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一百一十七章 小皇帝怒斥東林元老(第2頁)
朱翊鈞看了一圈,試探性的說道:“要不這樣吧,奪情吧,國有公事,委屈下樑夢龍,暫時放下私情,讓他協理戎事,此事事了,再回鄉丁憂如何?”
“朝廷對不住梁夢龍啊,夫聖人制卒哭之禮、授練之變,今奪情以漸,朕亦於心不忍;奪情之事,治世非宜,可是眼下國事飄零,北虜建奴辱我大明。”
“先生教朕:詆臣,為忘親貪位者,以致上幹天怒,俱獲重譴。”
“人子事親,送終為大,逆子為不孝;忘親貪位、上幹天怒,詆臣為不忠,朕陷愛卿於不忠不孝之境地,實乃國之公務金革無闢權宜之計。”
朱翊鈞圖窮匕見,提出了奪情。
現在選擇題擺在了廷臣的面前,要麼不設京營總督軍務,要麼就奪情梁夢龍,等到事了,再讓梁夢龍回鄉丁憂。
“那便奪情吧。”萬士和左右權衡之下,同意了奪情,不同意不設總督軍務,奪情頂多引起一點非議,但是不設總督軍務,戚繼光到了薊州,黃袍加身,帶著十萬兵馬回京來,如何處置?
“諸位明公以為如何?”朱翊鈞看著所有人問道。
“陛下聖明。”張居正和戚繼光看了一眼,俯首說道。
“陛下聖明。”
當朱翊鈞說要掀屋頂的時候,所有人都不同意,但是朱翊鈞說要開窗,那大家就都同意了。
“文淵閣擬招來看。”朱翊鈞結束了京營協理戎政這個話題。
朱翊鈞倒是要看看,不是張居正奪情,還能不能鬧出歷史上那麼大的動靜來,這幫科道言官到底是為了反對張居正而反對奪情,還是科道言官們,真的是遵循孝道,覺得皇帝奪情,臣子不自殺以全忠孝,就不是人。
丁憂奪情這個矛盾,到底是政斗的工具,還是禮法的要求呢?
廷議仍在繼續,唯獨對於李成梁如何剿匪,沒有畫策,而是令李成梁、張學顏見機行事,覺得該打了,李成梁就打,覺得不該打,就堅壁清野。
大明遣薊州、永平、山海關三鎮銳卒出山海關是以防不測,萬一李成梁在前面沒頂住,後方也有壓陣。
萬曆二年,大明對外動兵,還是能擺的出這樣的陣勢和規模;萬曆二十三年,薊州總兵官王保說出‘今日發餉,不要帶甲兵’,將浙兵老營悉數殺害後,大明對外動兵,就再也擺不出這樣的陣勢了。
張居正等一眾廷議之後,由兵部開始請命,文淵閣擬招,數封擬好的詔書入司禮監,陛下用印後,馮保前往六科廊點六科給事中前往各地宣旨。
大明這架鏽跡斑斑的機器,開始緩緩的轉動了起來,劉應節帶陳大成、王如龍、童子明薊州、永平、山海等地總兵官,遴選銳卒三萬,出山海關。
而戚繼光領京營三大營,前往了一片石。
李自成在一片石被吳三桂背刺一刀,滿盤皆輸,自此一片石成名天下,在李自成兵敗之前,戚繼光每次出山海關至遼東策應李成梁的時候,都會在此地駐紮,乃是進退有據之地。
朱翊鈞等呀等呀等,就是沒等到彈劾梁夢龍的奏疏,只有禮部郎中上奏說,既然奪情,理應恩厚,請遣官賜賻官葬,以全梁夢龍忠孝之兩難。
朱翊鈞那叫一個奇怪!
那些個拼了命也要維護孝道的儒學士,哪裡去了?按照歷史的劇本,一旦皇帝對臣子發動了奪情,科道言官不應該跑到皇極門前,寧願被廷杖,也要維護以孝治天下的禮法和祖宗成法嗎?
朱翊鈞的應對策略都已經準備好了,子彈已經上膛,緹騎們拔出了繡春刀枕戈待旦,司禮監的太監們挽起了袖子,嚴陣以待,等待的科道言官朝天闕,卻完全沒有發生。
丁憂與奪情,是孝道理論與實踐的矛盾。
孝治這個東西,就是天下的倫理綱常,而且也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的變化,比如洪武年間,文官丁憂回鄉守孝、而武官不能丁憂回鄉守孝。
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北征蒙古、遷都北京、編撰永樂大典等諸多事務,政務繁多,朱棣根本不管什麼禮法,首開先河,對楊榮、蹇義、夏原吉等等多位宰輔和部院大臣,予以奪情起復。
成化二年二月十二日,歷仕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的五朝元老,華蓋殿大學士李賢之父病故,李賢按照慣例申請丁憂,但憲宗皇帝堅決不許,李賢上了六道奏疏,憲宗皇帝才勉為其難的批了三個月的假,讓李賢回鄉料理喪事,三月期滿必須回京。
一直到李賢之前,自永樂以來,文官丁憂的制度,多數都是三個月奔喪,比如正統六年,三楊之一的楊溥父親去世,楊溥奔喪三個月就回京了。
張居正反覆跟小皇帝強調,讀史,尤其是國朝實錄,一定要把孝宗之前,洪武至成化看作為一個時間段,那是家務事的時候,把孝宗之後看作一個時間段,這是國家有變的時候。
這是基於矛盾說,主次要矛盾的基礎下,將大明分為了兩個時期去看待。
主要矛盾在變,朝廷的體制也在變。
朱翊鈞深以為然。
講筵之後,小皇帝百無聊賴,到太液池射魚,彈弓猛地作響,沒羽箭帶著繩索呼嘯而出,猛地扎進了水中,插在了錦鯉身上,張宏拉動細繩,將魚拉了上來。
又是吃魚的一天。
十銃百弩千弓一萬彈,這是緹帥朱希孝告訴朱翊鈞的一句話,說的是遠程兵器,銃練十次入門,弩練百次,弓練千次,而彈弓練一萬次才算入門。
彈弓的練習極為困難,因為發射瞬間,需要握弓手避讓掉離弦之彈,而且彈弓的彈丸,瓷丸、鉛子、鋼丸、沒羽箭,比有羽毛的箭矢,更加難以練精準。
而朱翊鈞的彈弓已經練到了彈無虛發的地步,太液池的錦鯉為證,但凡是朱翊鈞到太液池,湖面平靜至極,一條魚都沒有。
“這魚,一個個都學的精明無比!”朱翊鈞看了半天,沒有射出一箭,只覺無趣。
馮保挽著褲管,匆匆的從半間房方向跑了過來,一邊跑一邊喊道:“陛下,陛下,有人彈劾梁侍郎奪情之事!”
