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一百七十八章 兩廣縉紳無不懷念殷部堂(第2頁)
遊七帶來了大堆的東西,交給了緹帥趙夢祐,趙夢祐雖然不知道這些東西是做什麼用的,但還是呈送到了御前。
張居正站定說道:“年前,兵部左侍郎梁夢龍再議海運之事,其實漕糧不適合海運。”
“啊?”群臣都被搞得一臉迷茫,提出海運的是你張居正,現在否定漕糧海運的還是你張居正,你這麼反反覆覆到底在玩什麼鬼把戲?
張居正拿出了一條船的模型來,這條船很簡陋但是多了一個透明的玻璃蓋,張居正拿出了一把米,填滿了整個糧倉,放進了水裡說道:“我查遍了元時、永樂、宣德、成化年間的海運舊案,發現,漕糧海船多傾覆,而且次數極多,比運河裡的沉船還要多。”
運河沉船是人為的,海運漕糧的船,卻大多數都是天災。
“停在港灣裡的漕船,別的船都沒事,就漕船會沉,我思來想去,想明白了為何如此。”張居正將船稍微撥弄了一下,船內的米開始滾動擁擠到了一側,當張居正手放開的時候,船居然仍然是傾斜的,沒有回正!
所有人都驚訝的看著傾斜的船,米的滾動堆積引發了船隻重心的改變,若是再有一陣風一陣浪,必然翻船。
“運河運糧多為人力,縴夫槳手,運河運糧是平底船,雖然也會有米粒滾動堆積在一側導致的偏折,但仍然十分的平穩,但是海船不能平底,否則無法抗風。”張居正解釋著為何河運比海運安全,河運用的船是平底,海運都是尖底。
張居正繼續說道:“我就想,是不是用袋子裝起來,可以改變這種現象呢?”
張居正拿起了另外一艘船,將一小袋一小袋的米裝了進去,將船放入水中,張居正用手撥弄了下桅杆,船隻傾斜,這次有所回正,但仍然是傾斜的。
“所以,我說漕糧不宜海運,就是這個原因,裝在袋子裡的漕糧,在船體發生傾斜之後,也很難回正,再遇風浪,必然傾覆。”張居正端著手解釋著自己的發現。
朱翊鈞伸手撥弄了一下,發現米袋會有很明顯的形變,船隻仍然不能正常回正,頗為信服的說道:“先生大才,先生有了解決之法嗎?”
張居正無奈的搖頭說道:“臣開始想呢,是不是裝的密實了,不讓米滾動起來,就可以了呢?”
張居正拿出了一個玻璃的盒子,把米放了進去,用力摁實,而後蓋上了蓋兒,用力的晃動了數下,放進了船上,開始撥動,只十多下,船隻再次開始傾斜。
米是沒辦法摁實的,只要頓一頓顛簸一二,就會發生出現空隙,米仍然會滾動堆積在一側,最終導致船的重心發生改變偏折。
張居正俯首說道:“回稟陛下,臣沒辦法,但是咱大明有人有辦法。”
“臣寫信給松江巡撫汪道昆、松江造船廠總辦郭汝霖、趙士禎詢問如何解決,一己之見有限,眾人之智無窮,郭汝霖和趙士禎下榜懸賞百銀,終究是有人摘榜,設計了一種木箱。”
“這就是江南造船廠督造的木箱,內外刷桐油,這裡面有二十道隔板,每一道可放糧五合,一箱為一石,陛下請看。”
緹帥趙夢祐帶著緹騎們抬上來幾組箱子,箱子寬不過一尺,每兩分有一個隔板,箱子長為一尺五寸,高為三尺。
不懂就問葛守禮略顯迷茫的說道:“這樣添加隔板的話,米粱在裡面還是會發生滾動,然後在船傾的時候,發生堆積,船還是不能回正啊,每一個小的隔板裡都會滾動堆積,最後還是累積起來。”
張居正笑著說道:“對啊,但是米的滾動會在兩分之間,這樣一來,每一個小的隔板裡米的滾動範圍會減小,所造成的影響也可以減小,如果能做到每一層隔板小到只有一粒米,那就不會有這個困擾了,但二分已經足夠用了。”
“言之有理。”葛守禮點頭,他聽明白了其中的原理。
葛守禮說的是積分,不斷累積求和,張居正說的是微分,不斷的減小隔板的間隙,如果正好卡住一粒米,那就不會滾動了,做不到就減少米的滾動範圍,讓重心的改變不那麼劇烈,船隻的回正能力就會增強。
“這漕糧箱還有奧秘,葛總憲請看,這個蓋不是扣上去的,而是推進去的,它的每個漕有帶有兩個三寸的倒三角。”張居正上手演示了漕糧箱的蓋子,漕糧蓋的兩個倒三角,可以將米變成截面為三角形的三稜柱,這樣一來,會進一步降低米粒滾動帶來的重心偏移問題。
張居正其實做了實驗,用一艘四百料的尖底漕船,三千個漕糧箱,五百多名縴夫,在通惠河上做了實驗,漕糧箱可以有效的改善船隻運米難以回正的問題。
這個漕糧箱實驗,張居正是和戶部尚書王國光一道做的。
張居正繼續說道:“船艙的底部要有壓艙石,來進一步增加船隻的回正能力,漕船就沒那麼容易翻船了。”
為了讓漕船不那麼容易翻船,大明的工匠們展現出了他們的力量,就像是讓船有水密艙設計一樣,大明的工匠似乎只需要一個機會,就能展現出他們巧奪天工的手藝來。
朱翊鈞看著刷滿了桐油的箱子說道:“這箱子,好歸好,可是它貴啊,這一層桐油就要多少錢?這木料又要多少錢?雖然可以反覆使用,但是這二十萬石糧食運抵京師,就要二十萬口箱子,造價高昂。”
“造價幾何?”
