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一百八十九章 陛下,要不看看創造發明?(第3頁)
朱翊鈞笑著說道:“大司寇是個明白人。”
“謝陛下稱讚。”王崇古再俯首謝恩。
王崇古在西北是有黨羽的,那些安置了十九萬流民、開墾了三十萬畝種田的官吏們,完全沒有受到任何的影響,這就是朱翊鈞只割了一縷頭髮的緣故,拉攏一批,團結一批,打擊一批。
朱翊鈞是很感謝王崇古安土牧民的事兒,這十九萬流民被安頓變成了安居樂業的百姓,就是王崇古能在這場風波中活下來的根本原因。
萬士和一看風向明確,就笑著說道:“大司寇也不要埋怨大司徒,這一筆寫不出來兩個王字,政見分歧是很常見,莫要傷了和氣,大司徒也是有苦難言,大司寇的毛呢官廠風風火火,可是戶部在三邊試製毛呢,無一成功。”
“大司徒這才想到了派總辦入廠,學習一番,看看大司寇的秘方,到底是什麼。”
“都是為陛下辦事,為朝廷辦事,沒必要爭吵的這麼兇。”
萬士和出來打圓場了,來勸和來了,不要傷了和氣,王崇古的王和王國光的王,還真的是一個王,不過是不同的堂,這吵的太兇了,確實需要一個圓滑的人出來,打打圓場,讓會議的氛圍不要劍拔弩張。
朱翊鈞對現在的廷議氛圍非常滿意,鬥而不破是一種很難達到的、矛盾衝突中的沖和狀態,而萬士和這個打圓場的人,充當的就是緩和氣氛的作用,萬士和的確適合禮部尚書,高拱也確實適合吏部尚書。
但是作為張居正的政敵,朱翊鈞不可能啟用高拱的。
所以吏部其實還是張居正實質上兼領。
“我知道大司徒的想法,但我真的沒有藏私,所有的東西都寫在了官廠志上。”王崇古也是有些無奈,他可以理解王國光派遣總辦的目的,他不可能答應王國光的要求。
“問題究竟出在了哪裡,大司徒給講講?大明縉紳權豪們想吃這口肉,大明朝廷也想吃這口肉,權豪縉紳們不行,三邊也不行,法子就那麼明明白白的寫著呢。”萬士和頗為好奇的問道。
就你王崇古是個能人,就你行?別人怎麼都不行,你說你沒藏私,那他們的問題出在哪裡?
王崇古非常肯定的說道:“權豪縉紳和朝廷織造毛呢做不出來,做出來也是賠錢的根本原因,是照本宣科,這種照本宣科對於買賣而言,就是軍事行動中的紙上談兵。”
“他要做買賣,卻以讀書人的思考方式去做買賣,能成才怪。”
“官廠志書是本經驗總結的書,各地風土不同,各地的物產不同,水文不同,人情不同,自己的條件和官廠不同,照本宣科,能成才怪。”
“就跟國朝政令一樣,若是一味法三代之上,崇古、冥頑不明,賤儒治不了國,更做不得買賣。”
“所以我不同意這些賤儒進廠指手畫腳,他們不懂還喜歡指指點點,外行領導內行,唸經既不能治國,也不能打贏勝仗,更不能做買賣。”
名字裡有崇古的王崇古批判崇古的風氣,這算不算是一種自我批判?
朱翊鈞在瞧熱鬧,也在笑。
“如此!”王國光豁然開朗,終於知道了為何戶部試製推廣不能成行了,大明各地的發展是有著極大的差異的,一味的想要複製成功經驗,反而是做不好。
從現象裡找到問題來,只要肯動心思,就能在不斷的探索中,找到答案來解決。
朱翊鈞不住的點頭,非常贊同。
張居正做了最後的總結說道:“那就不派總辦、會辦了,戶部只派賬房,讓各地的負責毛呢官廠的總辦們,入廠幹兩年活兒,結合各地的情況,爭取在五年內,將毛呢官廠的成功經驗推行出去。”
他這麼說,也在浮票上這麼寫,朱翊鈞用印,這件事就算過去了。
兵部尚書譚綸,一直在走神,直到吵完了,譚綸才回過神來說道:“陛下,俞龍都七十多了,他能去邊方,臣為什麼不能去呢?”
