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二百六十五章 西山老祖的無上真經(第2頁)

    張居正不喜歡兩宋,但是他很喜歡宋太祖趙匡胤,因為宋太祖終結掉了五代十國的黑道政治,讓天下重新變得有序起來,如果要劃分的話,宋太祖應該劃分到五代十國去,而不是南北兩宋。

    趙二搞出什麼祖宗成法不可變,直接就把趙大一輩子的革故鼎新給破壞掉了,兩宋的大宋,不是趙匡胤的大宋,而是趙二趙光義的大宋,所以兩宋的恥辱和悲劇,很大程度上,趙大不背鍋。

    “陛下以為,當下大明朝最公平的是什麼?”張居正選擇了詢問,而不是直接回答。

    “科舉取士。”朱翊鈞思索再三,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大明最公平的事兒,只有科舉了,尤其是在朝堂清明,科場舞弊現象不是那麼劇烈的時候,科舉就是大明最公平的事兒。

    萬曆二年、萬曆五年的科舉,都是張居正負責,所以朱翊鈞並沒有見識到科舉舞弊的破壞力,萬士和曾經講過正統四年主考官裴綸因為不肯同流合汙,不肯讓科場烏煙瘴氣,被逼致仕的故事。

    “消滅門閥的便是科舉。”張居正頗為感慨的說道:“門閥世家是如何維持自己超然的地位?金錢?部曲?都不是,憑藉的是對政治權力的壟斷,唐時,大唐的中樞,七姓十家完全佔據,寒門少之又少。”

    “那麼門閥世家,又是如何做到對政治的壟斷?”

    “僅僅是依靠著祖墳冒了青煙,出了一個高官之後,出了個文豪,弄了個書香門第,這不是算是世家,世家最核心的便是家學,門閥世家掌握了對知識和對知識解釋的壟斷,形成了對政治權力的壟斷,進而維持自己的超然地位。”

    “所以,消滅門閥的從來不是朱溫也不是黃巢,而是科舉制度下催生出來的無數地主縉紳,這些地主縉紳逐漸代替了門閥在政治中的地位,成為了皇帝的打手,從至高無上的皇權中獲取了特權作為勞動報酬,保證百姓們不會組織起來,揭竿而起,顛覆朝廷。”張居正剖析了門閥政治的核心要義。

    “朕明白了。”朱翊鈞吐了口濁氣,點了點頭說道:“朕討厭賤儒,是因為賤儒在門閥化,動不動就說自己是詩書禮樂簪纓之家,佔著半縣的土地,形成了門閥,威脅到了朕的地位和權力,所以朕厭惡他們。”

    張居正看著朱翊鈞,帶著無限的感慨說道:“嘉靖三十五年,臣從湖廣方外山人,再次回到了朝堂,告訴世宗皇帝,天下困於兼併,但是已經被囚禁在了西苑的世宗皇帝,心中的壯志已經被反反覆覆的失望磨滅成為了絕望。”

    張居正對世宗皇帝的認識,也是不斷變化著,在剛剛中式成為了進士的時候,他也義憤填膺,天下未平,風雨飄搖,道爺你怎麼忍心在西苑裡一心修道?

    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張居正對政治理解的不斷加深,他發現,道爺大抵是被囚禁在了西苑,而不是真的一心向道,垂拱無為而治,否則海瑞那道治安疏到御前的時候,海瑞就已經死了。

    “天下困於兼併,兼無可兼,並無可並,這些地主縉紳們,已經變成了實質上的門閥,因為他們已經壟斷了對知識和對知識解釋,進而壟斷了政治權力,他們佔據了天下大部分的土地,皇權被束縛在了小小的四方城裡,寸步難行。”朱翊鈞完全聽明白了張居正的意思。

    縣衙裡的書吏現在是舉人或者生員充任,而這些地方的舉人和生員,莫不是這些士族家中所出,地方權力被已經蛻變成門閥的士族們所壟斷,而朝廷的權力也在緩慢的發生著固化,這些出身豪奢之家的進士們,在朝廷鼓譟風力輿論,影響朝廷的決策。