張居正俯首說道:“陛下,木料其實都是造船的邊角料,桐油其實保存時間只有一年,用不完用得完,堆集的桐油都得變質,一口箱子造價大約一錢銀子,二十萬口,也不過兩萬兩銀子。”
關於桐油的保存方案,仍在繼續研究,比如封閉的桐油箱,比如往桐油裡放入生薑片防凍等等。
文華殿唯一商人王崇古則圍著這口明顯拼接出來的箱子,看了又看,這玩意兒最貴的就是匠人的工錢,都不是什麼好木頭,也不需要多麼平整,只要尺寸對就是,甚至不用刨平為光面,學徒可以製作,成本能控制到一錢銀子,王崇古是相信的。
王崇古圍繞著箱子思索再三的說道:“陛下,如果量大,造價還會更加便宜,日後百萬口箱子壞掉了再補,也沒有多少錢,但是四百萬石糧食,可是京師的救命糧。”
“北糧貴,南糧賤,時日稍長,就有有權豪戶購買漕糧箱,販糧入京來,畢竟海運便宜,速度快,週轉也快,過去是船容易翻,有倭寇,海運自然不能通暢。”
“但是為了賺錢,還是有很多人願意投入,過去海船運米風險大,不還是有那麼多人,每年從交趾和占城運米到蘇松地區販糧?”
“到時候,這糧箱,怕是也能做成一門生意。”
生財有道王國光一聽,這樣下去還得了?這戶部尚書給王崇古做得了!
但是王國光還真的不太擅長做買賣生意,他擅長財稅。
松江府近八成都是棉田,種了棉花不能種糧食,從交趾運糧入松江比從蘇州運糧還便宜,海船運米風險那麼大,還有人要運,為了利益,一些投入而已。
張居正站定說道:“年前,兵部左侍郎梁夢龍再議海運之事,其實漕糧不適合海運。”
“啊?”群臣都被搞得一臉迷茫,提出海運的是你張居正,現在否定漕糧海運的還是你張居正,你這麼反反覆覆到底在玩什麼鬼把戲?
張居正拿出了一條船的模型來,這條船很簡陋但是多了一個透明的玻璃蓋,張居正拿出了一把米,填滿了整個糧倉,放進了水裡說道:“我查遍了元時、永樂、宣德、成化年間的海運舊案,發現,漕糧海船多傾覆,而且次數極多,比運河裡的沉船還要多。”
運河沉船是人為的,海運漕糧的船,卻大多數都是天災。
“停在港灣裡的漕船,別的船都沒事,就漕船會沉,我思來想去,想明白了為何如此。”張居正將船稍微撥弄了一下,船內的米開始滾動擁擠到了一側,當張居正手放開的時候,船居然仍然是傾斜的,沒有回正!
所有人都驚訝的看著傾斜的船,米的滾動堆積引發了船隻重心的改變,若是再有一陣風一陣浪,必然翻船。
“運河運糧多為人力,縴夫槳手,運河運糧是平底船,雖然也會有米粒滾動堆積在一側導致的偏折,但仍然十分的平穩,但是海船不能平底,否則無法抗風。”張居正解釋著為何河運比海運安全,河運用的船是平底,海運都是尖底。
張居正繼續說道:“我就想,是不是用袋子裝起來,可以改變這種現象呢?”
張居正拿起了另外一艘船,將一小袋一小袋的米裝了進去,將船放入水中,張居正用手撥弄了下桅杆,船隻傾斜,這次有所回正,但仍然是傾斜的。
“所以,我說漕糧不宜海運,就是這個原因,裝在袋子裡的漕糧,在船體發生傾斜之後,也很難回正,再遇風浪,必然傾覆。”張居正端著手解釋著自己的發現。
朱翊鈞伸手撥弄了一下,發現米袋會有很明顯的形變,船隻仍然不能正常回正,頗為信服的說道:“先生大才,先生有了解決之法嗎?”
張居正無奈的搖頭說道:“臣開始想呢,是不是裝的密實了,不讓米滾動起來,就可以了呢?”