“因為俞龍沒生病啊,只是年歲大了,經不起海上的顛簸了而已。”朱翊鈞斬釘截鐵的說道:“大司馬,朕不是不讓大司馬詢問軍務,兵部尚書當然要管這些,大司馬身體好些再說。”
“李如松那小子都打不過臣,臣的身體還是極好的!”譚綸想要爭取下。
“朕意已決。”朱翊鈞不跟譚綸吵架,李如松那是輕敵了,李如松要是知道譚綸的武藝這麼好,不輕敵的情況下,老怕少壯,譚綸必不可能贏。
當然也可能是李如松故意讓著譚綸,畢竟李如松挑釁說京營武將受制於文官如同奴隸,結果譚綸根本不做協理京營,李如松挨一下,少許多的麻煩不是?
但是按照戚繼光對李如松的瞭解,李如松九成是輕敵了,李如松之前真的很狂傲。
“呂宋總督殷正茂回京敘職。”張居正拿出了另外一本奏疏,殷正茂回來了,他從呂宋坐了一艘三桅夾板艦回京來,按照估算距離京師還有三天的航程。
殷正茂回京述職也是來接船,大明第一艘五桅過洋船,將會交付呂宋水師使用。
廷議的氛圍有些壓抑了起來,大家都沒說話,這次殷正茂回京,身份仍然是大明的呂宋總督,回京辦的事是回京述職。
但問題是,呂宋太遠了,大明的水師仍然是起步階段,對於呂宋缺少有效的軍事羈縻,呂宋孤懸海外,如何有效統治,是擺在每一個廷臣面前的問題。
殷正茂回京,朝廷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去應對,就成了一個問題,而且需要一個基調,更需要一個處置方法。
“禮部上奏說,要不要賜國姓給殷部堂。”張居正扔出了一個重磅炸彈,炸的群臣一愣一愣的。
國姓爺!張居正你也真敢想!
但,似乎、好像、也許、可能,沒什麼不可以的。
說的是禮部上奏,其實大家都清楚,這是張居正的主意,看起來是個餿主意。
“主要是參詳了黔國公府,當年黔寧王沐英被太祖高皇帝收養,改姓為國姓,而後黔國公府永鎮西南,雲南邊陲安定了兩百年,今日禮部議此事覺得可行,諸位以為呢?”張居正陳述了國姓爺的理由。
黔國公府為什麼叫沐王府?
因為黔國公府本姓朱。
沐英八歲被朱元璋和馬皇后收養,改姓朱,後來因為成丁,朱元璋又當了皇帝,沐英才改回了本姓,但是大家其實都知道,朱元璋一直把沐英當親兒子看待的,沐英也用自己征戰一生回報了朱元璋的恩情。
兵荒馬亂的年代裡,朱元璋和馬皇后對沐英的收養,對沐英有再造之恩,大明朝的國姓爺,也是自黔國公府起。
要知道雲南在大明以前,可是方外之地,百濮之國,但是現在作為大明兩京一十三省的一個穩定布政司的存在,黔國公府的鎮守,功不可沒。
那麼,呂宋能不能有一家國姓府,能不能借鑑黔國公府的成功經驗呢?
封建和郡縣,不完全矛盾,也是可以對立統一的,尤其是在大明表現尤為明顯,雲南布政司的世襲土官,比貴州還少,幾乎和四川相同。
“朕沒意見,賜國姓!”朱翊鈞一聽張居正,立刻代表老朱家表態了,同意!
沒什麼不好答應的,費利佩二世號稱日不落帝國國王,別說新世界了,就是佛得角也不能有效通知,別說佛得角了,就是西班牙腹地,低地國家尼德蘭現在還在鬧。
國姓爺而已。
沐英是大明的第一家國姓爺,而下西洋的鄭和是朱棣賜姓鄭,另外一名國姓爺鄭成功,他的本名叫鄭森,正式名稱叫朱成功,上奏的時候自稱為國姓成功,到了韃清朝才變成了鄭成功這三個字。求月票,嗷嗚!!!!!!!!!!!!
