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四百二十八章 買得吳船載吳女,都門日日醉醺醪(第2頁)

    陳澤明不是個賤儒,他喜歡走訪,腳踏實地的官員,留在京師做個只是清談的清流,實在是太浪費了。

    按照大明的價值觀去看,泰西的殖民地,頂多算是朝貢國和藩屬國之間,連羈縻宣慰司都算不上,羈縻就是套在各個地方的繩索,是暴力最直觀地體現。

    陳澤明的走訪,不是糊弄皇帝、糊弄朝廷、糊弄自己,而是深入了朝陽門外民舍,對交通阡陌、土地歸屬、商業規模,乃至鹽、油、豆、酒等各類雜貨走訪,甚至包括了朝陽門外有多少家煤行、有多少抬柴夫、有多少娼妓等等,他將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展現在自己的奏疏裡,好的壞的都寫在了奏疏裡。
<-->>
                                         
br>    可以理解朝廷的瞻前顧後,因為東南的倭患持續了二十多年,都是因為滿足不了商人們巨大的胃口,商人裹挾亡命之徒,再加上倭寇,才釀成了大禍。

    “黎牙實的遊記刊登在大明的雜報上,頗受歡迎,過年前,他寫了篇遊記,討論了大明經濟羈縻的落後。”萬士和將幾份雜報分發了出去,大明明公們看完,臉色都不好看。

    【大明現在的海外開拓、經濟羈縻的手段,就像是大姑娘上花轎,扭扭捏捏,想要利用商賈們去海外搶回真金白銀,又怕商賈們不受控制,紙鳶斷了線,放紙鳶的失去了紙鳶,紙鳶不知道會掉到何處。

    張居正繼續說道:“陛下,矛盾相繼,大明總是在矛盾激烈碰撞中,浮浮沉沉起起落落,此時的開拓是正確的,日後的收縮未必就是錯的,無論是何等的英雄,都無法決定死後之事,為了防止我們巨大的投入最後打了水漂,臣倒是覺得,不如現在用足了力氣開拓,收縮的時候,攤子太大,又能收縮到哪裡呢?”

    怕!怕!怕!怕到最後一事無成。

    朱翊鈞對明公們的擔心,也很理解。

    “黎牙實這篇雜報刊登後,引發了很多雜報的跟進,許多筆正也在討論這個事,覺得現在朝廷在開海事上,顯得有些畏首畏尾。”萬士和之所以專門提到了這份雜報,是提醒大明皇帝,要注意民間這種論調的出現,大明民間已經對大明保守的開海政策,產生了不滿情緒,嫌朝廷邁的步子太小了。

    “要讓他們開海,他們打算怎麼做?”朱翊鈞好奇的問道:“筆正們都是怎麼說的?”

    “全面開放五桅過洋船商舶的圖紙和技術、完全放開禁物、商舶市舶司從每條船抽分改為自報關抽檢、完全放開船引不必報備可下海、撤銷對倭國商貿的禁止等等。”萬士和的聲音越來越小,更過分的他還沒說,說出來,他怕皇帝親自去砍人。

    他們要的是:買得吳船載吳女,都門日日醉醺醪。

    大明的禁止買賣漢人,這是嚴格約束的規定,也是大明執行最為徹底的政令,不得將漢人作為奴隸買賣。

    萬士和不敢說出來,他說出來,陛下這廷議也不開了,直接拿著戚家刀去砍人了,陛下又不是沒這麼幹過,手刃陳友仁之事,至今被百姓們津津樂道。

    朱翊鈞立刻聽明白了萬士和在說什麼,其實就是完全自由貿易派!

