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三百一十五章 黑夜待久了,總怕太陽不會升起(第2頁)

    逃所,而且是大明不知道的逃所,還是俺答汗把人送回來了,大明朝廷才知道,大同總兵董一元上奏請罪,順便詢問如何責罰,逃所之人一共五十二人。

    “大明實餉至今已經三載了,為何這些義兵仍要逃所?”朱翊鈞看向了兵部左侍郎曾省吾,看似詢問,其實是讓曾省吾把事情始末說清楚。

    “山西義兵孱弱不堪,各鎮扣派工食以給軍需,行之已久矣,義兵?本失地農戶。”曾省-->>
                                         
吾滿腦門冒汗的解釋著事情的緣由。

    義兵,就是民夫徭役,都是拉到邊方的壯丁,幹些雜活,甚至連邊軍都算不上的僱傭,本來就給飯吃,但是邊軍都不夠吃,義兵就更沒得吃了,活不下去就要想辦法,逃所逃到塞外,是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

    義兵逃所,因為不在編,就更沒人管了,以往俺答汗就直接收留了,這次俺答汗出於各種目的,將這五十二人的義兵送回了大明。

    俺答汗第一個目的自然是為了履行剛剛簽訂的條約,私自越牆遣回,第二個目的自然是噁心下志得意滿的大明皇帝,勵精圖治振興大明,大明那麼好,這些義兵為何逃到了他那裡去?第三個目的則是希望緩和下右翼諸部內部矛盾,俺答汗釋放出願意和大明交好的積極信號,安撫下內部主和派的情緒。

    總體來說,俺答汗這波出牌,大明確實是丟了個不大不小的人,這些被遣送回來的義兵如何處置?

    “如果沿途官道驛路送回本籍,這些人真的能活下來嗎?唾沫星子都能把這五十二個人給淹死了,而其他的山西義兵又如何看?以朕看,就把這些義兵送到桃吐山管理開墾戰俘吧。”朱翊鈞做出了決定,他其實早就想好了處置的法子,戴罪立功。

    義兵跑,是快要餓死了,這一點,兵部都承認,確實存在問題,而大明皇帝下旨處斬逃所義兵,多少有點讓俺答汗看笑話了,什麼民為邦本說說而已,皇帝丟了面子就不問緣由的殺人。

    送回本籍,也是逼這些義兵死。

    去桃吐山,管戰俘營是個不錯的折中法子,的確是流放到了邊方,的確是處罰,同時也是保護了。

    朱翊鈞看向了群臣,想了很久,才開口說道:“肅清舊弊,談何容易?”

    “義兵孱弱不堪,各鎮扣派工食以給軍需,彼時朝廷欠餉、軍鎮軍備不足,各鎮扣派工食以給軍需,亦情有可原,時至今日,朝廷不再欠餉,可是成為了積弊,就很難糾正。”

    “新政就是這樣,總能在犄角旮旯裡跳出些問題來,那麼要想辦法解決問題,新政不能怕出問題,最可怕的是沒有面對這些問題的勇氣,甚至是得過且過,那新政必然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先生在萬曆三年講筵,說到了南北兩宋交子到會子,鈔法無法一以貫之時,對朕說:國失大信,人啟疑心,何怪其畏避而不敢收蓄戰?”

    “朕深以為然,今日再看先生所言,則常看常新,又有領悟,是呀,國朝失去了大信義,人面對朝廷的政令第一時間是疑惑,怎麼能怪百姓們畏懼避讓,而不敢收那些個擦腚都嫌薄的交子、會子,怎麼能怪百姓不肯為國朝而戰呢。”

    “山西義兵若是真的有一點辦法,哪怕對朝廷有一點信任,何故要跑到塞外做北虜的爪牙鷹犬呢?”

    “俞帥,朕不知兵,寬宥這些義兵,對軍法軍紀,會不會有負面的影響?”

    朱翊鈞看到董一元的奏疏時,腦海裡第一時間浮現的人,是那個已經去了長崎的陳竹陳大壯,陳大壯在那種境遇下,依舊肯相信朱翊鈞這個皇帝一次,國失大信,人啟疑心,陳大壯到底何等的糾結呢?

