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二百六十三章 該殺殺,該抓抓,該拔舌頭拔舌頭(第2頁)
朱翊鈞現在有兩種處理手段,第一種就是遵從賤儒們的主意,自己反省,暫停新政的推行,解刳院、格物院、稽稅院等等部門全部裁撤,罷免王崇古,革罷官廠、停止開海、停止考成法等等,第二種,就是聽萬士和的,讓萬士和衝鋒陷陣。
新政涉及到了大明的角角落落,面對生死的危機,張居正建議停一停,朱翊鈞都不肯,不過是些風力輿論,朱翊鈞決計不會停下新政的步伐。
萬士和這道奏疏就是為皇帝分憂解難的,他擺下了擂臺,把火力吸引到自己身上,吵贏了他再去煩陛下。
就萬士和舉的這些例子,能反駁了再說。
就這幾個例子,都是歷史上的大事,日食發生的次數和天人感應說完全相反,就這些例子,要麼查漏補缺的找到新的記載,證明是歷史記錄的錯誤,要麼否定天人洞悉天下萬事。
“咱大明士林多數都不讀史,自從那個春秋之後無大義,唯記事之後,就沒人翻看這些史書了,這翻看這些史書要些時間,去查證要時間,大抵是辯不過萬尚書的。”張宏做出了他的判斷,辯論這個事兒,萬士和既然敢上這麼道奏疏,顯然是不帶怕的。
“就臣所見,為何這儒生們講陽明心學,只講致良知,甚至只講良知,而不講知行合一,因為很多事一旦涉及到了實踐,這就露了餡,萬尚書就是抓住了這一點,去看待這件事,顯然矛盾說的造詣極高。”張宏進一步的解釋了萬士和的立足點。
用事實反駁。
有的沒的少說點,擺出事實來,就拿捏住了要害。
賤儒們一定要避免談論實踐,否則高喊著可以隻手縛龍虎的賤儒們,面對老虎,讓老虎飽餐一頓是唯一的結果。
朱翊鈞召見了萬士和,他要與萬士和就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關於輿論的問題。
張居正並不是全能戰士,他雖然很厲害,但是他在歷次的輿論之中,處理都不太容易,而且結果都很差勁,無論是他的門下攻訐他,還是丁憂致仕等等,在處理上,總是不太好。
當然也有可能是張居正的位置,不允許他把輿論處理的太好,否則就有王莽謙恭未篡時的嫌疑了。
但是萬士和非常擅長處理輿論。
萬士和走進了文華殿之前,駐足看向了大明中軸線的方向,那裡是大明中軸線的皇宮鼎建,皇宮鼎建也是這次被廣泛反對的一件事,很多賤儒都認為是大興土木招致了天人震怒,但是萬士和很清楚,再不修好,丟人的只有朝廷。
“參見陛下,陛下聖躬安否?”萬士和長揖見禮,萬士和在私下奏對的時候不需要行跪禮,這是朱翊鈞給大明明公的特權。
“免禮,萬太宰坐。”朱翊鈞笑呵呵的說道:“太宰不必拘謹。”
“這才太宰這本奏疏一上,怕是要被推到風口浪尖上了。”朱翊鈞將萬士和的奏疏示意了一下,意思是,如果萬士和現在後悔,朱翊鈞可以讓萬士和把奏疏收回去,而後找一個翰林上這本奏疏,剝皮見骨這種事,也可以反過來用。
衝鋒陷陣的人,沒必要非得是明公,也可以是小卒。
其實萬士和這本奏疏上的就很沒道理,他那麼多門生,找一個衝鋒,他在背後出謀劃策便是了。
“陛下,臣早就成了諂媚之臣,便不必顧忌名聲了。”萬士和明白皇帝的意思,他思索了一下說道:“君子治國者也,小人,國人也,這股風力輿論,想扛起來,不是小人可以承受的。”
天人感應,一個從先秦諸子百家就開始的一種學說,早已經深入人心,這是一種極其恐怖的壓力,萬士和不是不知道黨爭傾軋的玩法,相反,他非常清楚該怎麼做,只是這不是小官能夠扛得住的事兒,所以他只要揹著諂媚兩個字,站了出來。
陛下是裁判,需要一個人站出來抗住風力輿論。
之前陛下可以下場怒斥言官,因為那時候裁判是當國的張居正,現在陛下不適合親自下場了。
“太宰辛苦了。”朱翊鈞明白了萬士和想要表達的意思,違背祖宗成法,違背天人感應的罵名,萬士和來揹負這個罵名,作為正二品大員,他能擔的起這個罵名。
“這是臣的職責。”萬士和倒不是很在意,罵兩句而已,前刑部尚書王之誥離朝那天,萬士和沒選擇走,已經做好了被罵的準備,多少人想被罵還沒那個機會不是?