    發言過分逆天,以致於朱翊鈞認為這幫人根本就是在反串,用離譜的發言,在諷刺一些主張。

    “呵呵,不必理會,瘋子一樣。”朱翊鈞擺了擺手,嗤笑了一聲,大明不存在這種土壤,當個笑話便是。

    王崇古眉頭都擰成了疙瘩,搖頭說道:“陛下,這種思潮是非常危險的,任何別墅裡的花園,沒有修剪,得到的不是花團錦簇,而是蠻橫生長。”

    “萬曆四年,毛呢官廠有織娘一萬七千人,因為紡紗的技術改良和蒸汽機,今年,我們只需要七千織娘就足夠了,相比較四年前,今年的照管七千織娘比萬曆四年還要多53353匹布,那剩下的一萬織娘去幹什麼?讓她們去青樓裡賣身不成?”

    “我們今年減少了蒸汽機和新型的紡織機的投入,清汰了三千織娘,這些織娘被清汰的原因很多,但她們還有去處,那就是民間不斷出現的毛呢廠。”

    “按照他們的說法,朝廷不做干涉,恐怕連這毛呢生意都沒有,這種所謂的自由,不過是為了堂而皇之的朘剝,臣以為,此風絕不可助長。”

    王崇古是幹實業的,他太清楚這種自由派的危害了,沒有任何規劃的技術升級只會危害,造成百姓的流離失所,不僅僅是毛呢官廠,大明的造船廠、織造局、棉紡局、桃吐山白土廠、西山煤局、大同煤局等等,都是一樣的。

    王崇古認為,這種完全自由派的思潮是極為危險的,是必須要警惕的,是-->>
                                         
將風險完全向下轉接,讓大明百姓承擔遮奢戶、望族們改變的風險。

    朱翊鈞在進行了反覆的思考之後,對這種風力輿論準備再觀察觀察,嚴格的封禁和扼殺,有的時候反而適得其反。

    廷議結束之後,朱翊鈞專門留下了萬士和,詢問了土蠻汗入京朝貢的諸多事宜,大明方面已經做好了準備,即便是土蠻汗失信,不肯來了,京營也會在戚繼光的帶領下,去‘請’土蠻汗入京,到那時,就不是現在這個待遇了。

    萬士和說完了正事後,並沒有馬上告退,而是思索了一番後,開口說道:“陛下,孫克弘的開海七事,臣並不認為其愚蠢,臣也不是收了孫商總的銀子,為孫商總美言,這還要說起永樂、宣德舊事。”

    “永樂年間英國公張輔兩次盪滌安南國,可是這宣德年間,還是失去了安南,這也不是安南有不臣之心,實在是彼時我大明在安南變成交趾十三司後,過分朘剝導致。”

    萬士和說起了張輔兩次克平安南國,大明交趾十三司維持了二十二年後,最終還是沒能穩定統治的原因,萬士和已經十分委婉了,但張輔兩次平定,兩次離開,大明在交趾官員、宦官們,乾的壞事實在是太多了,可以說是殘忍朘剝、罄竹難書。

    安南的復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竭澤而漁的官逼民反。

    大明在宣德年間失去了交趾十三司,這是一個歷史教訓,到了今天,這個歷史遺留問題都不好解決,對大明而言是遺留問題,對安南而言,也是遺留問題。

    安南有超過一千年的時間被中國完全統治,文化、政治制度、軍事、經濟都跟大明高度趨同,可現在安南實質性的成為了藩屬國,也讓安南國出現了許多內生性的問題,而且找不到出路。

    所以,在孫克弘提出開海七事的時候,萬士和表示了贊同。

    “王化這條路的確不如泰西的完全掠奪來的直接,王化甚至可能會賠錢,但王化的好處是王化之後,便是開疆拓土。”萬士和對黎牙實的高道德劣勢理論,向來不屑一顧,他認為高道德在殖民之事中,的確會在短期內處於一種劣勢之中,長期來看,是一種優勢。

    因為,大明的王化,會帶來實土郡縣,而不是朝貢、藩屬、羈縻宣慰,竭澤而漁的朘剝,並不是實土郡縣,王化之後,舊港、呂宋、琉球、長崎,都是大明的本土,而不是殖民地,這是大明開海和泰西大航海本質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