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三百一十一章 條陳務虛儒生共疾疏(第2頁)
張居正當然要慎重,因為他這本奏疏很容易傷到善類,他其實不想呈送給陛下,可是思前想後,他還是拿了出來,陛下已經親政了,他的奏疏只是一個參考和意見,陛下如何決策,那是陛下的事兒。
條陳務虛儒生共疾疏,一共從八個方面三十二個特徵入手,供給陛下參考。
第一個方面則是平日言行上,則是異於常人,別人睡覺他唱歌,別人唱歌他睡覺,喜歡無病呻吟,常陷叵測於不測,惶惶不安,憂慮重重,杞人憂天。
第二方面則是做事中,這山望著那山高,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大事做不成,小事不肯做,做事粗枝大葉,漫不經心,遇到困難則退縮,今日事推明日,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第三方面則是就學上,不尊聞道於先之師長,讀書虎頭蛇尾,一知半解則覺得自己已經全然明白,學問全空卻沾沾自喜。
……
朱翊鈞看完了這本奏疏,十分確信,自己問對人了,張居正對賤儒十分的瞭解,甚至比賤儒自己本身還要了解他們,這是張居正給皇帝的一本遴選循吏的參考,也不是讓陛下完全照著上面挑選。
在某個方面上,有些這種習性,那不是賤儒,是缺點,人無完人,是個人都有缺點,但是八個方面,三十二個特徵,樣樣都佔了,必然是賤儒無疑,絕不可任用。
“先生大才。”朱翊鈞將這本奏疏放進了袖子裡,日後遇到了不知如何任免人事的時候,那就拿出來比對一下,這個人能不能用,自然一目瞭然。
賤儒一定做不成事,把他們留在京堂是噁心至極,把他們安排到地方,那是流毒無窮。
朱翊鈞和張居正聊了很久,月上柳梢頭,燥熱的天氣終於涼爽了起來,因為是山裡,朱翊鈞也蓋上了褥子,看著天空的明月,忽然開口問道:“先生,你說,大明會亡嗎?”
張居正沒有任何猶豫的說道:“會。”
“先生大膽!竟敢咒我大明亡國!”朱翊鈞滿臉笑容的說道。
馮保和張宏互相對視了一眼,彼此都是驚駭無比,一個敢問,一個真敢說!
這對君臣,這都是討論的什麼問題。
張居正滿是感慨的說道:“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更替,國祚何永昌。”
“其實嘉靖年間,世宗皇帝曾經問過藍神仙一個問題,世宗皇帝問,真的有人長生久視嗎?藍神仙說沒有,世宗皇帝大怒,要責罰藍神仙,後來還是沒有下旨,世宗皇帝是知道的,這世上沒人能長生,與天地同壽。”
“沒有長生之人,也沒有國祚萬萬年。”
萬歲,萬歲,萬萬歲,不過是美好的祈願。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那為什麼會亡國呢?”朱翊鈞又問了一個問題。
“要臣來說,那就是天下困於兼併,陛下,這個天下,是我大明天下,何嘗不是歷代之天下呢?”張居正也不介意陛下的訓斥,現在可不是文華殿上奏對,既然陛下問,他自然要照實了說,而不是說好聽誆騙陛下,那是讒臣之道。
談,沒什麼不能談的,他們要的是大明中興,目標是一致的,論政,才能更好的調整政策的方向,讓大明國祚綿長。
張居正十分確信的說道:“兼併,兼併的是生產資料。”
“陛下,世家也好,地主也罷,縉紳亦是如此,我們將其統一稱為肉食者,肉食者是自我增殖和繁衍,就決定了天下的財富,在不斷的向肉食者聚攏,而這些肉食者一定會把獲利投到預期可以獲利的地方,繼續聚攏更多的財富。”
“就像王崇古握著晉商的錢,在精紡毛呢的生意裡,賺的盆滿缽滿之後,抽身而去,投去了南衙。”
“可是大多的百姓們,手裡的資財會越來越少,土地、貨幣、甚至是連勞動都會變得低賤,而肉食者們發現自己獲利無論投到什麼地方,都無法獲利,就會把銀子埋豬圈裡,肉食者們的銀子,埋在了豬圈裡,那百姓手裡的資財會更少,最終就迎來了天下大亂了。”
“對付兼併的手段是清丈,是還田,其實歸根到底還是均平。”
張居正在丁憂的期間也沒閒著,他在觀察,觀察了許久許久,他逐漸的研究出了一些門道來,今天陛下正好談起此事,張居正就把自己觀察所得,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
