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三百五十七章 開海一念起,天地剎那寬(第2頁)
“大明國土廣袤,看起來,物華天寶無所不有,可真的是這樣嗎?”
“大明缺少優質的鐵料,目前僅在遼東有一處露天的人參鐵;大明缺少優質的木料,長達數千年的刀耕火種,大明腹地的山都是光禿禿的一片,造船都缺少木料;大明缺少銅料、缺少銀料、缺少金料,銅一年不過六百五十萬斤,現在還如呂宋馬尼拉銅祥鎮一鎮產出,銀料一年不過十萬兩,而泰西大帆船一年就近三百萬銀到四百萬銀,倭國一年也有超過一百五十萬銀流入。”
“這些根本性的矛盾,朝廷根本沒辦法解決,就那麼多地,就產那麼多的糧食,就只有那麼多的金銀銅鐵,需求極大卻沒有足夠的供應,這代表著必須訴諸於海外。”
“大明國朝就像是餓極了的壯漢,卻受限於高道德的劣勢,做事瞻前顧後。”
“而商人,他們沒有高道德劣勢的約束,可以為所欲為。”
朱翊鈞第一次如此詳細的、具體的、確切的描述自己對開海問題的理解,這是一種政治表態,大明朝廷的存在是為了調節各個階級的矛盾,當朝廷無法履行自己義務的時候,就到了滅亡的時刻,而朱翊鈞列舉的矛盾,都是大明國朝在大明境內,無法解決的矛盾。
而這些矛盾,共同構成了一個主要矛盾,天下困於兼併。
“陛下聖明。”張居正俯首說道,他不是在拍馬屁,陛下是真的聖明,開海的邏輯非常完整,開海的政令有條不紊,開海的目的性非常明確,這對做事的朝臣而言,是一件極大極大的幸運。
聖意難測,的確是一種為君為上的做法,但這給下面做事的人,帶來了太多的困擾,這件事該不該做,能不能做,做到什麼地步,又要做出什麼樣的結果,都是疑問,都需要去猜測上意,猜測上面什麼意思,真的很沒意思。
命令的含糊其辭,必然導致執行者的迷茫,和執行中出現偏差。
但是朱翊鈞不是這樣的君王,他總是能夠對現象進行深入的剖析,尋找現象背後的問題,探尋問題的原因,並且試圖找到一種辦法,即便是這個辦法不是過於盡善盡美,但對矛盾的緩解作用,是極為明顯的。
大明有過這樣的君王,比如明太祖、明成祖、明憲宗,還有那個沒能克終,努力了二十多年,被刺殺後心灰意冷的明世宗嘉靖皇帝。
張居正是嘉靖年間的進士,他知道嘉靖皇帝的脾氣和秉性,嘉靖皇帝是失望累積到了絕望,最終選擇了躲在西苑裡,一意焚修。
“那麼,既然要讓商人們辦事,朝廷就要給他們一些方便,給他們方便的同時,也能合情合理的增加對海外番國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的羈縻,無論是直屬的海外領土、還是直屬的殖民地,亦或者是鬆散羈縻的殖民地,都是隸屬於大明的勢力範圍之內。”朱翊鈞非常嚴肅的說道:“朕以為,可以承認他們海外的番國,在外面混的風生水起,朕也可以授予他們爵位,甚至是賜給他們國姓,來代表大明朝廷、代表朕對他們的認可。”
朱翊鈞在這個立場問題上,做出了明確的表態,允許商賈在海外建立番國,允許他們在海外進行殖民活動,允許他們朘剝掠奪海外的財富,給予他們相應的待遇和地位。
要想馬兒跑,又不想給馬兒吃草,這種心態是萬萬要不得的。
“陛下,海外勳爵、賜國姓,應該慎而又慎,如果是國姓正茂那樣的人物,未嘗不可,可若是狼子野心之徒,封爵則大害,也應該謹慎再謹慎,武勳爵位非漢馬功勳,不可輕授。”萬士和從禮法的角度表明了自己的態度,給爵位可以,賜國姓也未嘗不可,但是要慎重再慎重,不可濫爵。
“萬太宰所言有理。”朱翊鈞思索了片刻,十分鄭重的說道。
若是哪個江湖騙子,明明是海寇,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甚至連大明的船他都劫持,類似於鄭和平定的海寇陳祖義,若是陳祖義這等海寇,騙到了朝廷的爵位,那會被編入大明笑話錦集裡,被人世世代代嘲笑的。
朱翊鈞不怕被人罵,但是被人笑話,他是萬萬不能接受的。
慎重是必然的,殷正茂、陳璘、張元勳、鄧子龍等海外勳爵,都是經過了漫長的時間去檢驗他們在海外的所作所為,最終確定授予的,連徐渭許文長都沒能混到一個爵位,可見大明爵位的珍貴。
“以海外功勳封爵,可有難處?”朱翊鈞詢問起了禮法。
“並無難處,陛下。”萬士和麵色極為古怪的說道:“陛下,其實鄭和與劉永誠這兩位賢宦,曾經在永樂十一年被封為了侯爵,可惜的是,在宣德年間,修訂太宗實錄的時候,二位因為是宦官,最終不得恩賞,不見實錄之中。”
“啊?”朱翊鈞呆愣了下。
劉永誠,朱翊鈞還真的知道這麼一號人物,此人擅長騎射,在成祖皇帝北伐的時候,屢次在軍中任偏將,宣宗時候,更是扈從明宣宗平定了漢王之亂,在明英宗時,鎮守甘肅涼州等地,數立戰功,也與左都督馬亮等帥師徵兀良哈,戰功卓著,與鄭和齊名,是大明少數擁有軍事天賦的奇才。
朱翊鈞知道鄭和,知道劉永誠,但是他還真的不知道,成祖文皇帝甚至給他們封過侯爵。
他們倆是宦官。
“扳倒了號稱立皇帝劉瑾的宦官張永,在平定了安化王朱寘鐇之後,引用了鄭和、劉永誠封侯之事,乞求明武宗封侯,內閣以非制格之,張永非常沮喪,連平定安化王之亂的恩賞都推辭了。”萬士和說起了一件舊事。
這件事是被記在了明武宗實錄之上,當時內閣的奏疏批文仍在,內閣的質疑,主要是非定製,而不是鄭和和劉永誠沒有封侯,而且平定安化王之亂的張永,怎麼能和屢次出使西洋,歷諸番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的鄭和,以及立下了累累戰功的劉永誠相提並論?
