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一百九十八章 苦一苦權豪縉紳,罵名張居正來擔(第2頁)
但是張居正不這麼說,他說積欠正賦罪在勢要豪強,影射侵欺,這是張居正總結的第一個原因。
隆慶年間,海瑞被彈劾的罪名,可是魚肉縉紳,海瑞其實沒做什麼,他就是在南衙清丈,查了查徐階當首輔那些年到底弄了多少田。
大明享國祚二百七十六年,在整個國朝漫長的歲月長河裡,只有張居正上奏,告訴皇帝,大明的積欠問題究竟出在了哪裡。
在張居正之後,大明朝中,也再沒有任何人敢於討論關於勢要豪右、縉紳在社會階級中的消極作用。
在奏疏中,張居正也批評了大明朝廷,他說:[各有司官衙,不能約己省事,無名之徵求過多,巧設名目,鋪張浪費,奢靡無度,以致民力殫竭,反而不能完公家之賦。其勢豪大戶侵欺積猾,皆畏縱地方有司,而不敢問,反將下戶貧民責令包賠。]
作為凌駕於各個階級之上的公權,作為調解社會矛盾的超然力量,大明有司無法履行自己調節矛盾的職責,反而在激化矛盾,不斷的設立各種名目,徵求於百姓,而勢豪大戶又畏懼於朝廷的威權,不敢多問,只能讓下戶貧民苦力,承受這個代價。
這是張居正總結的第二個原因。
在奏疏中,張居正又進行了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評,他說:[近來因行考成之法,有司官懼於降罰,遂不分緩急,一概嚴刑追並;其甚者,又以資貪吏之囊橐。以致百姓嗷嗷,愁嘆盈閭,鹹謂朝廷催科太急,不得安生。]
考成法好歸好,也不是全無問題的,言官們天天洩洩沓沓的聚斂之弊,也有所展現,這種極為功利的考成法,有司官衙為了完成kpi,畏懼降罪,不分輕重緩急,全都要嚴刑峻法的追欠,導致了百姓惆悵萬分,都說朝廷催科太急,不能好好生活。
這是張居正總結的第三個原因,怪他這個當國的首輔。
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評是相互批評的基礎,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一味的批評他人,容易造成盲目,自我批評和互相批評這一對矛盾,是一種自我進步和互相進步的方法論。
自省是一種美德,夫子亦云:吾日三省吾身。
對於積欠,張居正的辦法是:免追欠的同時繼續追欠。
“先生免禮回話,前面朕都看明白了,唯獨這個免追欠,而繼續追欠,朕不明白,具體該怎麼做?”朱翊鈞將奏疏十分認真的看完了,發出了自己的疑惑。
張居正這是既要又要。
“免追欠,是蠲免小民的積欠,繼續追欠,則是清丈之後,由稽稅房繼續發催命…催繳票,繼續追欠大戶人家。”張居正再拜才站了起來,十分鄭重的說道:“陛下,小民只骨鯁,權豪多脂韋。”
小民窮的骨瘦如柴炸不出油來了,而權豪則是脂肪肥美,苦一苦權豪縉紳,罵名他張居正來擔。
張居正是很清楚的,稽稅房的催繳票,根本就是催命票,稽稅千戶駱秉良,就等著出頭鳥跳出來,好直接抄家。
追欠哪有抄家快?
大明進攻大寧衛所需銀兩、糧餉,由南衙縉紳和張四維二十家同黨,聯名贊助!
“先生前面提到了勢豪大戶侵欺積猾,反將下戶貧民責令包賠,對權豪追欠,權豪轉移到小民的身上,此非朕之所欲也。”朱翊鈞提出了自己的擔憂,他聽明白了張居正這麼做的目的,可是如此目標,具體如何實現呢?