(本章完)
“謝陛下稱讚。”王崇古再俯首謝恩。
王崇古在西北是有黨羽的,那些安置了十九萬流民、開墾了三十萬畝種田的官吏們,完全沒有受到任何的影響,這就是朱翊鈞只割了一縷頭髮的緣故,拉攏一批,團結一批,打擊一批。
朱翊鈞是很感謝王崇古安土牧民的事兒,這十九萬流民被安頓變成了安居樂業的百姓,就是王崇古能在這場風波中活下來的根本原因。
萬士和一看風向明確,就笑著說道:“大司寇也不要埋怨大司徒,這一筆寫不出來兩個王字,政見分歧是很常見,莫要傷了和氣,大司徒也是有苦難言,大司寇的毛呢官廠風風火火,可是戶部在三邊試製毛呢,無一成功。”
“大司徒這才想到了派總辦入廠,學習一番,看看大司寇的秘方,到底是什麼。”
“都是為陛下辦事,為朝廷辦事,沒必要爭吵的這麼兇。”
萬士和出來打圓場了,來勸和來了,不要傷了和氣,王崇古的王和王國光的王,還真的是一個王,不過是不同的堂,這吵的太兇了,確實需要一個圓滑的人出來,打打圓場,讓會議的氛圍不要劍拔弩張。
朱翊鈞對現在的廷議氛圍非常滿意,鬥而不破是一種很難達到的、矛盾衝突中的沖和狀態,而萬士和這個打圓場的人,充當的就是緩和氣氛的作用,萬士和的確適合禮部尚書,高拱也確實適合吏部尚書。
但是作為張居正的政敵,朱翊鈞不可能啟用高拱的。
所以吏部其實還是張居正實質上兼領。
“我知道大司徒的想法,但我真的沒有藏私,所有的東西都寫在了官廠志上。”王崇古也是有些無奈,他可以理解王國光派遣總辦的目的,他不可能答應王國光的要求。
“問題究竟出在了哪裡,大司徒給講講?大明縉紳權豪們想吃這口肉,大明朝廷也想吃這口肉,權豪縉紳們不行,三邊也不行,法子就那麼明明白白的寫著呢。”萬士和頗為好奇的問道。
就你王崇古是個能人,就你行?別人怎麼都不行,你說你沒藏私,那他們的問題出在哪裡?
王崇古非常肯定的說道:“權豪縉紳和朝廷織造毛呢做不出來,做出來也是賠錢的根本原因,是照本宣科,這種照本宣科對於買賣而言,就是軍事行動中的紙上談兵。”
“他要做買賣,卻以讀書人的思考方式去做買賣,能成才怪。”
“官廠志書是本經驗總結的書,各地風土不同,各地的物產不同,水文不同,人情不同,自己的條件和官廠不同,照本宣科,能成才怪。”
“就跟國朝政令一樣,若是一味法三代之上,崇古、冥頑不明,賤儒治不了國,更做不得買賣。”
“所以我不同意這些賤儒進廠指手畫腳,他們不懂還喜歡指指點點,外行領導內行,唸經既不能治國,也不能打贏勝仗,更不能做買賣。”
名字裡有崇古的王崇古批判崇古的風氣,這算不算是一種自我批判?
朱翊鈞在瞧熱鬧,也在笑。
“如此!”王國光豁然開朗,終於知道了為何戶部試製推廣不能成行了,大明各地的發展是有著極大的差異的,一味的想要複製成功經驗,反而是做不好。
從現象裡找到問題來,只要肯動心思,就能在不斷的探索中,找到答案來解決。
朱翊鈞不住的點頭,非常贊同。
張居正做了最後的總結說道:“那就不派總辦、會辦了,戶部只派賬房,讓各地的負責毛呢官廠的總辦們,入廠幹兩年活兒,結合各地的情況,爭取在五年內,將毛呢官廠的成功經驗推行出去。”
他這麼說,也在浮票上這麼寫,朱翊鈞用印,這件事就算過去了。
兵部尚書譚綸,一直在走神,直到吵完了,譚綸才回過神來說道:“陛下,俞龍都七十多了,他能去邊方,臣為什麼不能去呢?”
