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二百八十四章 臣有個主意,不如讓他們交錢(第2頁)

    禮法上也勉強說得通了。

    “王次輔以為呢?”朱翊鈞看向了王崇古,他倒是覺得萬士和的補充,的確是個不錯的辦法。

    王崇古頗為認真的說道:“臣以為甚善。”

    王崇古本來就沒打算能把這件事辦成,即便是皇帝同意,執行起來太過於困難,但是經過了廷議之後,政令變得可執行了起來,這一輪遴選之後,送到遼東的都是心中毫無恭順之心,一鍋燴的時候,也別怪朝廷不仁不義了。

    “那就這麼辦吧,遷富民之事,戶部定下章程來,就準備推行吧。”朱翊鈞做出了最後的決策。

    綜合廷議的結果,呂調陽寫好了浮票,又看了兩眼,搖頭說道:“天下困於兼併,但凡是縉紳能夠安土牧民,朝廷何至於苛責如此。”

    呂調陽將奏疏呈送御前,繼續說道:“兼無可兼,並無可並,天下困頓,而縉紳在司法、稅賦上擁有各種特權,卻為非作歹,不為國朝萬民思慮,實在是咎由自取。”

    “江西無夏稅,湖廣無麥糧。”

    朱翊鈞下了印將奏疏下章戶部,聽聞呂調陽如此說,有些奇怪的問道:“這是什麼樣的讖言?”

    “回陛下,臣出身湖廣,乃是楚黨,臣的話有阻礙聖聽之嫌,更有攀附權焰之恥,但是臣還是向稟明聖上。”呂調陽俯首說道:“春夏兩稅,江西不交夏稅,湖廣不交春稅,這些稅賦雖然不交到朝廷來,可是百姓藁稅從無分毫減免,更是無法滿足鄉部私求,湖廣多逃民入山。”

    “嘉靖二十九年,臣高中榜眼,這一年,湖廣逃民入山逾四十萬眾,藁稅、佃租、鄉部私求,這藁稅是朝廷的稅賦勞役,這佃租是給地主家的租子,這鄉部私求就是各地巧立名目,生民苦楚至極。”

    “臣本以為朝廷藁稅極重,結果到了朝廷才知道湖廣不交春稅。”

    江西和湖廣是固定的蠲免,是當年太祖高皇帝定下的祖宗成法,主要是當年的湖廣千里無人丁,而江西則是人多地狹,百姓生活苦楚,這是一個朝廷的恩澤,但是這個恩澤從沒有執行過,湖廣地面百姓一直承擔的春秋兩稅。

    就事論事,具體事情具體分析,就湖廣和江西的藁稅這件事,是誰在魚肉百姓,朝廷沒有那麼的本事,可這麼多年,的確也在放縱縉紳豪右在魚肉百姓。

    呂調陽並不覺得王崇古、萬士和、譚綸所言有什麼不對的地方,這些縉紳豪右,但凡是有一點體國朝艱難之心,就不會在荒年大加兼併了,比如去年江西蝗災,若不是潘季馴抓著刀逼迫這些大戶不得兼併,恐怕又是一場民亂。

    怪朝廷下手狠辣,朝廷不下手狠辣,那百姓就該揭竿而起了。

    呂調陽說這些,就是讓皇帝知道張居正為何要推動魚肉縉紳,苦一苦勢要豪右、善待小民的政治正確,皇帝畢竟年紀小,對於縉紳對大明秩序的破壞的威力,並不是很清楚。

    “先生曾經對臣說,恐天下有傾覆之危,當行新政。”呂調陽的語氣十分的嚴肅,現在先生不在朝中。

    張居正和門下的溝通,朱翊鈞知之甚少,只知道一個高啟愚被逐出門下,呂調陽第一次把私下裡的話拿到了文華殿上來說,因為現在很多的新進的進士,很難理解張居正為何要執意推行新政了。