和經濟危機十分類似,都是週期性的人禍,都是週期性的帶來巨大的動盪,都是週期性的給百姓帶來沉重的苦難。
張居正繼續說道:“歷朝歷代都給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秦皇漢武,對外擴張,土地就是最大的生產資料,攫取更多財富。但是很快,新闢土地,就和腹地連接為了一個整體,這個時候,就必須要再次付諸於武力,開疆拓土,可往往王朝中後期會陷入無法振武的陷阱之中,這個時候就會陷入內亂之中。”
無法振武的陷阱,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張居正沒有講的更加詳細,恐懼戰敗、恐懼戰敗帶來的惡劣影響、畏懼振武對皇位的衝擊、皇帝本人懶散、文貴武輕的風力輿論、不要無端製造殺孽的道德要求等等,許許多多的因素影響到了振武的效果。
比如戰敗,五路伐夏、明英宗親征等等,都是戰敗的惡劣後果。
張居正面色凝重的闡述著自己的觀點,繼續說道:“到了宋仁宗的時候,就開始謀求變法,暴力的失控,五代十國時最為明顯,所以變法就成為了主流,那時候,南北兩宋進行了多次的探索。”
“比如官營壟斷,北宋末年,一斤煤能賣到二百文去,南宋初年,臨安城裡,糞道主都是宋高宗的人。”
“比如借貸,兩宋時候的青苗法,到了後來就成了朘剝的工具,天下資財共一石,肉食者獨佔一石二斗,天下共欠二斗。”
“兩宋都試過了,沒用。”
朱翊鈞沉默了許久,他高度認可張居正的說法,這個太傅實在是名至實歸,總是能給朱翊鈞帶來許許多多的驚喜,皇帝疑惑的問道:“先生覺得該怎麼辦呢?”
“天下,天下人之天下。”張居正說完自己都笑了出來,搖頭說道:“就像是儒學士的大同世界一樣,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一個理想國罷了。”
天下人之天下,如果把天下比作是一個商行,每一個人都持有這個商行一股,而且不可交易,而後每個人都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為了商行的欣欣向榮而拼搏,這說起來容易,可是如何實現呢?
最基本的,商行運作的規矩由誰制定?他憑什麼制定規則?他要制定這些並且推行這些規則,一定會用到自己人,那麼如何保證制度設計的過程中,規矩不包庇‘自己人’?
在張居正看來,培養一個英明的君主,更加實際一些。
張居正很務實很務實,遙不可及的東西,他根本不去追求,天下人之天下,太難實現了。
條陳務虛儒生共疾疏,一共從八個方面三十二個特徵入手,供給陛下參考。
第一個方面則是平日言行上,則是異於常人,別人睡覺他唱歌,別人唱歌他睡覺,喜歡無病呻吟,常陷叵測於不測,惶惶不安,憂慮重重,杞人憂天。
第二方面則是做事中,這山望著那山高,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大事做不成,小事不肯做,做事粗枝大葉,漫不經心,遇到困難則退縮,今日事推明日,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第三方面則是就學上,不尊聞道於先之師長,讀書虎頭蛇尾,一知半解則覺得自己已經全然明白,學問全空卻沾沾自喜。
……
朱翊鈞看完了這本奏疏,十分確信,自己問對人了,張居正對賤儒十分的瞭解,甚至比賤儒自己本身還要了解他們,這是張居正給皇帝的一本遴選循吏的參考,也不是讓陛下完全照著上面挑選。
在某個方面上,有些這種習性,那不是賤儒,是缺點,人無完人,是個人都有缺點,但是八個方面,三十二個特徵,樣樣都佔了,必然是賤儒無疑,絕不可任用。
“先生大才。”朱翊鈞將這本奏疏放進了袖子裡,日後遇到了不知如何任免人事的時候,那就拿出來比對一下,這個人能不能用,自然一目瞭然。
賤儒一定做不成事,把他們留在京堂是噁心至極,把他們安排到地方,那是流毒無窮。
朱翊鈞和張居正聊了很久,月上柳梢頭,燥熱的天氣終於涼爽了起來,因為是山裡,朱翊鈞也蓋上了褥子,看著天空的明月,忽然開口問道:“先生,你說,大明會亡嗎?”
張居正沒有任何猶豫的說道:“會。”
“先生大膽!竟敢咒我大明亡國!”朱翊鈞滿臉笑容的說道。
馮保和張宏互相對視了一眼,彼此都是驚駭無比,一個敢問,一個真敢說!
