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三百四十二章 藥不對症,就換方子(第2頁)

    “一個欣欣向榮的部落,在一個白毛風之後,消失的無影無蹤,來年,挺過了寒冬的部落,只能找到遍地凍僵的屍體。”

    “那些個屍體維持著他們最後的模樣被定格,凍死的人會感到熱,會把衣服脫得很薄,凍死的人會笑,那種笑容,只要見一次,就終生難忘。”

    “在白毛風裡消失的部落,其實是餓死的,食物是最好的抗寒之物。”

    “自從大明開始收羊毛之後,草原人終於終於能夠喘一口氣了,馬在草原上除了殺伐,毫無作用,對草原人而言,多養羊,就是長生天最大的恩賜,草原還不能建城,建城那不是找著捱揍?”

    “草原的羊越來越多,大明可以開始對草原的王化了。”

    三娘子再次鄭重其事的闡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她對大明和韃靼的和解,是有自己一整套完整的邏輯,並非是為了和俺答汗爭權,為了對立而樹立一個相悖的主張,而且有著廣泛的支持,連俺答汗都趨向於和解,否則就沒有隆慶議和、俺答封貢的事兒了,俺答汗寧願揹著草原叛徒的罵名,也要和解。

    因為真的打不下去了。

    “能在談判桌上解決是最好不過的事兒,可事情往往事與願違。”譚綸緊了緊自己的對襟大氅,看著茫茫草原,感慨萬千的說道。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九八,可與人言者並無二三。

    “其實有個好辦法,我也好,送到皇宮裡的海拉爾也好,生個大明的宗室,草原封王,開啟這王化的第一步,分封,實踐證明,虜王只有反覆。”三娘子還是她那個主張,王化,從分封制開始。

    大明冊封虜王,最早應該是永樂六年,也先部的首領馬哈木,遣使至明廷貢馬,並請印信封爵,得封金紫光祿大夫、順寧王。

    馬哈木的孫子就是也先。

    大明在塞外封胡人為王,已經被實踐證明,效果不佳,而且容易反覆,這一味藥,藥不對症,就應該換個方子了。

    三娘子思索了片刻說道:“其實也沒必要必須是海拉爾,草原明珠所出,王昭君出塞之前也只是個宮女,大明宗室挑挑揀揀,選一個假託海拉爾所生,也就夠了,反正血脈這種事,誰能說得清楚。”

    大家都長得差不多,只要是皇室宗親,是不是海拉爾生的,還不是皇帝一句話的事兒?之所以要強調海拉爾所出,是為了草原人更加容易接受。

    次日的清晨,已經修整完畢的迎歸軍兵、墩臺遠侯、韃靼使團,再次出發,剛剛出發不久,還沒有走到土木堡的時候,探馬奏聞,有一股千人隊的胡虜,在四周遊弋,伺機而動。

    譚綸行至土木堡沒有逗留,他又不是堡宗,非要在一個沒水的地方,駐陛意決戰,土木堡天變,京營駐紮土木堡的命令是英宗皇帝親自下的,是駐陛意決戰。

    譚綸、楊文帶著大軍,加緊趕路,急匆匆的趕往了居庸關,和都是騎卒的草原人在城外決戰,是一種極為愚蠢的做法。

    而三娘子則帶著百餘騎,找到了這一個千人隊。

    這不是馬匪,馬匪沒有這麼多的馬匹,而且冬季的馬匪都在山裡窩著過冬,顯然,這是韃靼人。

    在大明軍入居庸關之前,三娘子一行人回到了大軍之中,譚綸也沒問,三娘子也沒多說,這件事,都當沒有發生。

    這一個千人隊,是不甘心的土蠻汗派出的,希望能借機生事,大明和俺答汗的關係恢復,對土蠻汗而言,那就是兩面夾擊。

    奈何大明軍軍容整齊,沒有給土蠻汗這個千人隊任何的機會,在三娘子友好的勸說下,千人隊無功而返。

    這只是一個小插曲,當大軍順利進入居庸關時,所有人都鬆了口氣,這十七個人,是具體的個人,也是大明朝的一種象徵,是向心力,是保證大明集體利益的符號,也是忠君體國的典範。

    這趟差事不容有失。

    李佑恭早就帶著一堆人等在居庸關,當進城之後,李佑恭開始宣旨,內容特別簡單,給墩臺遠侯更換了座駕。

    譚綸見到了新的座駕,因為它的輪子非常的奇怪,軸承輪轂都是鑄鐵,而這個輪子上有輪胎,從呂宋來的橡膠,除了用於密封之外,還有一些被用來製造了輪胎,並非充氣,而是實心的橡膠,而整個車輪的軸承部分,都塗著鮫油,鯨魚的腦油是一種頂級的潤滑油。

    “這難道是從陛下的大駕玉輅上拆下來的嗎?”譚綸大感驚奇,皇家格物院搗鼓出來這玩意兒的時候,譚綸是見過的,橡膠數量稀少,成品的都在大駕玉輅之上。

    “是的,的確是拆下來的,換到了這四輛車上。”李佑恭滿是笑意的說道:“陛下特意叮囑過,大司馬體弱多疾,此行舟車勞頓,這一輛車,是陛下給大司馬專門準備的。”

    “臣謝陛下隆恩。”譚綸面色漲紅,低聲嘟囔著說道:“我不體弱,更不多疾。”

    都怪隨行的大醫官們,整天把他渲染成了一碰就碎的瓷瓶,這就也就是去趟宣府,幾百里路而已,譚綸還只能謝恩。

    “請吧。”李佑恭示意大司馬上車,而後墩臺遠侯們也一起上車,對腚下的車,感到極為的神奇,因為它可以晃,即便是路面極為顛簸,在車內,也感受不到過分的顛簸。

    車隊再次緩緩前進,抵達了北土城,準備次日入京面聖,大明皇帝的聖旨再次抵達,這一次是恩賞,而宣旨的人,換成了宮裡的二祖宗張宏。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正統以來,武備鬆弛,胡虜時時出沒塞下,蠻夷數入為寇,今沿邊之守,有營堡墩臺之建,有巡探按伏之防,邊民得以聞虜訊,入營堡以備不測,生民得以繁衍生息。”

    “沿邊夜不收及守墩軍士,無分寒暑,晝夜瞭望,其險苦艱難,比之別軍懸殊。每秋分投哨探,放火沿燒野草盡絕,以防胡虜南下,深入虜營,探聞聲息,無日夜之分,盡忠職守,生死於斯,功耀江山,德被社稷。”

    “特加賜各墩臺遠侯紋銀一百兩,國窖五瓶,精紡大氅各一襲、紵絲四表裡,少示優眷,以彰忠良。”

    “自今日起,凡墩臺遠侯,授忠勇校尉,正七品武散官,以寄祿定俸。”

    “欽此。”

    忠勇校尉是正七品的武散官,這是官身,是發放俸祿的標準,但武散官並沒有任事,也就是沒有事權,就只是吃皇糧。

    這是真的吃皇糧,因為墩臺遠侯這三千人的編制,增加的俸祿,由內帑發放,因為負責守衛皇宮的錦衣衛、緹騎、紅盔將軍、大漢將軍,一部分是從墩臺遠侯裡遴選,皇帝發餉,就理所當然了。

    “回家了。”張宏將墩臺遠侯們扶了起來。

    隆慶五年三月,大明和俺答汗完成了議和,俺答成為了大明的順義王,隆慶五年六月,一股奇怪的風力開始蔓延,主張夷漢本一家,兄弟何鬩牆,在這種風力輿論之下,墩臺俱廢,哨了不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