    這就是當下大明的困局,萬曆初年,是大明最後的機會,如果無法把握,大明就會死亡,只不過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掙扎而已。

    “陛下,考成也好,清丈還田也罷,其實都只能治標,不能治本,而能治本的只有陛下。”張居正十分懇切的說道:“消滅門閥的是縉紳,消滅縉紳的應該是什麼,這才是陛下要思考的問題,縉紳最怕的就是被替代。”

    張宏和馮保互相對視了一眼,皇帝和太傅討論的內容,實在是有些讓兩個人心驚膽戰,一個敢教,一個敢學,這就是最可怕的地方。

    張居正對大明的病症和問題所在一清二楚,而且真的能拿得出方子來,而且還把這手看病的功夫,完全教給了皇帝陛下。

    朝中沒有一個人會跟皇帝討論這些問題,皇帝的皇權權力構成和基石,以及縉紳逐漸門閥化的根治之法,對於政治制度設計,那不是僅僅只有膽量就可以做到。

    呂調陽、王崇古、馬自強、申時行、譚綸、海瑞、王國光、萬士和等等,都不會就這些問題跟皇帝討論,甚至告訴皇帝權力的遊戲,核心的規則和破局之法,有的時候,也不是朝臣們沒有恭順之心,不肯責難陳善,而是這些問題,朝臣們其實都沒想過,因為沒有立場去想。

    張居正之所以想,因為他當國,在丁憂之前,他一直是實際上的決策人,所以他會如此思考。

    “嚐嚐這個大碗茶。”朱翊鈞讓人拿來一個水壺,倒了兩杯茶,大碗茶,就是朝陽門外草市的那個味道跟馬尿一樣的大碗茶。

    但是朱翊鈞的喝法是加冰塊,馮保夾了冰塊到大碗茶裡,稍微涼一涼,而後朱翊鈞便一飲而盡。

    張居正其實不擅長品茶,他喝了一口,眼前一亮,冰涼感壓制住了紅糖的雜質的苦澀和鹹味兒,味道極好。

    “國窖也。”朱翊鈞對這種飲品非常推崇。

    “這其實是次輔王崇古永定毛呢廠的涼茶,去年夏天熱死了三個人,大司寇被彈劾苛責小民興利,陷入了極大的輿論危機之中,今年又弄了這種加冰的大碗茶,從熱嗷嗷的羊毛清洗工場裡走出來,喝一碗這個茶,神清氣爽。”朱翊鈞說明了關於大碗涼茶的起源。

    王崇古搞出來的,怕熱死人,每過兩刻鐘就把人叫出來喝一碗,落落汗再回去繼續上工。

    今年的永定毛呢廠一個人都沒熱死。

    王崇古是為了自保,但是無形中提高了匠人們的待遇,縉紳們畏懼被代替,那麼匠人這個集體,是否可以代替縉紳,還需要實踐去證明。

    至少眼下,王崇古一直在履行著自己的承諾,踐行著安置流氓疏。

    “已經深秋了,陛下還是少飲為宜,尤其是冰塊。”張居正對這種涼茶非常讚賞,可是已經深秋,皇帝為了龍體,也不應該多飲了。

    熟悉的嘮叨,張居正管的很寬,什麼都管。

    朱翊鈞和張居正說起了新的內閣成員,一共四個人的內閣,首輔次輔兩個閣老,防止呂調陽獨木難支。

    朱翊鈞其實不喜歡呂調陽,因為呂調陽沒有自己的意見,廷臣們廷議出什麼來他就寫什麼;他也不喜歡王崇古,因為王崇古是僭越臣工,雖然現在大家合則兩利,但是指不定哪天就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拼個你死我活了;朱翊鈞也不喜歡申時行,萬士和是隨風倒,而申時行是沒有立場,他是兩頭都不想得罪,兩頭都得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