張居正再拜俯首說道:“臣以生員毆打朝廷命官江陵知縣李應辰為例,小民、權豪、有司,三方是一個複雜的三體矛盾,有司官吏掌握了權力,權豪縉紳則資財田畝,小民困於生機。”
“朝廷下詔清田,權豪縉紳勢必反擊,毆打朝廷命官,則為矛盾激化。同樣,朝廷蠲免小民,追欠權豪,必然造成矛盾激化和反擊,權豪欺天魚肉鄉民,若如此,便上絕於天恩,下絕於黎民,必失道於人心,自戕於天下。”
張居正覺得自己說話文縐縐的沒講明白,怕小皇帝沒聽懂他的意思,他更進一步的說道:“以前權豪能夠下戶貧民責令包賠,是因為朝廷姑息庇護所致,也是有司苛捐雜稅攤派過重所致,縉紳權豪們的權力,既來自於朝廷,這是上,又來自於百姓託庇,這是下。”
“如果權豪在朝廷明旨之後,仍然抗拒催票,向下攤派,他們的權力自上得不到朝廷姑息庇佑,自下得不到百姓仰賴,便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日消亡了。”
“而有司並不用追欠,惡名都在稽稅房身上,有司只需要安頓好百姓,也可以秉公辦事了。”
張居正這話講的已經很明白了,大明的官吏不全都是壞到流膿、性本惡的壞種,江陵知縣李應辰,遵朝廷號令清丈,反而被地方權豪給打了,如果打了白打,那朝廷的旨意自然無法貫徹。
但是江陵縣權豪們打了李應辰,付出了極其慘烈的代價,一方面生員全都被革除名錄流邊,一方面清丈還田得到了進一步的貫徹。
有司不再追欠,大戶由稽稅房處置,有司可以秉公辦事,天下安定,就可以期許一二了。
在這個複雜的三體矛盾中,兩兩矛盾,張居正這一套組合拳,是連消帶打,以明旨取消各種追欠,則是分化了權豪和小民的共同利益,而且緩和小民和有司的矛盾,而後繼續追欠,則是加劇權豪和地方有司的矛盾,進一步杜絕姑息之弊。
下戶貧民是這個複雜三體矛盾中最弱勢的一方,同樣也是掌握了唯一消滅大明朝廷力量的一方。
根據明攝宗張居正文集思想,大明想要千秋萬代,只要讓每個百姓都有鞋穿,就能國祚綿長。
一方面是一種奇怪的量化,腳離心最是遠,所以最不愛護,若是能想起來穿鞋,那代表著大明百姓至少能夠生活,不是活不下去了,百姓誰樂意造反?
另一反面,這是一種隱喻,就是施政的時候,多多想到百姓,百姓是大明的腳。
“大明幸有先生。”朱翊鈞高度肯定了張居正的政令,張居正能當明攝宗,是靠實力,靠的是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的本事,他有決心、有手段、有能力、有信心讓百姓過上踏實日子。
“臣舉薦新鄭公高拱入朝來,主抓殺貪腐之風之事。”張居正再俯首說道:“不殺貪墨之風,臣誠恐政令難行。”
終於走到了吏治的除賄政之弊這一步,考成法是破姑息的重要工具,那麼破賄政就需要吏治的進一步清明。
大明官僚機器極為精密,這一個機器生鏽了,就得替換掉零件來,才能繼續穩定運轉,無能之輩會在考成法下顯出原形,而考成法之後的殺貪腐之風,這個工作,高拱是非常合適的。
此言一出,人人變色,張居正要蠲免小民的積欠,大家都認可,畢竟是個仁政,要繼續追欠大戶,大家也都是無法反對,畢竟朝中的政治正確現在是憐恤小民。
但是你讓高拱回京,那大家都要反對了!