但,鄭和與劉永誠這兩個宦官封爵之事,的確是存在過。
萬士和查遍了舊檔,也只在《非幻庵香火聖像記》中找到了鄭和曾經獲封侯爵,鄭和過繼來的兒子鄭義繼承了侯爵,後來被褫奪,改為世襲恩蔭錦衣千戶。
《非幻庵香火聖像記》是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副使周滿在南京碧峰寺留下的碑文。
孤證不證,過去的時間太久了,沒有太好的辦法去考證了,但也沒關係,如果有人反對,那萬士和就把這件事拿出來說道,不許開窗戶,他萬士和就掀屋頂!
當他要掀屋頂的時候,自然會有人出來折中,還是開個窗好了。
給宦官封侯,不僅僅是武勳們不想答應,和宦官們鬥了千餘年的文官們也是不肯答應的。
“如此,那就有勞萬太宰了。”朱翊鈞聽聞之後,把這件事交給了萬士和,萬士和顯然是早有準備,別的不敢說,禮法這塊兒,萬士和真的是三隻手指抓田螺,手拿把掐。
“大明缺少優質的鐵料,目前僅在遼東有一處露天的人參鐵;大明缺少優質的木料,長達數千年的刀耕火種,大明腹地的山都是光禿禿的一片,造船都缺少木料;大明缺少銅料、缺少銀料、缺少金料,銅一年不過六百五十萬斤,現在還如呂宋馬尼拉銅祥鎮一鎮產出,銀料一年不過十萬兩,而泰西大帆船一年就近三百萬銀到四百萬銀,倭國一年也有超過一百五十萬銀流入。”
“這些根本性的矛盾,朝廷根本沒辦法解決,就那麼多地,就產那麼多的糧食,就只有那麼多的金銀銅鐵,需求極大卻沒有足夠的供應,這代表著必須訴諸於海外。”
“大明國朝就像是餓極了的壯漢,卻受限於高道德的劣勢,做事瞻前顧後。”
“而商人,他們沒有高道德劣勢的約束,可以為所欲為。”
朱翊鈞第一次如此詳細的、具體的、確切的描述自己對開海問題的理解,這是一種政治表態,大明朝廷的存在是為了調節各個階級的矛盾,當朝廷無法履行自己義務的時候,就到了滅亡的時刻,而朱翊鈞列舉的矛盾,都是大明國朝在大明境內,無法解決的矛盾。
而這些矛盾,共同構成了一個主要矛盾,天下困於兼併。
“陛下聖明。”張居正俯首說道,他不是在拍馬屁,陛下是真的聖明,開海的邏輯非常完整,開海的政令有條不紊,開海的目的性非常明確,這對做事的朝臣而言,是一件極大極大的幸運。
聖意難測,的確是一種為君為上的做法,但這給下面做事的人,帶來了太多的困擾,這件事該不該做,能不能做,做到什麼地步,又要做出什麼樣的結果,都是疑問,都需要去猜測上意,猜測上面什麼意思,真的很沒意思。
命令的含糊其辭,必然導致執行者的迷茫,和執行中出現偏差。
但是朱翊鈞不是這樣的君王,他總是能夠對現象進行深入的剖析,尋找現象背後的問題,探尋問題的原因,並且試圖找到一種辦法,即便是這個辦法不是過於盡善盡美,但對矛盾的緩解作用,是極為明顯的。
大明有過這樣的君王,比如明太祖、明成祖、明憲宗,還有那個沒能克終,努力了二十多年,被刺殺後心灰意冷的明世宗嘉靖皇帝。
張居正是嘉靖年間的進士,他知道嘉靖皇帝的脾氣和秉性,嘉靖皇帝是失望累積到了絕望,最終選擇了躲在西苑裡,一意焚修。
“那麼,既然要讓商人們辦事,朝廷就要給他們一些方便,給他們方便的同時,也能合情合理的增加對海外番國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的羈縻,無論是直屬的海外領土、還是直屬的殖民地,亦或者是鬆散羈縻的殖民地,都是隸屬於大明的勢力範圍之內。”朱翊鈞非常嚴肅的說道:“朕以為,可以承認他們海外的番國,在外面混的風生水起,朕也可以授予他們爵位,甚至是賜給他們國姓,來代表大明朝廷、代表朕對他們的認可。”
