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三百二十二章 大明處處都是迴旋鏢(第2頁)
誰會嫌棄自己田多?的確是事實,大明清丈還田都六年了,不照樣還有南衙的勢要豪右鄉賢縉紳們,偷偷摸摸的兼併土地?
王崇古這段話,其實說出了一些‘積極’作用,兼併對人口增長的抑制作用,除了自然稟賦和生產力的制約之外,對人口抑制的最大因素,就是兼併帶來的修剪作用,窮人太多,一定會爆發民亂,爆發民亂,就有可能威脅到皇權的穩固。
無改朝換代戰亂的大背景下,出現了人口停滯增長甚至倒退,說再多的道理,其實核心問題就倆字,兼併。
大明現在的政治風力是善待小民,兼併對人口增長的抑制變弱,人口的增長是可預期的,而大明的田畝是有數的,而且北方越來越冷,土地的產出在逐步的減少,如何應對可能存在的糧食危機,就成為了大明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譚綸看了看說道:“海總憲,我倒是覺得王次輔所言,不無道理。”
“哦?”海瑞看向了譚綸,面露不解。
譚綸正色的說道:“好種的田,都墾乾淨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大明百姓都把地種到了崗漠地裡,崗漠產出不多,而從商舶、官船的消息彙總看來,海外,天高海闊,良田無數,咱們不拿,難不成讓紅毛番拿去?”
“而且,能夠增加戰略緩衝,萬一再來一次胡虜入主中原,百姓們也有地方逃脫,崖山海喪,滅國之殤。”
戰略緩衝,是譚綸支持王國光遷民海外的想法,神州陸沉,陸秀夫背八歲的幼帝投海。
這是一段不可觸及的傷疤。
“嗯!大司馬所言有理!”海瑞思前想後,認同了譚綸的觀點。
王崇古這個大司寇,那叫一個氣啊,他和譚綸一個意思,怎麼海瑞就不罵譚綸,光罵他王崇古,這是典型的雙重標準。
朱翊鈞聽到這裡,忽然想到了一個詞,蘭芳大統制共和國,這是海外華人在婆羅洲建立的國家,乾隆四十一年建立,面對兇殘的荷蘭人,蘭芳元首數次遣使者前往京城,希望可以成為清朝的朝貢國,獲得清廷的庇佑。
但是始終沒有獲得清廷的認可,最終在荷蘭的火炮之下滅亡。
類似遭遇的還有戴燕王國。
大明對南洋進行了廣泛的開拓,尤其是明初的時候,數次進攻麓川,甚至直接佔領了安南,對南洋進行了滲透,中原王朝到底是怎麼丟掉了南洋的?
萬曆年間的南洋諸國,可不說胡語,更不會四處建各種教堂。
清廷看到漢人的政權,怕是做夢都要被嚇醒了。
戰略緩衝,是譚綸作為兵部尚書的獨到眼光。
遷民遷徙多少,從哪裡遷徙,都是一個需要具體討論的問題,而王國光並沒有給出具體的方案,因為大明還沒有真的拿下這些種植園,這些種植園能夠容納多少人丁,還是個未知數,只能做一些準備工作,具體而言,還要看呂宋的國姓正茂和鄧子龍了。
呂調陽拿出一本奏疏來,面色平靜的說道:“吏科都給事中陳三謨等人上奏,請敦督促太傅作速還朝,詞意極為懇切,多陳太傅之功,懇請陛下奪情起復。”
“嗯?”朱翊鈞一愣,他抖了抖袖子,拿出一本小冊子,翻看了起來,他找到了陳三謨這個人名,看了許久說道:“這個陳三謨,第一次伏闕的時候,他就在,先生在朝的時候,他多次上奏彈劾先生僭越主上威福之權,去歲先生丁憂之事,朕下旨奪情,這陳三謨還說先生若是答應就是不為人子的禽獸。”
“先生已然丁憂,這陳三謨此時來說,是何等緣故?”
陳三謨是個賤儒,而且多次彈劾張居正,要不是當初張居正攔著,朱翊鈞高低要讓這個陳三謨知道花兒為何這麼紅!有人修修補補,就偷著樂好了,非要把好不容易修補的地方扯掉的人,極為可恨,而這個陳三謨就是個賤儒。
呂調陽、王崇古、譚綸、王國光、馬自強、萬士和、海瑞、戚繼光、俞大猷、李幼滋、曾省吾等一眾朝臣們目瞪口呆的看著皇帝從袖子裡抖出來的小本本,驚駭萬分,那東西是什麼!
那麼厚厚的一本上面都寫著什麼?
朱翊鈞喜歡把人記在小本本上,張居正可是上了《條陳務虛儒生共疾疏》,朱翊鈞當然要把朝官們按著這個共疾疏,分門別類的劃分一下,這個陳三謨符合賤儒的所有特徵!
“怎麼了?”朱翊鈞疑惑的問道。
馮保那是乾著急,他不停的給站在月臺上的張宏擠眉弄眼,聽政的潞王朱翊鏐滿是好奇,朝臣們的神情可太奇怪了,發生了什麼?