高拱反腐的力度之大,力度之強硬,朝臣們是很認可的!但是回京就免了,你張居正是有本事能壓得住高拱,不計前嫌的美名,你張居正拿了,代價卻由廷臣承受。
“陛下,臣不贊同,新鄭公年老體衰多病,如此來回奔波恐有不祥。”葛守禮首先站出來反對,高拱身體已經很不好了,再這麼折騰幾輪,怕是在回京的路上,人就沒了。
隆慶年間,海瑞被彈劾的罪名,可是魚肉縉紳,海瑞其實沒做什麼,他就是在南衙清丈,查了查徐階當首輔那些年到底弄了多少田。
大明享國祚二百七十六年,在整個國朝漫長的歲月長河裡,只有張居正上奏,告訴皇帝,大明的積欠問題究竟出在了哪裡。
在張居正之後,大明朝中,也再沒有任何人敢於討論關於勢要豪右、縉紳在社會階級中的消極作用。
在奏疏中,張居正也批評了大明朝廷,他說:[各有司官衙,不能約己省事,無名之徵求過多,巧設名目,鋪張浪費,奢靡無度,以致民力殫竭,反而不能完公家之賦。其勢豪大戶侵欺積猾,皆畏縱地方有司,而不敢問,反將下戶貧民責令包賠。]
作為凌駕於各個階級之上的公權,作為調解社會矛盾的超然力量,大明有司無法履行自己調節矛盾的職責,反而在激化矛盾,不斷的設立各種名目,徵求於百姓,而勢豪大戶又畏懼於朝廷的威權,不敢多問,只能讓下戶貧民苦力,承受這個代價。
這是張居正總結的第二個原因。
在奏疏中,張居正又進行了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評,他說:[近來因行考成之法,有司官懼於降罰,遂不分緩急,一概嚴刑追並;其甚者,又以資貪吏之囊橐。以致百姓嗷嗷,愁嘆盈閭,鹹謂朝廷催科太急,不得安生。]
考成法好歸好,也不是全無問題的,言官們天天洩洩沓沓的聚斂之弊,也有所展現,這種極為功利的考成法,有司官衙為了完成kpi,畏懼降罪,不分輕重緩急,全都要嚴刑峻法的追欠,導致了百姓惆悵萬分,都說朝廷催科太急,不能好好生活。
這是張居正總結的第三個原因,怪他這個當國的首輔。
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評是相互批評的基礎,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一味的批評他人,容易造成盲目,自我批評和互相批評這一對矛盾,是一種自我進步和互相進步的方法論。
自省是一種美德,夫子亦云:吾日三省吾身。
對於積欠,張居正的辦法是:免追欠的同時繼續追欠。
“先生免禮回話,前面朕都看明白了,唯獨這個免追欠,而繼續追欠,朕不明白,具體該怎麼做?”朱翊鈞將奏疏十分認真的看完了,發出了自己的疑惑。
張居正這是既要又要。
“免追欠,是蠲免小民的積欠,繼續追欠,則是清丈之後,由稽稅房繼續發催命…催繳票,繼續追欠大戶人家。”張居正再拜才站了起來,十分鄭重的說道:“陛下,小民只骨鯁,權豪多脂韋。”
小民窮的骨瘦如柴炸不出油來了,而權豪則是脂肪肥美,苦一苦權豪縉紳,罵名他張居正來擔。
張居正是很清楚的,稽稅房的催繳票,根本就是催命票,稽稅千戶駱秉良,就等著出頭鳥跳出來,好直接抄家。
追欠哪有抄家快?
大明進攻大寧衛所需銀兩、糧餉,由南衙縉紳和張四維二十家同黨,聯名贊助!
“先生前面提到了勢豪大戶侵欺積猾,反將下戶貧民責令包賠,對權豪追欠,權豪轉移到小民的身上,此非朕之所欲也。”朱翊鈞提出了自己的擔憂,他聽明白了張居正這麼做的目的,可是如此目標,具體如何實現呢?