這對君臣,這都是討論的什麼問題。
張居正滿是感慨的說道:“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更替,國祚何永昌。”
“其實嘉靖年間,世宗皇帝曾經問過藍神仙一個問題,世宗皇帝問,真的有人長生久視嗎?藍神仙說沒有,世宗皇帝大怒,要責罰藍神仙,後來還是沒有下旨,世宗皇帝是知道的,這世上沒人能長生,與天地同壽。”
“沒有長生之人,也沒有國祚萬萬年。”
萬歲,萬歲,萬萬歲,不過是美好的祈願。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那為什麼會亡國呢?”朱翊鈞又問了一個問題。
“要臣來說,那就是天下困於兼併,陛下,這個天下,是我大明天下,何嘗不是歷代之天下呢?”張居正也不介意陛下的訓斥,現在可不是文華殿上奏對,既然陛下問,他自然要照實了說,而不是說好聽誆騙陛下,那是讒臣之道。
談,沒什麼不能談的,他們要的是大明中興,目標是一致的,論政,才能更好的調整政策的方向,讓大明國祚綿長。
張居正十分確信的說道:“兼併,兼併的是生產資料。”
“陛下,世家也好,地主也罷,縉紳亦是如此,我們將其統一稱為肉食者,肉食者是自我增殖和繁衍,就決定了天下的財富,在不斷的向肉食者聚攏,而這些肉食者一定會把獲利投到預期可以獲利的地方,繼續聚攏更多的財富。”
“就像王崇古握著晉商的錢,在精紡毛呢的生意裡,賺的盆滿缽滿之後,抽身而去,投去了南衙。”
“可是大多的百姓們,手裡的資財會越來越少,土地、貨幣、甚至是連勞動都會變得低賤,而肉食者們發現自己獲利無論投到什麼地方,都無法獲利,就會把銀子埋豬圈裡,肉食者們的銀子,埋在了豬圈裡,那百姓手裡的資財會更少,最終就迎來了天下大亂了。”
“對付兼併的手段是清丈,是還田,其實歸根到底還是均平。”
張居正在丁憂的期間也沒閒著,他在觀察,觀察了許久許久,他逐漸的研究出了一些門道來,今天陛下正好談起此事,張居正就把自己觀察所得,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
和經濟危機十分類似,都是週期性的人禍,都是週期性的帶來巨大的動盪,都是週期性的給百姓帶來沉重的苦難。
張居正繼續說道:“歷朝歷代都給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秦皇漢武,對外擴張,土地就是最大的生產資料,攫取更多財富。但是很快,新闢土地,就和腹地連接為了一個整體,這個時候,就必須要再次付諸於武力,開疆拓土,可往往王朝中後期會陷入無法振武的陷阱之中,這個時候就會陷入內亂之中。”
無法振武的陷阱,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張居正沒有講的更加詳細,恐懼戰敗、恐懼戰敗帶來的惡劣影響、畏懼振武對皇位的衝擊、皇帝本人懶散、文貴武輕的風力輿論、不要無端製造殺孽的道德要求等等,許許多多的因素影響到了振武的效果。
比如戰敗,五路伐夏、明英宗親征等等,都是戰敗的惡劣後果。
張居正面色凝重的闡述著自己的觀點,繼續說道:“到了宋仁宗的時候,就開始謀求變法,暴力的失控,五代十國時最為明顯,所以變法就成為了主流,那時候,南北兩宋進行了多次的探索。”
“比如官營壟斷,北宋末年,一斤煤能賣到二百文去,南宋初年,臨安城裡,糞道主都是宋高宗的人。”
“比如借貸,兩宋時候的青苗法,到了後來就成了朘剝的工具,天下資財共一石,肉食者獨佔一石二斗,天下共欠二斗。”
“兩宋都試過了,沒用。”
朱翊鈞沉默了許久,他高度認可張居正的說法,這個太傅實在是名至實歸,總是能給朱翊鈞帶來許許多多的驚喜,皇帝疑惑的問道:“先生覺得該怎麼辦呢?”
“天下,天下人之天下。”張居正說完自己都笑了出來,搖頭說道:“就像是儒學士的大同世界一樣,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一個理想國罷了。”
天下人之天下,如果把天下比作是一個商行,每一個人都持有這個商行一股,而且不可交易,而後每個人都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為了商行的欣欣向榮而拼搏,這說起來容易,可是如何實現呢?
最基本的,商行運作的規矩由誰制定?他憑什麼制定規則?他要制定這些並且推行這些規則,一定會用到自己人,那麼如何保證制度設計的過程中,規矩不包庇‘自己人’?
在張居正看來,培養一個英明的君主,更加實際一些。
張居正很務實很務實,遙不可及的東西,他根本不去追求,天下人之天下,太難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