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寧衛一切機宜,悉聽戚帥破格整理(第3頁)
“換句話說,先生以為,咱大明和土蠻諸部的矛盾,會因為封貢的事兒,就達到一個穩定的沖和狀態嗎?”
張居正略顯有些恍惚,陛下非常清楚,這個邏輯非常簡單,大明和土蠻汗還沒打夠,還得繼續打下去,這只是一個間隙罷了。
“先生不會以為朕真的不想打了?那不是朕能決定的,是矛盾決定的,大明和土蠻的矛盾已經根深蒂固,不是打一仗就能結束的,還沒打夠,還有得打。”
“朕可是學過矛盾說的!”朱翊鈞將手中一封信遞給了張居正,他剛剛寫好,要送到前線給戚帥的書信。
在信中,朱翊鈞十分詳細的闡述了自己為何要答應議和封貢的原因和目的,尤其是一片草原、一個孛兒只斤黃金家族,出了兩個王爵,到時候會是何等景象。
裡挑外撅這種把戲,可不是隻有又偷又搶的英國佬擅長,小皇帝也很擅長。
俺答汗也是孛兒只斤氏,土蠻汗也是孛兒只斤氏,這草原到底誰才是宗主大汗,就有的論了,大明可以誰有優勢幫誰,也可以誰有劣勢幫誰。
最重要的是,朱翊鈞以矛盾說為基礎,分析了大明和土蠻的主要矛盾是生存矛盾,大明克復大寧衛,就像是一顆釘子紮在了土蠻汗的心肺之上,土蠻汗必然想要克復大寧衛,戰爭一定會繼續,同樣朱翊鈞也讓戚繼光不要回京,留在大寧衛,一來讓京營適應草原作戰,二來,防備土蠻汗的反攻。
在書信中,朱翊鈞特別叮囑戚繼光一定要小心,必要的時候,將其徹底趕出遼東,而且還以戰機稍縱即逝為由,明旨:大寧衛一切機宜,悉聽戚帥破格整理,敢有梗撓者,奏聞重治。
這封書信可是朱翊鈞親筆聖旨,會下印,宮裡會留有備份。
也就是說,這封書信抵達大寧衛開始,戚繼光擁有對戰事的絕對指揮權,不用通稟朝中,就可以作戰,一切以戚繼光的判斷為主,戚繼光覺得能打有必要打,就打。
就像當初殷正茂在兩廣,可以拆權豪戶的大門、搬走權豪戶的床一樣的便宜行事的事權。
戚繼光在大寧衛是什麼?在權力上講,戚繼光就是實質上的洪武年間的寧王。
“陛下,這是不是給的權力太大了些?”張居正看完了書信,眉頭緊蹙的說道:“不是臣挑撥離間,而是武將如此事權,怕是戚帥沒什麼想法,有些人會生出一些不該有的想法來,就像是高啟愚一樣。”
張居正切實經歷了一次類似的黃袍加身,有的時候,你不往前走,有的是人逼著你往前走。
所以張居正一直不肯領太傅的官職,不肯更進一步,無論皇帝以何種功勞恩賞,張居正都是不肯,他不能再往前了。
朱翊鈞和張居正不總是步調一致的,也是有分歧的,張居正對殷正茂貪腐的事兒,十分不滿,朱翊鈞則覺得沒什麼,又讓馬兒跑,又不給馬兒草,哪有這等好事?
現在,張居正對賜給戚繼光這麼重的事權,也不是很贊同,藩鎮之虞,是張居正在富國強兵上最大的擔心,西北晉黨這麼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擺著,張居正真的不希望,大明再多一個尾大不掉的藩鎮了。
朱翊鈞兩手一攤說道:“先生,戚帥治軍嚴格,他不會的。好好好,人心隔肚皮,不以人心去論斷,戚帥離黃袍加身,還有侯爵、侯爵世券、公爵、公爵世券,武勳之上,加九錫封王等等,就是戚帥想要黃袍加身,這麼長的路,戚帥能走得完嗎?”
“先生,戚帥就是個遷安伯,連世券還在路上呢。”
張居正聽聞之後,思索了片刻說道:“還是得給個期限為宜,就一年,明年十月,必須開拔回京,不再都領大寧衛事兒,移交給永平衛軍外遷軍卒。”
“不能再久了,再久人心就散了,京營軍兵只聞戚帥,不知陛下了。”
京營在京的時候,皇帝每五天都要前往京營閱視,雷打不動,京營軍兵知道皇帝,也認識皇帝,軍兵都知道,吃的是皇帝飯、穿的是皇帝的衣、效命是為皇帝效命。
人心天生需要一個凝聚力,這個凝聚的符號,如果帝星暗淡,客星僭越,那才是天大的麻煩。
整個天下,還有人能戰勝戚繼光這一萬精銳的嗎?