張居正拿出了一個玻璃的盒子,把米放了進去,用力摁實,而後蓋上了蓋兒,用力的晃動了數下,放進了船上,開始撥動,只十多下,船隻再次開始傾斜。
米是沒辦法摁實的,只要頓一頓顛簸一二,就會發生出現空隙,米仍然會滾動堆積在一側,最終導致船的重心發生改變偏折。
張居正俯首說道:“回稟陛下,臣沒辦法,但是咱大明有人有辦法。”
“臣寫信給松江巡撫汪道昆、松江造船廠總辦郭汝霖、趙士禎詢問如何解決,一己之見有限,眾人之智無窮,郭汝霖和趙士禎下榜懸賞百銀,終究是有人摘榜,設計了一種木箱。”
“這就是江南造船廠督造的木箱,內外刷桐油,這裡面有二十道隔板,每一道可放糧五合,一箱為一石,陛下請看。”
緹帥趙夢祐帶著緹騎們抬上來幾組箱子,箱子寬不過一尺,每兩分有一個隔板,箱子長為一尺五寸,高為三尺。
不懂就問葛守禮略顯迷茫的說道:“這樣添加隔板的話,米粱在裡面還是會發生滾動,然後在船傾的時候,發生堆積,船還是不能回正啊,每一個小的隔板裡都會滾動堆積,最後還是累積起來。”
張居正笑著說道:“對啊,但是米的滾動會在兩分之間,這樣一來,每一個小的隔板裡米的滾動範圍會減小,所造成的影響也可以減小,如果能做到每一層隔板小到只有一粒米,那就不會有這個困擾了,但二分已經足夠用了。”
“言之有理。”葛守禮點頭,他聽明白了其中的原理。
葛守禮說的是積分,不斷累積求和,張居正說的是微分,不斷的減小隔板的間隙,如果正好卡住一粒米,那就不會滾動了,做不到就減少米的滾動範圍,讓重心的改變不那麼劇烈,船隻的回正能力就會增強。
“這漕糧箱還有奧秘,葛總憲請看,這個蓋不是扣上去的,而是推進去的,它的每個漕有帶有兩個三寸的倒三角。”張居正上手演示了漕糧箱的蓋子,漕糧蓋的兩個倒三角,可以將米變成截面為三角形的三稜柱,這樣一來,會進一步降低米粒滾動帶來的重心偏移問題。
張居正其實做了實驗,用一艘四百料的尖底漕船,三千個漕糧箱,五百多名縴夫,在通惠河上做了實驗,漕糧箱可以有效的改善船隻運米難以回正的問題。
這個漕糧箱實驗,張居正是和戶部尚書王國光一道做的。
張居正繼續說道:“船艙的底部要有壓艙石,來進一步增加船隻的回正能力,漕船就沒那麼容易翻船了。”
為了讓漕船不那麼容易翻船,大明的工匠們展現出了他們的力量,就像是讓船有水密艙設計一樣,大明的工匠似乎只需要一個機會,就能展現出他們巧奪天工的手藝來。
朱翊鈞看著刷滿了桐油的箱子說道:“這箱子,好歸好,可是它貴啊,這一層桐油就要多少錢?這木料又要多少錢?雖然可以反覆使用,但是這二十萬石糧食運抵京師,就要二十萬口箱子,造價高昂。”
“造價幾何?”
張居正俯首說道:“陛下,木料其實都是造船的邊角料,桐油其實保存時間只有一年,用不完用得完,堆集的桐油都得變質,一口箱子造價大約一錢銀子,二十萬口,也不過兩萬兩銀子。”
關於桐油的保存方案,仍在繼續研究,比如封閉的桐油箱,比如往桐油裡放入生薑片防凍等等。
文華殿唯一商人王崇古則圍著這口明顯拼接出來的箱子,看了又看,這玩意兒最貴的就是匠人的工錢,都不是什麼好木頭,也不需要多麼平整,只要尺寸對就是,甚至不用刨平為光面,學徒可以製作,成本能控制到一錢銀子,王崇古是相信的。
王崇古圍繞著箱子思索再三的說道:“陛下,如果量大,造價還會更加便宜,日後百萬口箱子壞掉了再補,也沒有多少錢,但是四百萬石糧食,可是京師的救命糧。”
“北糧貴,南糧賤,時日稍長,就有有權豪戶購買漕糧箱,販糧入京來,畢竟海運便宜,速度快,週轉也快,過去是船容易翻,有倭寇,海運自然不能通暢。”
“但是為了賺錢,還是有很多人願意投入,過去海船運米風險大,不還是有那麼多人,每年從交趾和占城運米到蘇松地區販糧?”
“到時候,這糧箱,怕是也能做成一門生意。”
生財有道王國光一聽,這樣下去還得了?這戶部尚書給王崇古做得了!
但是王國光還真的不太擅長做買賣生意,他擅長財稅。
松江府近八成都是棉田,種了棉花不能種糧食,從交趾運糧入松江比從蘇州運糧還便宜,海船運米風險那麼大,還有人要運,為了利益,一些投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