張居正再拜俯首說道:“臣以生員毆打朝廷命官江陵知縣李應辰為例,小民、權豪、有司,三方是一個複雜的三體矛盾,有司官吏掌握了權力,權豪縉紳則資財田畝,小民困於生機。”
“朝廷下詔清田,權豪縉紳勢必反擊,毆打朝廷命官,則為矛盾激化。同樣,朝廷蠲免小民,追欠權豪,必然造成矛盾激化和反擊,權豪欺天魚肉鄉民,若如此,便上絕於天恩,下絕於黎民,必失道於人心,自戕於天下。”
張居正覺得自己說話文縐縐的沒講明白,怕小皇帝沒聽懂他的意思,他更進一步的說道:“以前權豪能夠下戶貧民責令包賠,是因為朝廷姑息庇護所致,也是有司苛捐雜稅攤派過重所致,縉紳權豪們的權力,既來自於朝廷,這是上,又來自於百姓託庇,這是下。”
“如果權豪在朝廷明旨之後,仍然抗拒催票,向下攤派,他們的權力自上得不到朝廷姑息庇佑,自下得不到百姓仰賴,便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日消亡了。”
“而有司並不用追欠,惡名都在稽稅房身上,有司只需要安頓好百姓,也可以秉公辦事了。”
張居正這話講的已經很明白了,大明的官吏不全都是壞到流膿、性本惡的壞種,江陵知縣李應辰,遵朝廷號令清丈,反而被地方權豪給打了,如果打了白打,那朝廷的旨意自然無法貫徹。
但是江陵縣權豪們打了李應辰,付出了極其慘烈的代價,一方面生員全都被革除名錄流邊,一方面清丈還田得到了進一步的貫徹。
有司不再追欠,大戶由稽稅房處置,有司可以秉公辦事,天下安定,就可以期許一二了。
在這個複雜的三體矛盾中,兩兩矛盾,張居正這一套組合拳,是連消帶打,以明旨取消各種追欠,則是分化了權豪和小民的共同利益,而且緩和小民和有司的矛盾,而後繼續追欠,則是加劇權豪和地方有司的矛盾,進一步杜絕姑息之弊。
下戶貧民是這個複雜三體矛盾中最弱勢的一方,同樣也是掌握了唯一消滅大明朝廷力量的一方。
根據明攝宗張居正文集思想,大明想要千秋萬代,只要讓每個百姓都有鞋穿,就能國祚綿長。
一方面是一種奇怪的量化,腳離心最是遠,所以最不愛護,若是能想起來穿鞋,那代表著大明百姓至少能夠生活,不是活不下去了,百姓誰樂意造反?
另一反面,這是一種隱喻,就是施政的時候,多多想到百姓,百姓是大明的腳。
“大明幸有先生。”朱翊鈞高度肯定了張居正的政令,張居正能當明攝宗,是靠實力,靠的是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的本事,他有決心、有手段、有能力、有信心讓百姓過上踏實日子。
“臣舉薦新鄭公高拱入朝來,主抓殺貪腐之風之事。”張居正再俯首說道:“不殺貪墨之風,臣誠恐政令難行。”
終於走到了吏治的除賄政之弊這一步,考成法是破姑息的重要工具,那麼破賄政就需要吏治的進一步清明。
大明官僚機器極為精密,這一個機器生鏽了,就得替換掉零件來,才能繼續穩定運轉,無能之輩會在考成法下顯出原形,而考成法之後的殺貪腐之風,這個工作,高拱是非常合適的。
此言一出,人人變色,張居正要蠲免小民的積欠,大家都認可,畢竟是個仁政,要繼續追欠大戶,大家也都是無法反對,畢竟朝中的政治正確現在是憐恤小民。
但是你讓高拱回京,那大家都要反對了!
高拱反腐的力度之大,力度之強硬,朝臣們是很認可的!但是回京就免了,你張居正是有本事能壓得住高拱,不計前嫌的美名,你張居正拿了,代價卻由廷臣承受。
“陛下,臣不贊同,新鄭公年老體衰多病,如此來回奔波恐有不祥。”葛守禮首先站出來反對,高拱身體已經很不好了,再這麼折騰幾輪,怕是在回京的路上,人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