    這些進士大多數都出自富裕家庭,他們對國朝惡劣的情況,感知上是遲鈍的,他們看不到平靜湖面下那已經沸騰的民怨。

    高閣垂裳調鼎時,可憐天下有微詞。

    覆舟水是蒼生淚,不到橫流君不知。

    對於深入九重,生活在朝臣們編制的信息繭房裡的皇帝,是很難看清楚國朝的危難,對於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進士也是如此,他們無法理解,張居正為何要苛責縉紳,以為他是泥腿子出身天然仇視,他們無法理解,朝廷為什麼要如此的折騰,是因為他們本身堵住了耳朵不聽窗外風雨。

    到了現在進士們更難理解了,因為他們看到的是新政之下的欣欣向榮,他們會抱怨出門的時候,路上的人太多,京師擁擠,因為糞道不暢破口大罵小民刁鑽,他們會覺得大明的物質十分豐富,國朝靖安,不需要過多的折騰。

    不是都挺好的嗎?朝廷富得流油,足夠六年度支,而皇帝內帑更是天下至富,為何要改?為何要聚斂?為何要行新政?

    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說話,相比較天下、江山、社稷這個更大的群體,他們更在意自己的小群體。

    “大司馬。”朱翊鈞聽懂了呂調陽的擔心,天下恐有傾覆之危,即便是弘毅之人,大抵也是看不清楚的。

    “臣在。”譚綸俯首說道。

    “陽春三月上應昌之時,帶著咱們大明的新晉進士、翰林院的翰林,從國子監的明理堂和率性堂,遴選一批監生隨行吧,周良寅本來是個賤儒,但是到了大寧衛短短兩年時間,已經變得忠君體國了。”朱翊鈞想到了個好辦法,讓所有人親自到邊方去看看,瞭解下大明百姓的苦楚。

    朱翊鈞特別提到了一個人,周良寅,這個傢伙去年隨譚綸跑了一趟大寧衛和遼東,回來說的是實話,卻選擇性的說實話,被皇帝訓誡後外放做官,到了大寧衛做了參贊軍務,主持大寧衛屯耕之事。

    周良寅雖然不肯旗幟鮮明的擁簇新政,但他的所作所為,都是忠君體國,跟侯於趙二人,可沒少日拱一卒。

    大寧衛、會寧衛、彰武、熱河、應昌,這些新開闢之地,過去都是鳥不拉屎的地方,但就是這種地方,百姓為了求活也願意前往,既然譚綸要去,就帶著新科進士、翰林、監生一起前往。

    明理堂和率性堂,是國子監內的兩個上舍,都得考進去,明理堂的算學更是要達到九十分以上,弘毅之人,心懷天下也要知道天下的現狀。

    “臣遵旨。”譚綸俯首領命。

    呂調陽又拿出一本奏疏說道:“先是皇親武清伯李偉,使家人攬納布花,多所乾沒,軍士大譁,前日陛下命取布一疋驗之,不堪,太后聞狀怒甚,遣諭:內閣盡法處治,吾不私外家,不必入宮求情,日後亦不得撲買外家。”

    武清伯李偉又又又闖禍了!

    李太后生氣了,直接關了宮門,不許李偉父子入宮求情,讓內閣依法處置,不要輕饒,太后不會私宥外家。

    “太后生氣是生氣外公丟了皇家的臉面,倒不是什麼大事,按律罰沒就是。”朱翊鈞還是解釋清楚了。

    其實不是什麼大事,武清伯李偉督辦的不是新京營的布花,而是老京營的布花,老營就是之前的京營,大約只有五六萬之數的老弱病殘,經過了數年的清汰,再加上遴選入京營,老營已經剩下幾千人,這些都是不肯捨棄了俸祿的勳貴子弟。

    說穿了,不過是勢要豪右之家爭利的事兒,李太后則是生氣李偉為了點銀子,又惹了麻煩,弄的李太后很是生氣,這次也不訓誡了,直接就讓內閣處置,不得寬宥容情。

    李偉包攬一些朝廷的撲買,沒有盡心辦事,還惹出了亂子,就是李太后生氣的根本原因,甚至直接斷了李偉包攬朝廷撲買的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