅,看起來簡單直接,而且方方面面都很好,那就十分危險了。

    那麼,加稅的代價是什麼?

    大明也有加稅的典型案例,徵三餉,徵三餉就是的結果就是:驅民以為賊也,又何平賊之有!

    一個古怪的循環出現了,天災人禍,內憂外患之下,帝國的財用大虧,蠻夷起於四野,流寇荼毒天下,朝廷無銀無糧,無法組建軍隊安定江山社稷,只能加徵三餉,結果就是把良善的百姓逼上梁山,逼到落草為寇。

    為安定天下加派,加派逼民為寇,天下更加動盪,需要更多的加派,如此一來,惡性循環建立。

    萬曆四十六年開始徵遼餉,崇禎十年開始加征剿餉、崇禎十二年餉盡而賊未平,再加練餉,崇禎十年和崇禎十二年的時候,楊嗣昌對崇禎皇帝說:百畝只增銀三四錢,稍抑兼併耳!

    楊嗣昌的邏輯也是如此,加稅減少兼併。

    一切設想都是極好的,加的稅也不多,但大明朝的確是這樣的,朝廷開徵三餉後,各地各級衙門,是決計不會放過這個搭車搜刮的機會,暗為加派者,不知幾百千萬。

    所以,加稅其實就是張居正威脅朝臣們的一個辦法,也就是嚇唬嚇唬這些個朝官而已。

    大明現在的暴力被完全掌控在皇帝陛下手中,這是張居正最想要看到的局面,而且陛下勵精圖治,已經能夠順暢的行使手裡的皇權,那麼這個局面就容不得半點破壞。

    你攻訐強兵,我就鼓譟加稅,主打一個互相傷害。

    民亂,首當其衝的就是那些個鄉賢縉紳、勢要豪右,傳導到皇帝這頭兒,那已經是天下危亡的局面了。

    張居正的提議,很快就被朝官們所知曉,大家立刻都選擇了噤聲,攻訐李如松的聲音立刻就煙消雲散了,因為所有人都知道,張居正向來說到做到,他真的幹得出來!

    當知道皇帝陛下否決了這份奏疏後,朝官們對皇帝陛下歌功頌德了起來。

    因為平定圩寨的風波慢慢平止,只有賤儒受傷的世界達成了。

    林輔成和李贄兩個自由派的魁首,在很多人看來,就是僭越了自由這杆大旗,讒言媚上,換取了自己的利益,在這些人看來,自由是不應該討論階級的,自由一定要否認階級,才是自由。

    林輔成和李贄,從旗手變成了叛徒,令人唏噓不已的同時,這個有限自由派的規模越來越大了,連那遷徙入京的富戶中的豪奢戶紈絝弟子姚光銘,都成了這個學派的擁躉,跟著林輔成和李贄前往了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