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四百六十五章 違背祖宗的決定(第2頁)
寶鈔在大明的確是劣質到不能再劣質的貨幣,但是在倭國卻是一種有信譽背書、製作精良、不易偽造的貨幣,這是寶鈔推廣的基礎。
戶部對此並沒有反對,即便是和長崎總督府五五分成,那對戶部而言也是一大步,大明貨幣政策的長期缺位,導致戶部已經失去了對錢的管控能力,海外寶鈔,算是一種恢復。
對於長崎總督府,大明明公更擔心長崎、琉球、呂宋、舊港、元緒群島變成海寇,五五分成已經是可以接受的範圍了,這都是有數的,大明送過去多少寶鈔,會折白銀送回大明,如此暴利的鑄幣稅,讓大開發背景下,有些捉襟見肘的財政,又鬆了一口氣。
這是明搶,但大明誰會在乎呢?
“陛下,王次輔今日在全晉會館,擺了大宴,說要擺七天的流水宴,因為要慶祝崇古馳道的竣工。”馮保彙報了一個外廷的消息。
鄉賢縉紳在稅收和司法上都有特權,大明朝廷寄希望這些鄉賢們,能夠立會講學、移風易俗、修橋補路、賑災救荒、維護基本秩序,這些鄉賢縉紳們做了,但都做成了生意,脫離了本意。
王崇古作為官選官階級的頂層建築,作為勢要豪右中的頂級肉食者,也履行了自己修橋補路的職能,為大明修了一條從京師抵達山海關的馳道,王崇古什麼都沒要,朱翊鈞欽點了此路為‘崇古馳道’。
現在,竣工了,王崇古樂開了花,大擺流水宴慶祝,也在情理之中。
“朕御筆親提的碑文,刻好了嗎?刻好了就給王次輔送去,讓王次輔立到通州馳道入口去。”朱翊鈞對這件事也很上心,還專門親筆提寫了四個大字,讓中書舍人寫了份贊表,彰顯王崇古的功勞。
有功則賞,有過則罰,王崇古對物質已經沒有什麼追求了,那就賞賜他一些名聲。
馮保將一本奏疏放在了御案之前,笑著說道:“工部尚書汪道昆上奏說:年底之前,山海關到遼陽的京遼馳道,薊州、遵化、喜峰口、大寧衛的京寧馳道,通州至天津衛的京津馳道,京師至大同的京雲馳道,都會竣工。”
崇古、京遼、京寧、京津、京雲馳道,是萬曆六年起,就開始勘測、設計、招攬工匠、營造,現在工程已經逐漸結束,正在驗收階段,這裡面最難修的一段,就是京雲馳道。
大同府,古時候叫雲中郡,也就是燕雲十六州的那個雲,京雲馳道修建最大的阻力,不在別處,而是在居庸關,居庸關南口段,垂直落差超過了三十多丈,每升高一丈,就要修盤旋山道一百丈,居庸關南口段整整修了三十里的山道。
第二個難點則是隧道,一共四處隧道,共計四里地,四里的隧道,對大明而言,已經是不小的難題了,兩頭對進、中心開花的豎井法,讓工期縮短到了兩年,才徹底鑿通,為了解決可能存在的坍塌問題,工匠們想出了許多的辦法。
第三個難點,是長達七十丈,位於懷來的大橋,這座大橋橫跨懷來河,一共有七個孔洞,每孔長達十丈,十丈骨架龍骨鋼,大明造不出來,也運不過去,退而求其次用的鋼樑,用騾車運送到懷來河畔,後逐一拼鉚成橋。
整個大橋也可以不用修,從懷來河上游,繞道三百里就是,戶部一合計,這繞道需要的銀子,比修橋可要多得多,故此選擇了修橋,這一個橋就用了朝廷一百萬銀。
五條馳道總計投入了一千多萬銀,分為了三年投入,除崇古馳道之外,都是大明內帑國帑全資建造,一里馳道成本為9500兩白銀。
馳道寬五丈,其中三丈為車馬道,兩側各種行道樹和溝渠,而剩餘兩丈為木包鐵的鐵軌,所以造價才如此昂貴,大明的鐵馬,馬力剛剛三匹,用於託運貨物,已經可以勉強拖運貨物了。
“朕恐怕又要被人罵與民爭利了。”朱翊鈞看著工部的奏疏,拿著手中的硃筆,這份奏疏批覆之後,朱翊鈞與民爭利的標籤,恐怕會一直跟著他了。
馳道不是免費的,馳道使用,是需要付費的,而且價格不菲,以重量計算,而且沿途設有驛站,需要堪合,防止逃費。
馮保無奈的說道:“這是沒辦法的事兒,如此投入,總要收回來點,而且平素也要養護、翻修,這都是錢。”
馳道修起來貴,沒修多少里程,就花去了上千萬銀,用起來也貴,日常養護維修,沿路驛站堪合等等,都需要大筆大筆的銀子去維護。
朱翊鈞硃批了工部的奏疏,捱罵總比窮死強。
按照大明工部上奏所言,這馳道要想收回成本,需要五十年之久,因為接下來還要對車馬道進行道路硬化,除了養護之外,車馬道硬化也是一筆天文數字,隨著貨物的增加,收回成本的速度會增加,但也要三十年之久。