“那就依先生所言。”朱翊鈞認真思索了許久,贊同了張居正的想法,搖頭說道:“以戚帥的性子,朕這封密詔,他怕是不會告訴其他人,除非是軍令無法執行,或者需要緊急進攻的時候,才會拿出來。”
“戚帥有恭順之心,他要的真的不多,就是要個機會,要一個用他自己的軍事天賦,換一個穩定的北方。”
“他的前半生在東南,為大明打下了一個穩定的東南,他的後半生,想要為大明打下一個穩定的北方罷了。”
“僅此而已啊。”
“是啊,他要的的確不多。”張居正是戚繼光的座主,兩個人二十多年的友誼,張居正能不知道戚繼光什麼人?不知道戚繼光何等的志向?但是作為帝師,張居正絕對不能讓皇帝養成靠人心論斷任事的習慣。
哪怕是戚繼光也不行。
朱翊鈞在書信加了幾句,一年為期,而後遞給了張宏,張宏在旁抄錄之後,請皇帝下印。
皇帝檢查之後齊縫下印,放進了信封裡火漆封好,讓徐爵送去了驛站,送往大寧衛。
“徐貞明和傅應禎同鄉、同榜、同師之事,先生還在生徐貞明的氣嗎?”朱翊鈞提起了徐貞明。
張居正搖了搖頭說道:“臣並不生氣,舉薦徐貞明到寶岐司的時候,臣就知道,他百事不會只會種田,臣給他全楚會館的腰牌,是讓他有為難的時候,求助所用。”
徐貞明可不是楚黨,是結結實實的硃紅色帝黨!
張居正給徐貞明腰牌,就是讓徐貞明有個背景依仗,方便做事而已。
朱翊鈞示意張宏把早就準備好的農書,搬了過來說道:“徐貞明彙編了歷代農書,編纂了一本農書,一共四十四卷,用以勸農桑,白話文寫的,總結了經驗教訓,至少在秦嶺淮河以北,都可以適用,至於南面,也就只到浙江,再往南,徐貞明沒去過,就無能為力了。”
“從育種到收儲,面面俱到。”
“看在徐貞明立了功的份兒,先生就不要在意徐貞明犯的小錯誤了。”
張居正翻開看了兩眼,一種熟悉感撲面而來,有些疑惑的說道:“這是陛下寫的吧。”
“徐貞明寫的,他的筆跡!”朱翊鈞卻連連搖頭說道。
張居正終於確認,這農書大半估計都是小皇帝的心血,他笑著說道:“那就是陛下寫的了,遣詞用句,太熟悉了。”
問答的方式編纂成書,張居正簡直不要太熟悉,他晚上做夢,都是朕有惑這三個字。
明朝活人不封異姓王,所以戚帥只是權力上有那麼大的權力,就是前軍指揮的事權。求月票,嗷嗚!!!!!!
張居正略顯有些恍惚,陛下非常清楚,這個邏輯非常簡單,大明和土蠻汗還沒打夠,還得繼續打下去,這只是一個間隙罷了。
“先生不會以為朕真的不想打了?那不是朕能決定的,是矛盾決定的,大明和土蠻的矛盾已經根深蒂固,不是打一仗就能結束的,還沒打夠,還有得打。”
“朕可是學過矛盾說的!”朱翊鈞將手中一封信遞給了張居正,他剛剛寫好,要送到前線給戚帥的書信。
在信中,朱翊鈞十分詳細的闡述了自己為何要答應議和封貢的原因和目的,尤其是一片草原、一個孛兒只斤黃金家族,出了兩個王爵,到時候會是何等景象。
裡挑外撅這種把戲,可不是隻有又偷又搶的英國佬擅長,小皇帝也很擅長。
俺答汗也是孛兒只斤氏,土蠻汗也是孛兒只斤氏,這草原到底誰才是宗主大汗,就有的論了,大明可以誰有優勢幫誰,也可以誰有劣勢幫誰。
最重要的是,朱翊鈞以矛盾說為基礎,分析了大明和土蠻的主要矛盾是生存矛盾,大明克復大寧衛,就像是一顆釘子紮在了土蠻汗的心肺之上,土蠻汗必然想要克復大寧衛,戰爭一定會繼續,同樣朱翊鈞也讓戚繼光不要回京,留在大寧衛,一來讓京營適應草原作戰,二來,防備土蠻汗的反攻。
在書信中,朱翊鈞特別叮囑戚繼光一定要小心,必要的時候,將其徹底趕出遼東,而且還以戰機稍縱即逝為由,明旨:大寧衛一切機宜,悉聽戚帥破格整理,敢有梗撓者,奏聞重治。
這封書信可是朱翊鈞親筆聖旨,會下印,宮裡會留有備份。
也就是說,這封書信抵達大寧衛開始,戚繼光擁有對戰事的絕對指揮權,不用通稟朝中,就可以作戰,一切以戚繼光的判斷為主,戚繼光覺得能打有必要打,就打。
就像當初殷正茂在兩廣,可以拆權豪戶的大門、搬走權豪戶的床一樣的便宜行事的事權。
戚繼光在大寧衛是什麼?在權力上講,戚繼光就是實質上的洪武年間的寧王。
“陛下,這是不是給的權力太大了些?”張居正看完了書信,眉頭緊蹙的說道:“不是臣挑撥離間,而是武將如此事權,怕是戚帥沒什麼想法,有些人會生出一些不該有的想法來,就像是高啟愚一樣。”
張居正切實經歷了一次類似的黃袍加身,有的時候,你不往前走,有的是人逼著你往前走。
所以張居正一直不肯領太傅的官職,不肯更進一步,無論皇帝以何種功勞恩賞,張居正都是不肯,他不能再往前了。
朱翊鈞和張居正不總是步調一致的,也是有分歧的,張居正對殷正茂貪腐的事兒,十分不滿,朱翊鈞則覺得沒什麼,又讓馬兒跑,又不給馬兒草,哪有這等好事?