張宏立刻意識到了什麼,挪了半步,擋住了陛下手裡那個小本本。
朱翊鈞立刻知道了朝臣們到底在看什麼,他收起了小本本,輕輕咳嗽了下說道:“這個…這個,先生說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讓朕讀書時候,要勤動筆,先生還說,還說,吾日三省吾身!”
“對就是先生教的。”
“太傅的確教過這些道理,可是,可是…”呂調陽面色複雜,他絕對沒看錯,陛下手裡真的有個小本本。
朱翊鈞立刻點頭說道:“朕覺得先生說的有道理!元輔,先生說的有道理嗎?”
“太傅所言有理!”呂調陽硬著頭皮說道。
群臣面面相覷,這把人記在小本本上,到底是不是張居正教的?看作風的確像張居正的手筆。
可是張居正從來沒有翻舊賬的習慣,一事不二罰,罰過了不會舊事重提,可陛下這翻舊賬如此熟稔,這小本本,怕是由來已久。
這小本本,從一開始就有,連馮保狐假虎威的欺負之前的萬曆皇帝,這種陳年舊賬,都記得一清二楚。
這可是朱翊鈞這個皇帝,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書證,上面每一筆,都是朱翊鈞親筆記上去的!
“剛才說到了這個陳三謨,朕也想請先生回來啊,先生他不回來,朕有什麼法子?朕現在就下旨奪情。”朱翊鈞岔開了話題,回到了議政上,張居正回朝。
這個時候,其實禮部尚書就該跳出來反對,說一些丁憂的意義,講一講三代之上。
可該配合演出的時候,廷臣們視而不見,一個個都默不作聲,因為所有人都清楚,陛下不是說著玩,是真的要張居正回來,總不能國朝有了急事兒,皇帝跑到西山宜城伯府商量,這算怎麼回事?
朱翊鈞看向了張宏,張宏急匆匆的下了月臺,沒過多久,就從偏殿的櫥窗裡取了一份聖旨來,聖旨早就下了印,奪情的詔書早就準備好了,大印早就蓋上了。
“馮大伴,勞煩廷議之後,親自跑一趟宣旨。”朱翊鈞看無人反對,就立刻下了命令。
“臣遵旨。”馮保從善如流,這麼大個事兒,就這麼全票通過了。
賤儒們經過這一年的時間,也明白了,張居正必須要在朝中,不能任由陛下胡鬧了,張居正在的這五年時間裡,大明皇帝就辦了一個張四維的案子,連王崇古都在張四維忤逆案中活了下來,可謂是寬嚴有度,張居正一走,皇帝開始殺人,這大婚前在殺人,大婚後剛過了三個月,就把孔府滿門給端了。
王崇古這段話,其實說出了一些‘積極’作用,兼併對人口增長的抑制作用,除了自然稟賦和生產力的制約之外,對人口抑制的最大因素,就是兼併帶來的修剪作用,窮人太多,一定會爆發民亂,爆發民亂,就有可能威脅到皇權的穩固。
無改朝換代戰亂的大背景下,出現了人口停滯增長甚至倒退,說再多的道理,其實核心問題就倆字,兼併。
大明現在的政治風力是善待小民,兼併對人口增長的抑制變弱,人口的增長是可預期的,而大明的田畝是有數的,而且北方越來越冷,土地的產出在逐步的減少,如何應對可能存在的糧食危機,就成為了大明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譚綸看了看說道:“海總憲,我倒是覺得王次輔所言,不無道理。”
“哦?”海瑞看向了譚綸,面露不解。
譚綸正色的說道:“好種的田,都墾乾淨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大明百姓都把地種到了崗漠地裡,崗漠產出不多,而從商舶、官船的消息彙總看來,海外,天高海闊,良田無數,咱們不拿,難不成讓紅毛番拿去?”
“而且,能夠增加戰略緩衝,萬一再來一次胡虜入主中原,百姓們也有地方逃脫,崖山海喪,滅國之殤。”
戰略緩衝,是譚綸支持王國光遷民海外的想法,神州陸沉,陸秀夫背八歲的幼帝投海。
這是一段不可觸及的傷疤。
“嗯!大司馬所言有理!”海瑞思前想後,認同了譚綸的觀點。
王崇古這個大司寇,那叫一個氣啊,他和譚綸一個意思,怎麼海瑞就不罵譚綸,光罵他王崇古,這是典型的雙重標準。
朱翊鈞聽到這裡,忽然想到了一個詞,蘭芳大統制共和國,這是海外華人在婆羅洲建立的國家,乾隆四十一年建立,面對兇殘的荷蘭人,蘭芳元首數次遣使者前往京城,希望可以成為清朝的朝貢國,獲得清廷的庇佑。
但是始終沒有獲得清廷的認可,最終在荷蘭的火炮之下滅亡。
類似遭遇的還有戴燕王國。
大明對南洋進行了廣泛的開拓,尤其是明初的時候,數次進攻麓川,甚至直接佔領了安南,對南洋進行了滲透,中原王朝到底是怎麼丟掉了南洋的?