朱翊鈞在這個立場問題上,做出了明確的表態,允許商賈在海外建立番國,允許他們在海外進行殖民活動,允許他們朘剝掠奪海外的財富,給予他們相應的待遇和地位。
要想馬兒跑,又不想給馬兒吃草,這種心態是萬萬要不得的。
“陛下,海外勳爵、賜國姓,應該慎而又慎,如果是國姓正茂那樣的人物,未嘗不可,可若是狼子野心之徒,封爵則大害,也應該謹慎再謹慎,武勳爵位非漢馬功勳,不可輕授。”萬士和從禮法的角度表明了自己的態度,給爵位可以,賜國姓也未嘗不可,但是要慎重再慎重,不可濫爵。
“萬太宰所言有理。”朱翊鈞思索了片刻,十分鄭重的說道。
若是哪個江湖騙子,明明是海寇,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甚至連大明的船他都劫持,類似於鄭和平定的海寇陳祖義,若是陳祖義這等海寇,騙到了朝廷的爵位,那會被編入大明笑話錦集裡,被人世世代代嘲笑的。
朱翊鈞不怕被人罵,但是被人笑話,他是萬萬不能接受的。
慎重是必然的,殷正茂、陳璘、張元勳、鄧子龍等海外勳爵,都是經過了漫長的時間去檢驗他們在海外的所作所為,最終確定授予的,連徐渭許文長都沒能混到一個爵位,可見大明爵位的珍貴。
“以海外功勳封爵,可有難處?”朱翊鈞詢問起了禮法。
“並無難處,陛下。”萬士和麵色極為古怪的說道:“陛下,其實鄭和與劉永誠這兩位賢宦,曾經在永樂十一年被封為了侯爵,可惜的是,在宣德年間,修訂太宗實錄的時候,二位因為是宦官,最終不得恩賞,不見實錄之中。”
“啊?”朱翊鈞呆愣了下。
劉永誠,朱翊鈞還真的知道這麼一號人物,此人擅長騎射,在成祖皇帝北伐的時候,屢次在軍中任偏將,宣宗時候,更是扈從明宣宗平定了漢王之亂,在明英宗時,鎮守甘肅涼州等地,數立戰功,也與左都督馬亮等帥師徵兀良哈,戰功卓著,與鄭和齊名,是大明少數擁有軍事天賦的奇才。
朱翊鈞知道鄭和,知道劉永誠,但是他還真的不知道,成祖文皇帝甚至給他們封過侯爵。
他們倆是宦官。
“扳倒了號稱立皇帝劉瑾的宦官張永,在平定了安化王朱寘鐇之後,引用了鄭和、劉永誠封侯之事,乞求明武宗封侯,內閣以非制格之,張永非常沮喪,連平定安化王之亂的恩賞都推辭了。”萬士和說起了一件舊事。
這件事是被記在了明武宗實錄之上,當時內閣的奏疏批文仍在,內閣的質疑,主要是非定製,而不是鄭和和劉永誠沒有封侯,而且平定安化王之亂的張永,怎麼能和屢次出使西洋,歷諸番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的鄭和,以及立下了累累戰功的劉永誠相提並論?
但,鄭和與劉永誠這兩個宦官封爵之事,的確是存在過。
萬士和查遍了舊檔,也只在《非幻庵香火聖像記》中找到了鄭和曾經獲封侯爵,鄭和過繼來的兒子鄭義繼承了侯爵,後來被褫奪,改為世襲恩蔭錦衣千戶。
《非幻庵香火聖像記》是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副使周滿在南京碧峰寺留下的碑文。
孤證不證,過去的時間太久了,沒有太好的辦法去考證了,但也沒關係,如果有人反對,那萬士和就把這件事拿出來說道,不許開窗戶,他萬士和就掀屋頂!
當他要掀屋頂的時候,自然會有人出來折中,還是開個窗好了。
給宦官封侯,不僅僅是武勳們不想答應,和宦官們鬥了千餘年的文官們也是不肯答應的。
“如此,那就有勞萬太宰了。”朱翊鈞聽聞之後,把這件事交給了萬士和,萬士和顯然是早有準備,別的不敢說,禮法這塊兒,萬士和真的是三隻手指抓田螺,手拿把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