    幸好,朱翊鈞真的把孔尚賢的兒子孔胤林給餵了狗,沒有辜負陳大壯的期許,而這些山西義兵,大抵對朝廷已經沒有了任何的期許,這是要亡國的信號,朱翊鈞處置起來,必然要妥帖一些。

    俞大猷出班俯首說道:“陛下有好生之德,並不會影響軍紀軍法,相反,軍兵必然振奮。”

    “可是已經出叛,朕如此私宥,慈不掌兵,朕此舉,有婦人之仁之嫌,當真不會影響軍兵士氣軍法嗎?”朱翊鈞仍然有些不確信的問道。

    “不會。”俞大猷俯首說道:“義兵非軍鎮軍兵,本就是走投無路的民夫而已,同是天涯淪落人,自然感同身受,至於慈不掌兵,多是行軍交戰。”
<-->>
                                         
br>    “如此。”朱翊鈞明白了俞大猷的道理,義兵雖然有兵的名頭,但和宋時安置流民的廂軍類似,而大明興文匽武時日已久,大明軍兵和這些個義兵的境遇,大差不差,軍兵們搶義兵的飯吃,是他們的飯被搶了,只能底層互害,同病相憐,感同身受。

    “別說義兵了,就是朕,黑夜待久了,總怕太陽下了山,就不會升起。”朱翊鈞頗有感觸的說道。

    對於皇帝如此,對於大明百姓何嘗不是如此呢?

    身處於暗無天日之中,如何去滿懷希望的看著地平線,期望那一抹照亮世間的光芒呢?

    要說大明皇帝暴戾,這些個義兵卻得到了皇帝的私宥,陛下說的很清楚,他就是動用了非刑之正寬宥了這些義兵,要說大明皇帝仁善,兗州孔府待在天牢裡,惶惶不可終日也。

    皇帝仁善與否,要看人,天下困於兼併,時日已久。

    “今後各鎮不再剋扣義兵口糧。”曾省吾十分確切地說道。

    廷議仍在繼續,呂調陽帶著六部將最近國朝諸事開始一件一件的拿出來商議,國事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廷議之後,潞王朱翊鏐開始了每日的講筵,朱翊鈞親自授課,朱翊鏐真的不敢打瞌睡,學的非常認真。

    “哥,為什麼演義裡,總是會說來將何人,報上姓名!”朱翊鏐提出了一個很奇怪的問題,他略顯迷茫的說道:“軍伍之間,大明的將帥很少有這種單挑的情況。”

    “額…馮大伴知道嗎?”朱翊鈞一愣,也感覺奇怪詢問自己馮保。

    馮保愣了片刻看向了張宏,張宏也是茫然的搖了搖頭,潞王殿下這個問題,著實是有些古怪。

    很快張宏派了小黃門去內閣詢問,內閣的幾位閣老,呂調陽、王崇古、王國光、馬自強都是面面相覷,他們也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快就去詢問兵部和禮部了。

    一直到皇帝用過了午膳之後,小黃門才稟報了緣由。

    張宏俯首說道:“潞王殿下,這個緣故就是軍中錄功,軍將首級是要問姓名的,若是誰斬首了對方的將領,就要登記名字,如果不知,就不錄其功,時日一久,這軍陣廝殺,這將領何人,都要問一問姓名,就有了這樣的話。”

    張宏完美的解決了潞王的問題,朱翊鈞則看著張宏,眉頭緊蹙的問道:“朕覺得有些不對,張宏,你再跑一趟兵部,問問是不是咱們大明錄首級功,都是如此?”

    朱翊鈞總覺得有些怪,但是又說不上哪裡怪,讓張宏去問問便知道了。

    很快,朱翊鈞就得到了答案,自正統二年之後,錄首級功一律要錄賊人的姓名,開始的時候胡編亂造一個便是,主要還是軍將,可後來到了孝宗年間,就得有對方的信牌之類的東西佐證,這也就解釋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為何自孝宗之後,大明陣斬人數一場大戰,不過陣斬百十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