萬曆年間的南洋諸國,可不說胡語,更不會四處建各種教堂。
清廷看到漢人的政權,怕是做夢都要被嚇醒了。
戰略緩衝,是譚綸作為兵部尚書的獨到眼光。
遷民遷徙多少,從哪裡遷徙,都是一個需要具體討論的問題,而王國光並沒有給出具體的方案,因為大明還沒有真的拿下這些種植園,這些種植園能夠容納多少人丁,還是個未知數,只能做一些準備工作,具體而言,還要看呂宋的國姓正茂和鄧子龍了。
呂調陽拿出一本奏疏來,面色平靜的說道:“吏科都給事中陳三謨等人上奏,請敦督促太傅作速還朝,詞意極為懇切,多陳太傅之功,懇請陛下奪情起復。”
“嗯?”朱翊鈞一愣,他抖了抖袖子,拿出一本小冊子,翻看了起來,他找到了陳三謨這個人名,看了許久說道:“這個陳三謨,第一次伏闕的時候,他就在,先生在朝的時候,他多次上奏彈劾先生僭越主上威福之權,去歲先生丁憂之事,朕下旨奪情,這陳三謨還說先生若是答應就是不為人子的禽獸。”
“先生已然丁憂,這陳三謨此時來說,是何等緣故?”
陳三謨是個賤儒,而且多次彈劾張居正,要不是當初張居正攔著,朱翊鈞高低要讓這個陳三謨知道花兒為何這麼紅!有人修修補補,就偷著樂好了,非要把好不容易修補的地方扯掉的人,極為可恨,而這個陳三謨就是個賤儒。
呂調陽、王崇古、譚綸、王國光、馬自強、萬士和、海瑞、戚繼光、俞大猷、李幼滋、曾省吾等一眾朝臣們目瞪口呆的看著皇帝從袖子裡抖出來的小本本,驚駭萬分,那東西是什麼!
那麼厚厚的一本上面都寫著什麼?
朱翊鈞喜歡把人記在小本本上,張居正可是上了《條陳務虛儒生共疾疏》,朱翊鈞當然要把朝官們按著這個共疾疏,分門別類的劃分一下,這個陳三謨符合賤儒的所有特徵!
“怎麼了?”朱翊鈞疑惑的問道。
馮保那是乾著急,他不停的給站在月臺上的張宏擠眉弄眼,聽政的潞王朱翊鏐滿是好奇,朝臣們的神情可太奇怪了,發生了什麼?
張宏立刻意識到了什麼,挪了半步,擋住了陛下手裡那個小本本。
朱翊鈞立刻知道了朝臣們到底在看什麼,他收起了小本本,輕輕咳嗽了下說道:“這個…這個,先生說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讓朕讀書時候,要勤動筆,先生還說,還說,吾日三省吾身!”
“對就是先生教的。”
“太傅的確教過這些道理,可是,可是…”呂調陽面色複雜,他絕對沒看錯,陛下手裡真的有個小本本。
朱翊鈞立刻點頭說道:“朕覺得先生說的有道理!元輔,先生說的有道理嗎?”
“太傅所言有理!”呂調陽硬著頭皮說道。
群臣面面相覷,這把人記在小本本上,到底是不是張居正教的?看作風的確像張居正的手筆。
可是張居正從來沒有翻舊賬的習慣,一事不二罰,罰過了不會舊事重提,可陛下這翻舊賬如此熟稔,這小本本,怕是由來已久。
這小本本,從一開始就有,連馮保狐假虎威的欺負之前的萬曆皇帝,這種陳年舊賬,都記得一清二楚。
這可是朱翊鈞這個皇帝,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書證,上面每一筆,都是朱翊鈞親筆記上去的!
“剛才說到了這個陳三謨,朕也想請先生回來啊,先生他不回來,朕有什麼法子?朕現在就下旨奪情。”朱翊鈞岔開了話題,回到了議政上,張居正回朝。
這個時候,其實禮部尚書就該跳出來反對,說一些丁憂的意義,講一講三代之上。
可該配合演出的時候,廷臣們視而不見,一個個都默不作聲,因為所有人都清楚,陛下不是說著玩,是真的要張居正回來,總不能國朝有了急事兒,皇帝跑到西山宜城伯府商量,這算怎麼回事?
朱翊鈞看向了張宏,張宏急匆匆的下了月臺,沒過多久,就從偏殿的櫥窗裡取了一份聖旨來,聖旨早就下了印,奪情的詔書早就準備好了,大印早就蓋上了。
“馮大伴,勞煩廷議之後,親自跑一趟宣旨。”朱翊鈞看無人反對,就立刻下了命令。
“臣遵旨。”馮保從善如流,這麼大個事兒,就這麼全票通過了。
賤儒們經過這一年的時間,也明白了,張居正必須要在朝中,不能任由陛下胡鬧了,張居正在的這五年時間裡,大明皇帝就辦了一個張四維的案子,連王崇古都在張四維忤逆案中活了下來,可謂是寬嚴有度,張居正一走,皇帝開始殺人,這大婚前在殺人,大婚後剛過了三個月,就把孔府滿門給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