現在,張居正對賜給戚繼光這麼重的事權,也不是很贊同,藩鎮之虞,是張居正在富國強兵上最大的擔心,西北晉黨這麼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擺著,張居正真的不希望,大明再多一個尾大不掉的藩鎮了。
朱翊鈞兩手一攤說道:“先生,戚帥治軍嚴格,他不會的。好好好,人心隔肚皮,不以人心去論斷,戚帥離黃袍加身,還有侯爵、侯爵世券、公爵、公爵世券,武勳之上,加九錫封王等等,就是戚帥想要黃袍加身,這麼長的路,戚帥能走得完嗎?”
“先生,戚帥就是個遷安伯,連世券還在路上呢。”
張居正聽聞之後,思索了片刻說道:“還是得給個期限為宜,就一年,明年十月,必須開拔回京,不再都領大寧衛事兒,移交給永平衛軍外遷軍卒。”
“不能再久了,再久人心就散了,京營軍兵只聞戚帥,不知陛下了。”
京營在京的時候,皇帝每五天都要前往京營閱視,雷打不動,京營軍兵知道皇帝,也認識皇帝,軍兵都知道,吃的是皇帝飯、穿的是皇帝的衣、效命是為皇帝效命。
人心天生需要一個凝聚力,這個凝聚的符號,如果帝星暗淡,客星僭越,那才是天大的麻煩。
整個天下,還有人能戰勝戚繼光這一萬精銳的嗎?
“那就依先生所言。”朱翊鈞認真思索了許久,贊同了張居正的想法,搖頭說道:“以戚帥的性子,朕這封密詔,他怕是不會告訴其他人,除非是軍令無法執行,或者需要緊急進攻的時候,才會拿出來。”
“戚帥有恭順之心,他要的真的不多,就是要個機會,要一個用他自己的軍事天賦,換一個穩定的北方。”
“他的前半生在東南,為大明打下了一個穩定的東南,他的後半生,想要為大明打下一個穩定的北方罷了。”
“僅此而已啊。”
“是啊,他要的的確不多。”張居正是戚繼光的座主,兩個人二十多年的友誼,張居正能不知道戚繼光什麼人?不知道戚繼光何等的志向?但是作為帝師,張居正絕對不能讓皇帝養成靠人心論斷任事的習慣。
哪怕是戚繼光也不行。
朱翊鈞在書信加了幾句,一年為期,而後遞給了張宏,張宏在旁抄錄之後,請皇帝下印。
皇帝檢查之後齊縫下印,放進了信封裡火漆封好,讓徐爵送去了驛站,送往大寧衛。
“徐貞明和傅應禎同鄉、同榜、同師之事,先生還在生徐貞明的氣嗎?”朱翊鈞提起了徐貞明。
張居正搖了搖頭說道:“臣並不生氣,舉薦徐貞明到寶岐司的時候,臣就知道,他百事不會只會種田,臣給他全楚會館的腰牌,是讓他有為難的時候,求助所用。”
徐貞明可不是楚黨,是結結實實的硃紅色帝黨!
張居正給徐貞明腰牌,就是讓徐貞明有個背景依仗,方便做事而已。
朱翊鈞示意張宏把早就準備好的農書,搬了過來說道:“徐貞明彙編了歷代農書,編纂了一本農書,一共四十四卷,用以勸農桑,白話文寫的,總結了經驗教訓,至少在秦嶺淮河以北,都可以適用,至於南面,也就只到浙江,再往南,徐貞明沒去過,就無能為力了。”
“從育種到收儲,面面俱到。”
“看在徐貞明立了功的份兒,先生就不要在意徐貞明犯的小錯誤了。”
張居正翻開看了兩眼,一種熟悉感撲面而來,有些疑惑的說道:“這是陛下寫的吧。”
“徐貞明寫的,他的筆跡!”朱翊鈞卻連連搖頭說道。
張居正終於確認,這農書大半估計都是小皇帝的心血,他笑著說道:“那就是陛下寫的了,遣詞用句,太熟悉了。”
問答的方式編纂成書,張居正簡直不要太熟悉,他晚上做夢,都是朕有惑這三個字。
明朝活人不封異姓王,所以戚帥只是權力上有那麼大的權力,就是前軍指揮的事權。求月票,嗷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