從宣府到京師這段路上,就有宣府、下花園、沙城、康莊、居庸關、南口、沙河鎮、西直門等八個鈔關,下馳道則必過抽分,抽分為百值抽六,五條馳道共計設有二十四處鈔關抽分局。
按照工部的規劃,大明的商稅體系,將建立在馳道之上,馳道所及,商稅必至。
工部、戶部奏請,每三年一次更換,工部、戶部堂上官為巡路巡撫,遣正三品侍郎主管,再遣科道言官一人、兵部郎中一人、司禮監稟筆太監一人,清查原派,每局設局正一人,每月營造舊管、新收、開除、實在、備造、已解六冊,收支一賬,每年交戶部內帑審計。
如果有升遷、吏員役滿,則一應經手錢糧案卷、本部委司務公同清查明白、方許離任起送,若有違規,雖遷官去任、仍要提究,追責到底。
戶部希望完善大明的商稅,工部希望可以建立通衢天下的馳道,兩部一拍即合,以馳道為現實基礎,以六冊一賬為基本稅務賬目,內帑國帑審計為審查手段,力圖將大明商稅完善到兩宋水平,就是戶部的長期目標。
這是違反大明祖宗成法的決定,按照洪武年間的祖訓,為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過稅不徵,人民歸正。
過稅,指商品運輸過程中,向船戶和車主徵收的國內關稅,洪武七年革罷鈔關(寶鈔抽分)、工關(竹木抽分)、門稅(城門納錢)、過壩稅(過堤壩納錢)等等,自洪武七年起,大明只有住稅。
住稅就是營業稅,對入市交易貨物所課之稅,及市肆門攤之類的營業稅。
從宣府到京師這八個鈔關抽分局,就是收的過稅,必然會引起許多的反對之聲。
利得稅的反對聲音朱翊鈞作為皇帝都聽到了,可見民間反對的情緒,多麼的洶湧,在這個關鍵時間裡,皇帝仍然要一意孤行,在新修的馳道上,不僅僅要收過路費,還要收過稅,引起的反彈可想而知。
反對,也要收。
稅,不收不行。
朱翊鈞看著桌上一大堆的奏疏,王國光、張學顏、汪道昆,已經從經邦濟國的肱骨之臣,一下子變成了聚斂讒佞殘民以逞的亡國之臣,這還僅僅是利得稅公佈,沒有實際徵收的情況下,五個市舶司的提舉官,也在上奏,群情激奮,請陛下慎重三思。
戶部對此並沒有反對,即便是和長崎總督府五五分成,那對戶部而言也是一大步,大明貨幣政策的長期缺位,導致戶部已經失去了對錢的管控能力,海外寶鈔,算是一種恢復。
對於長崎總督府,大明明公更擔心長崎、琉球、呂宋、舊港、元緒群島變成海寇,五五分成已經是可以接受的範圍了,這都是有數的,大明送過去多少寶鈔,會折白銀送回大明,如此暴利的鑄幣稅,讓大開發背景下,有些捉襟見肘的財政,又鬆了一口氣。
這是明搶,但大明誰會在乎呢?
“陛下,王次輔今日在全晉會館,擺了大宴,說要擺七天的流水宴,因為要慶祝崇古馳道的竣工。”馮保彙報了一個外廷的消息。
鄉賢縉紳在稅收和司法上都有特權,大明朝廷寄希望這些鄉賢們,能夠立會講學、移風易俗、修橋補路、賑災救荒、維護基本秩序,這些鄉賢縉紳們做了,但都做成了生意,脫離了本意。
王崇古作為官選官階級的頂層建築,作為勢要豪右中的頂級肉食者,也履行了自己修橋補路的職能,為大明修了一條從京師抵達山海關的馳道,王崇古什麼都沒要,朱翊鈞欽點了此路為‘崇古馳道’。
現在,竣工了,王崇古樂開了花,大擺流水宴慶祝,也在情理之中。
“朕御筆親提的碑文,刻好了嗎?刻好了就給王次輔送去,讓王次輔立到通州馳道入口去。”朱翊鈞對這件事也很上心,還專門親筆提寫了四個大字,讓中書舍人寫了份贊表,彰顯王崇古的功勞。
有功則賞,有過則罰,王崇古對物質已經沒有什麼追求了,那就賞賜他一些名聲。
馮保將一本奏疏放在了御案之前,笑著說道:“工部尚書汪道昆上奏說:年底之前,山海關到遼陽的京遼馳道,薊州、遵化、喜峰口、大寧衛的京寧馳道,通州至天津衛的京津馳道,京師至大同的京雲馳道,都會竣工。”
崇古、京遼、京寧、京津、京雲馳道,是萬曆六年起,就開始勘測、設計、招攬工匠、營造,現在工程已經逐漸結束,正在驗收階段,這裡面最難修的一段,就是京雲馳道。