“因為俞龍沒生病啊,只是年歲大了,經不起海上的顛簸了而已。”朱翊鈞斬釘截鐵的說道:“大司馬,朕不是不讓大司馬詢問軍務,兵部尚書當然要管這些,大司馬身體好些再說。”
“李如松那小子都打不過臣,臣的身體還是極好的!”譚綸想要爭取下。
“朕意已決。”朱翊鈞不跟譚綸吵架,李如松那是輕敵了,李如松要是知道譚綸的武藝這麼好,不輕敵的情況下,老怕少壯,譚綸必不可能贏。
當然也可能是李如松故意讓著譚綸,畢竟李如松挑釁說京營武將受制於文官如同奴隸,結果譚綸根本不做協理京營,李如松挨一下,少許多的麻煩不是?
但是按照戚繼光對李如松的瞭解,李如松九成是輕敵了,李如松之前真的很狂傲。
“呂宋總督殷正茂回京敘職。”張居正拿出了另外一本奏疏,殷正茂回來了,他從呂宋坐了一艘三桅夾板艦回京來,按照估算距離京師還有三天的航程。
殷正茂回京述職也是來接船,大明第一艘五桅過洋船,將會交付呂宋水師使用。
廷議的氛圍有些壓抑了起來,大家都沒說話,這次殷正茂回京,身份仍然是大明的呂宋總督,回京辦的事是回京述職。
但問題是,呂宋太遠了,大明的水師仍然是起步階段,對於呂宋缺少有效的軍事羈縻,呂宋孤懸海外,如何有效統治,是擺在每一個廷臣面前的問題。
殷正茂回京,朝廷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去應對,就成了一個問題,而且需要一個基調,更需要一個處置方法。
“禮部上奏說,要不要賜國姓給殷部堂。”張居正扔出了一個重磅炸彈,炸的群臣一愣一愣的。
國姓爺!張居正你也真敢想!
但,似乎、好像、也許、可能,沒什麼不可以的。
說的是禮部上奏,其實大家都清楚,這是張居正的主意,看起來是個餿主意。
“主要是參詳了黔國公府,當年黔寧王沐英被太祖高皇帝收養,改姓為國姓,而後黔國公府永鎮西南,雲南邊陲安定了兩百年,今日禮部議此事覺得可行,諸位以為呢?”張居正陳述了國姓爺的理由。
黔國公府為什麼叫沐王府?
因為黔國公府本姓朱。
沐英八歲被朱元璋和馬皇后收養,改姓朱,後來因為成丁,朱元璋又當了皇帝,沐英才改回了本姓,但是大家其實都知道,朱元璋一直把沐英當親兒子看待的,沐英也用自己征戰一生回報了朱元璋的恩情。
兵荒馬亂的年代裡,朱元璋和馬皇后對沐英的收養,對沐英有再造之恩,大明朝的國姓爺,也是自黔國公府起。
要知道雲南在大明以前,可是方外之地,百濮之國,但是現在作為大明兩京一十三省的一個穩定布政司的存在,黔國公府的鎮守,功不可沒。
那麼,呂宋能不能有一家國姓府,能不能借鑑黔國公府的成功經驗呢?
封建和郡縣,不完全矛盾,也是可以對立統一的,尤其是在大明表現尤為明顯,雲南布政司的世襲土官,比貴州還少,幾乎和四川相同。
“朕沒意見,賜國姓!”朱翊鈞一聽張居正,立刻代表老朱家表態了,同意!
沒什麼不好答應的,費利佩二世號稱日不落帝國國王,別說新世界了,就是佛得角也不能有效通知,別說佛得角了,就是西班牙腹地,低地國家尼德蘭現在還在鬧。
國姓爺而已。
沐英是大明的第一家國姓爺,而下西洋的鄭和是朱棣賜姓鄭,另外一名國姓爺鄭成功,他的本名叫鄭森,正式名稱叫朱成功,上奏的時候自稱為國姓成功,到了韃清朝才變成了鄭成功這三個字。求月票,嗷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