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四百一十七章 大明,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第2頁)

    徐渭笑著說道:“那我考考你,你覺得這裡的繁華,是因為什麼?”

    “開海?學生愚鈍。”孫克毅立刻回答道。

    “是亦不全是。”徐渭向著會同館驛走去,對著孫克毅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這種繁華,自然是因為開海,天津衛作為大明京師海上的門戶,隨著開海政令推進,天津衛越來越重要,而另一方面,也是徐渭認為更加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清丈還田的影響,大明的百姓是極為勤勞的,只要有塊兒地,就可以活下來。

    或者說,張居正新政,是一切的基礎。
<-->>
                                         
br>    考成法、設時設限、草榜糊名、底冊填名,讓大明的行政力量從灰燼中涅槃重生,而清丈還田,是補充國之根本之法,振武強兵給武將事權,是給大明這艘大船增添壓艙石,而整飭學政,是清朗風氣,是教化之功。

    生產是人改變自然,主語是人,如果沒有人,再多的生產資料,再多的生產工具,也沒法生產。

    行政力量的恢復,人口的恢復,才是皇帝意志能夠得到貫徹的原因。

    “謹受教。”孫克毅聽明白了徐渭的道理,陛下和先生的新政殊途同歸,又互相補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這便是文人常說的君聖臣賢。

    徐渭和孫克毅從天津衛入通州,自朝陽門入京師,在會同館驛下榻,會同館驛,人員流動極大,消息也最為便利。

    徐渭和孫克毅洗漱了一番,還沒休息,就收到了請柬,顯然有很多人想跟長崎總督府的總督溝通一二,徐渭一一拒絕,這不是徐渭這個外鄉人,不給本地人面子,而是他要面聖,摸清楚風向後,再進行活動。

    大方向都不清楚,胡亂交際,很容易出問題。

    徐渭帶著孫克毅來到了前門樓子,前門樓子聽評書,可不僅僅是沙阿買買提一個人的愛好。

    徐渭和孫克毅要聽的還是《三打徐階》,徐渭是胡宗憲的幕僚和徐階有仇,孫克毅的哥哥因為徐階被打斷了腿,也跟徐階有仇。

    這萬士和編纂的評書、戲文,在大明流傳甚廣,已經有了二創的話本出現。

    長崎是個文化荒漠,回京了,自然要享受一二。

    “聽說了沒?王公子在四川搞了個大動靜!華陽學府殺的那叫一個慘烈,血流成河,人頭滾滾,在京師,有他爹管教,他那骨子裡的紈絝勁兒只能收斂,這次到了四川直接動手,可謂是心狠手辣,果決無比。”一個食客,在評書開始前,和同桌交流著。

    “嘿,要不說是當代嚴嵩嚴世藩呢,不,這王謙比嚴世藩狠多了,陛下讓他到四川辦戥頭案,他可倒好,就因為和那楊寧仁爭風吃醋,搶奪那美人羅香仙,就直接動手了,嘖嘖,當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爭風吃醋,搶美人羅香仙,王謙在這裡,怕是直接掀桌子了,罵誰呢!他王謙好歹是京師第二紈絝,那羅香仙,他還看不上呢,他王謙最喜歡良家!

    但人們總是如此,覺得這個理由更加合適,符合王謙王公子在外的形象。

    “那楊寧仁活該,他們老楊家在四川搞戥頭大案,張居正的弟子都中招了,不這麼搞,王謙不學無術,能有什麼辦法呢?”

    “不過聽說王公子去了都江堰,上了道奏疏說,外之豪強兼併,賦役不均,花分、詭寄,恃頑不納田糧,偏累小民,都江堰灌溉三百萬畝,至今只剩一百零三萬畝,鬧得沸沸揚揚,說要修一條濟民渠,累費四十三萬銀,他王公子付錢。”

    “我也聽說了這個事兒,前段時間全晉雜報,還專門刊文,說王公子的話就是晉黨的話,這筆錢,他們晉黨出了,不就是四十三萬銀嗎?只要陛下高興,一百四十三萬也肯出。”

    徐渭頗為好奇的說道:“這一條濟民渠擴灌之事,從哪裡可以看到詳情?”

    “那邊桌上有雜報,每一期都有,可以自己去取來看,但是要帶走,要花錢買。”食客有眼力價兒,這徐渭和孫克毅雖然不是穿金戴玉,可是氣度不凡,食客盡心為徐渭解惑。

    孫克毅立刻起身去拿雜報,長崎消息閉塞,種類繁多的雜報,不是每期都有,而且嚴重滯後、缺失。

    “拿去喝茶。”一聲充滿了異域風情的漢話在孫克毅耳邊響起,一個銀袋子帶著頗為優雅的弧線,落到了孫克毅的手裡。

    (⊙o⊙)?!

    沙阿買買提要取雜報,打發評書開始前的無聊-->>
                                         
時間,插了個隊,自然要客氣一些。

    孫克毅,松江孫氏的當家人之一,手裡不說是金山銀山,那也是錢不當錢的主兒!罵誰呢!

    孫克毅掂量了下,足足有一兩多銀子,面色一變說道:“你先請。”

    你要是蠻不講理的插個隊,那是破壞秩序,可是你若是肯扔一兩銀子出來,這是尊重,不是羞辱。

    “謝!”沙阿買買提取了幾分雜報,扔出去銀子的時候,他看到了對方的氣度就覺得怕又是個不收嗟來之食的君子,沒成想,對方絲毫不介意。

    一兩散碎銀子不少了,大明京營軍卒一年也就十八兩銀子而已,那可是賣命錢。

    孫克毅把這件奇聞說給了徐渭聽,徐渭也是滿臉帶著笑,富有的孫克毅也有被銀子砸的時候,誰會嫌自己錢多呢,這一兩銀子,夠他們在前門樓子聽幾日評書了。

    徐渭拿起了雜報,細細看了許久,連評書開始了都沒注意。

    濟民渠,第一期,總長只有二十一里,一共十二個閘口,自郫縣兩路口府河左岸引水穿鳳凰山北,沿岷沱兩江分水嶺南入龍泉驛區,這是第一期工程,涉及灌溉面積,超過了9萬畝,這只是主幹渠,也就是第一期工程,因為涉及到了都江堰工程修復,所以第一期投入為四十三萬銀。

    水利工程都是修修補補,李冰父子當年修的都江堰現在就剩下江心一片石了,比如諸葛亮治蜀,就專設機構管理修繕,生民無數,水利工程不是修好了,就能一用幾千年不壞,任何水利工程,超過五年不修就會喪失功能,超過十年不修,就成了廢墟,水利,從來都是人和自然的角力。

    再漂亮的女人,半個月不洗臉,也是滿臉的油膩,跟漂亮沒什麼關係了。

    說起來好玩,王謙在都江堰的第一期投入,四十三萬銀,都是他沿途索賄加上老爹給他出門差旅費。

    讓徐渭看的如此投入甚至忘記了聽評書的原因是,整個濟民渠總規劃超過了六百里,計劃灌溉面積超過了900萬畝,計劃要用十年的時間去修建,整個工程總投入超過了三百五十萬銀,等於七個先帝皇陵的總投入。

    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同樣也是一個奇觀。

    王崇古宣佈,都江堰修繕和濟民渠六百里修建,全都由晉黨買單,目的是為了降低自己的體量,防止自己在這十年時間裡,達到皇帝的斬殺線,繼京師至山海關段崇古馳道之後,這條渠,一定會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