大同府,古時候叫雲中郡,也就是燕雲十六州的那個雲,京雲馳道修建最大的阻力,不在別處,而是在居庸關,居庸關南口段,垂直落差超過了三十多丈,每升高一丈,就要修盤旋山道一百丈,居庸關南口段整整修了三十里的山道。
第二個難點則是隧道,一共四處隧道,共計四里地,四里的隧道,對大明而言,已經是不小的難題了,兩頭對進、中心開花的豎井法,讓工期縮短到了兩年,才徹底鑿通,為了解決可能存在的坍塌問題,工匠們想出了許多的辦法。
第三個難點,是長達七十丈,位於懷來的大橋,這座大橋橫跨懷來河,一共有七個孔洞,每孔長達十丈,十丈骨架龍骨鋼,大明造不出來,也運不過去,退而求其次用的鋼樑,用騾車運送到懷來河畔,後逐一拼鉚成橋。
整個大橋也可以不用修,從懷來河上游,繞道三百里就是,戶部一合計,這繞道需要的銀子,比修橋可要多得多,故此選擇了修橋,這一個橋就用了朝廷一百萬銀。
五條馳道總計投入了一千多萬銀,分為了三年投入,除崇古馳道之外,都是大明內帑國帑全資建造,一里馳道成本為9500兩白銀。
馳道寬五丈,其中三丈為車馬道,兩側各種行道樹和溝渠,而剩餘兩丈為木包鐵的鐵軌,所以造價才如此昂貴,大明的鐵馬,馬力剛剛三匹,用於託運貨物,已經可以勉強拖運貨物了。
“朕恐怕又要被人罵與民爭利了。”朱翊鈞看著工部的奏疏,拿著手中的硃筆,這份奏疏批覆之後,朱翊鈞與民爭利的標籤,恐怕會一直跟著他了。
馳道不是免費的,馳道使用,是需要付費的,而且價格不菲,以重量計算,而且沿途設有驛站,需要堪合,防止逃費。
馮保無奈的說道:“這是沒辦法的事兒,如此投入,總要收回來點,而且平素也要養護、翻修,這都是錢。”
馳道修起來貴,沒修多少里程,就花去了上千萬銀,用起來也貴,日常養護維修,沿路驛站堪合等等,都需要大筆大筆的銀子去維護。
朱翊鈞硃批了工部的奏疏,捱罵總比窮死強。
按照大明工部上奏所言,這馳道要想收回成本,需要五十年之久,因為接下來還要對車馬道進行道路硬化,除了養護之外,車馬道硬化也是一筆天文數字,隨著貨物的增加,收回成本的速度會增加,但也要三十年之久。
從宣府到京師這段路上,就有宣府、下花園、沙城、康莊、居庸關、南口、沙河鎮、西直門等八個鈔關,下馳道則必過抽分,抽分為百值抽六,五條馳道共計設有二十四處鈔關抽分局。
按照工部的規劃,大明的商稅體系,將建立在馳道之上,馳道所及,商稅必至。
工部、戶部奏請,每三年一次更換,工部、戶部堂上官為巡路巡撫,遣正三品侍郎主管,再遣科道言官一人、兵部郎中一人、司禮監稟筆太監一人,清查原派,每局設局正一人,每月營造舊管、新收、開除、實在、備造、已解六冊,收支一賬,每年交戶部內帑審計。
如果有升遷、吏員役滿,則一應經手錢糧案卷、本部委司務公同清查明白、方許離任起送,若有違規,雖遷官去任、仍要提究,追責到底。
戶部希望完善大明的商稅,工部希望可以建立通衢天下的馳道,兩部一拍即合,以馳道為現實基礎,以六冊一賬為基本稅務賬目,內帑國帑審計為審查手段,力圖將大明商稅完善到兩宋水平,就是戶部的長期目標。
這是違反大明祖宗成法的決定,按照洪武年間的祖訓,為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過稅不徵,人民歸正。
過稅,指商品運輸過程中,向船戶和車主徵收的國內關稅,洪武七年革罷鈔關(寶鈔抽分)、工關(竹木抽分)、門稅(城門納錢)、過壩稅(過堤壩納錢)等等,自洪武七年起,大明只有住稅。
住稅就是營業稅,對入市交易貨物所課之稅,及市肆門攤之類的營業稅。
從宣府到京師這八個鈔關抽分局,就是收的過稅,必然會引起許多的反對之聲。
利得稅的反對聲音朱翊鈞作為皇帝都聽到了,可見民間反對的情緒,多麼的洶湧,在這個關鍵時間裡,皇帝仍然要一意孤行,在新修的馳道上,不僅僅要收過路費,還要收過稅,引起的反彈可想而知。
反對,也要收。
稅,不收不行。
朱翊鈞看著桌上一大堆的奏疏,王國光、張學顏、汪道昆,已經從經邦濟國的肱骨之臣,一下子變成了聚斂讒佞殘民以逞的亡國之臣,這還僅僅是利得稅公佈,沒有實際徵收的情況下,五個市舶司的提舉官,也在上奏,群情激奮,請陛下慎重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