大明的制度設計是帝制,是完全對上負責的,走到六部尚書、都察院總憲這種位置,輿論動搖不了他們的位置,甚至連皇帝都是不能擅動的,因為六部管理庶務,皇帝動一個尚書,就是動一部部事,這可不是什麼小事,甚至可能動搖國本。
能夠撼動廷臣的,只有自己,自作孽不可活。
萬士和不認為抗下這次彗星的天變風力輿論,是什麼自作孽之事。
“陛下,其實臣以為,這次天變風力輿論,並非什麼大事,真正的大事,應該著眼於賤儒的生存根本。”萬士和對輿論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對於禮法非常精通的萬士和希望陛下明白,如何操控輿論。
“太宰好好講講。”朱翊鈞看著萬士和十分確信的點頭說道。
“說複雜略顯複雜,但是提綱挈領的說,其實就是四個字,混淆視聽。”萬士和身體微微前傾,眼神帶著鄭重,端著手說道:“如何擾亂公序良俗?”
“只需要用大量的、無序的、不分對錯的話,去擾亂就足夠了,只要拋出足夠多的問題,散播足夠多的謠言,植入足夠多的陰謀論,對任何事都抱有懷疑的態度,讓所有人不知道什麼可以相信,什麼不可以相信。”
“一旦大明天下所有人都對陛下、對朝廷失去了敬畏和信任,不再信任朝廷、不再信任彼此,不再信任真相,這個遊戲,賤儒就獲勝了。”
朱翊鈞看著萬士和,第一次覺得萬士和作為明公,多少有點可怕了,當初就該少教訓一些,看看現在的萬太宰,這話說的實在是讓朱翊鈞有些心有餘悸,如果萬士和站在自己的對立面,聯合賤儒和復古派們,要搞自己,自己真的鬥得過更新到5.0版本的萬士和嗎?
萬士和完全沒有察覺到皇帝對他有了些許的猜忌,而是繼續說道:“臣以方孝孺誅十族的案子為例,這案子,就是典型的這種混淆,方孝孺在近百年的塑造中,成為了成祖文皇帝暴虐的符號,但按照國朝實錄和當時記錄文牘而言,十族不過是虛偽。”
“若是真的誅十族,按能有方孝孺後人在世?”
“第一次說方孝孺被誅十族的在正德年間,由江南四大才子的祝枝山所寫。那時距離靖難已經一百多年,之後這案子就開始被大量的謠言所充斥,各種細節被不斷地補充,數代人,不斷地加工最終形成的錯謬,甚至可能鳩佔鵲巢載入信史,可謂荒誕。”
“僅僅是方孝孺這一個孤例嗎?不盡然。”
“至今仍有人說,成祖文皇帝非馬皇后所出,乃是朝鮮母妃;還說成祖文皇帝借韃靼強兵南下,佔了江山,翻臉不認人,開始北伐;還說文皇帝割大寧衛、河套給北虜以酬韃靼助軍之功;絲毫不顧這大寧衛和河套是在英宗天順年間丟掉的,諸如此類妄言荒謬至極,但是信者如雲。”
新政涉及到了大明的角角落落,面對生死的危機,張居正建議停一停,朱翊鈞都不肯,不過是些風力輿論,朱翊鈞決計不會停下新政的步伐。
萬士和這道奏疏就是為皇帝分憂解難的,他擺下了擂臺,把火力吸引到自己身上,吵贏了他再去煩陛下。
就萬士和舉的這些例子,能反駁了再說。
就這幾個例子,都是歷史上的大事,日食發生的次數和天人感應說完全相反,就這些例子,要麼查漏補缺的找到新的記載,證明是歷史記錄的錯誤,要麼否定天人洞悉天下萬事。
“咱大明士林多數都不讀史,自從那個春秋之後無大義,唯記事之後,就沒人翻看這些史書了,這翻看這些史書要些時間,去查證要時間,大抵是辯不過萬尚書的。”張宏做出了他的判斷,辯論這個事兒,萬士和既然敢上這麼道奏疏,顯然是不帶怕的。
“就臣所見,為何這儒生們講陽明心學,只講致良知,甚至只講良知,而不講知行合一,因為很多事一旦涉及到了實踐,這就露了餡,萬尚書就是抓住了這一點,去看待這件事,顯然矛盾說的造詣極高。”張宏進一步的解釋了萬士和的立足點。
用事實反駁。
有的沒的少說點,擺出事實來,就拿捏住了要害。
賤儒們一定要避免談論實踐,否則高喊著可以隻手縛龍虎的賤儒們,面對老虎,讓老虎飽餐一頓是唯一的結果。
朱翊鈞召見了萬士和,他要與萬士和就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關於輿論的問題。
張居正並不是全能戰士,他雖然很厲害,但是他在歷次的輿論之中,處理都不太容易,而且結果都很差勁,無論是他的門下攻訐他,還是丁憂致仕等等,在處理上,總是不太好。
當然也有可能是張居正的位置,不允許他把輿論處理的太好,否則就有王莽謙恭未篡時的嫌疑了。
但是萬士和非常擅長處理輿論。
萬士和走進了文華殿之前,駐足看向了大明中軸線的方向,那裡是大明中軸線的皇宮鼎建,皇宮鼎建也是這次被廣泛反對的一件事,很多賤儒都認為是大興土木招致了天人震怒,但是萬士和很清楚,再不修好,丟人的只有朝廷。
“參見陛下,陛下聖躬安否?”萬士和長揖見禮,萬士和在私下奏對的時候不需要行跪禮,這是朱翊鈞給大明明公的特權。
“免禮,萬太宰坐。”朱翊鈞笑呵呵的說道:“太宰不必拘謹。”
“這才太宰這本奏疏一上,怕是要被推到風口浪尖上了。”朱翊鈞將萬士和的奏疏示意了一下,意思是,如果萬士和現在後悔,朱翊鈞可以讓萬士和把奏疏收回去,而後找一個翰林上這本奏疏,剝皮見骨這種事,也可以反過來用。
衝鋒陷陣的人,沒必要非得是明公,也可以是小卒。
其實萬士和這本奏疏上的就很沒道理,他那麼多門生,找一個衝鋒,他在背後出謀劃策便是了。
“陛下,臣早就成了諂媚之臣,便不必顧忌名聲了。”萬士和明白皇帝的意思,他思索了一下說道:“君子治國者也,小人,國人也,這股風力輿論,想扛起來,不是小人可以承受的。”
天人感應,一個從先秦諸子百家就開始的一種學說,早已經深入人心,這是一種極其恐怖的壓力,萬士和不是不知道黨爭傾軋的玩法,相反,他非常清楚該怎麼做,只是這不是小官能夠扛得住的事兒,所以他只要揹著諂媚兩個字,站了出來。
陛下是裁判,需要一個人站出來抗住風力輿論。
之前陛下可以下場怒斥言官,因為那時候裁判是當國的張居正,現在陛下不適合親自下場了。
“太宰辛苦了。”朱翊鈞明白了萬士和想要表達的意思,違背祖宗成法,違背天人感應的罵名,萬士和來揹負這個罵名,作為正二品大員,他能擔的起這個罵名。
“這是臣的職責。”萬士和倒不是很在意,罵兩句而已,前刑部尚書王之誥離朝那天,萬士和沒選擇走,已經做好了被罵的準備,多少人想被罵還沒那個機會不是?
大明的制度設計是帝制,是完全對上負責的,走到六部尚書、都察院總憲這種位置,輿論動搖不了他們的位置,甚至連皇帝都是不能擅動的,因為六部管理庶務,皇帝動一個尚書,就是動一部部事,這可不是什麼小事,甚至可能動搖國本。
能夠撼動廷臣的,只有自己,自作孽不可活。
萬士和不認為抗下這次彗星的天變風力輿論,是什麼自作孽之事。
“陛下,其實臣以為,這次天變風力輿論,並非什麼大事,真正的大事,應該著眼於賤儒的生存根本。”萬士和對輿論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對於禮法非常精通的萬士和希望陛下明白,如何操控輿論。
“太宰好好講講。”朱翊鈞看著萬士和十分確信的點頭說道。
“說複雜略顯複雜,但是提綱挈領的說,其實就是四個字,混淆視聽。”萬士和身體微微前傾,眼神帶著鄭重,端著手說道:“如何擾亂公序良俗?”
“只需要用大量的、無序的、不分對錯的話,去擾亂就足夠了,只要拋出足夠多的問題,散播足夠多的謠言,植入足夠多的陰謀論,對任何事都抱有懷疑的態度,讓所有人不知道什麼可以相信,什麼不可以相信。”
“一旦大明天下所有人都對陛下、對朝廷失去了敬畏和信任,不再信任朝廷、不再信任彼此,不再信任真相,這個遊戲,賤儒就獲勝了。”
朱翊鈞看著萬士和,第一次覺得萬士和作為明公,多少有點可怕了,當初就該少教訓一些,看看現在的萬太宰,這話說的實在是讓朱翊鈞有些心有餘悸,如果萬士和站在自己的對立面,聯合賤儒和復古派們,要搞自己,自己真的鬥得過更新到5.0版本的萬士和嗎?
萬士和完全沒有察覺到皇帝對他有了些許的猜忌,而是繼續說道:“臣以方孝孺誅十族的案子為例,這案子,就是典型的這種混淆,方孝孺在近百年的塑造中,成為了成祖文皇帝暴虐的符號,但按照國朝實錄和當時記錄文牘而言,十族不過是虛偽。”
“若是真的誅十族,按能有方孝孺後人在世?”
“第一次說方孝孺被誅十族的在正德年間,由江南四大才子的祝枝山所寫。那時距離靖難已經一百多年,之後這案子就開始被大量的謠言所充斥,各種細節被不斷地補充,數代人,不斷地加工最終形成的錯謬,甚至可能鳩佔鵲巢載入信史,可謂荒誕。”
“僅僅是方孝孺這一個孤例嗎?不盡然。”
“至今仍有人說,成祖文皇帝非馬皇后所出,乃是朝鮮母妃;還說成祖文皇帝借韃靼強兵南下,佔了江山,翻臉不認人,開始北伐;還說文皇帝割大寧衛、河套給北虜以酬韃靼助軍之功;絲毫不顧這大寧衛和河套是在英宗天順年間丟掉的,諸如此類妄言荒謬至極,但是信者如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