“哦?!快快呈送。”朱翊鈞大喜過望,從馮保手中抄過了奏疏,打開一看,乃是新科狀元孫繼皋上奏言梁夢龍奪情之事!
朱翊鈞合上奏疏,把彈弓扔給了張宏,長笑一聲說道:“好!好!好!來得正好!走走走,去文華殿,宣孫繼皋覲見!把元輔先生叫來觀禮。”
張宏趕忙提醒道:“陛下,快到午膳了,先生腸胃不適,陛下不是專門叮囑過,午間不得擾元輔進食嗎?”
“啊,對對對,那就午膳之後。”朱翊鈞握著奏疏滿是笑意的說道:“那就午飯之後再宣見。”
萬曆二年五月八日,輔臣張居正老毛病腹痛犯了,朱翊鈞知道後,親自到庖廚給張居正做了一碗辣面,陳實功聽聞後忤逆上意,說元輔這腹痛的老毛病不能食辣,小皇帝又不會做飯,手擀麵已經是他的極限了。
小皇帝只好讓乾清宮小膳房,重新做了一碗清淡點的面,配了一副象牙筷子,送到了張居正的全楚會館。
張居正還專門上了道奏疏,感激涕零。
朱翊鈞批奏專門叮囑張居正要吃早飯,要按時吃飯,工作再忙也不能耽誤了吃飯的事兒,吃飯不積極思想有問題,而且還專門把遊七罵了一頓,說先生吃不好飯,都怪遊七沒張羅好。
朱翊鈞用過了午膳之後,風風火火的跑向了文華殿。
李太后看著吃的滿臉是油的朱翊鏐,再看著跑掉的小皇帝朱翊鈞,笑著搖了搖頭,自言自語的說道:“這孩子,生龍活虎的。”
“宣翰林院修撰孫繼皋入殿!”趙夢祐一甩淨鞭,宣孫繼皋入殿來。
孫繼皋是狀元郎,按照慣例,應該館選為庶吉士,但孫繼皋並不是庶吉士,只是翰林院修撰。
這是祖宗成法,嘉靖年館選定製,自嘉靖十三年乙未館選後,遇醜未則選,遇辰戌則停,萬曆二年是甲戌年,所以不設館選。
但有些不懂禮法的科道言官,就說張居正因為兩個兒子沒有中式成為進士,故此不館選,是僭越主上威權。
萬士和還專門跟這些個科道言官,講了講什麼叫祖宗成法。
所以孫繼皋只是個翰林院的修撰,而不是庶吉士。
“朝廷對不住梁夢龍啊,夫聖人制卒哭之禮、授練之變,今奪情以漸,朕亦於心不忍;奪情之事,治世非宜,可是眼下國事飄零,北虜建奴辱我大明。”
“先生教朕:詆臣,為忘親貪位者,以致上幹天怒,俱獲重譴。”
“人子事親,送終為大,逆子為不孝;忘親貪位、上幹天怒,詆臣為不忠,朕陷愛卿於不忠不孝之境地,實乃國之公務金革無闢權宜之計。”
朱翊鈞圖窮匕見,提出了奪情。
現在選擇題擺在了廷臣的面前,要麼不設京營總督軍務,要麼就奪情梁夢龍,等到事了,再讓梁夢龍回鄉丁憂。
“那便奪情吧。”萬士和左右權衡之下,同意了奪情,不同意不設總督軍務,奪情頂多引起一點非議,但是不設總督軍務,戚繼光到了薊州,黃袍加身,帶著十萬兵馬回京來,如何處置?
“諸位明公以為如何?”朱翊鈞看著所有人問道。
“陛下聖明。”張居正和戚繼光看了一眼,俯首說道。
“陛下聖明。”
當朱翊鈞說要掀屋頂的時候,所有人都不同意,但是朱翊鈞說要開窗,那大家就都同意了。
“文淵閣擬招來看。”朱翊鈞結束了京營協理戎政這個話題。
朱翊鈞倒是要看看,不是張居正奪情,還能不能鬧出歷史上那麼大的動靜來,這幫科道言官到底是為了反對張居正而反對奪情,還是科道言官們,真的是遵循孝道,覺得皇帝奪情,臣子不自殺以全忠孝,就不是人。
丁憂奪情這個矛盾,到底是政斗的工具,還是禮法的要求呢?
廷議仍在繼續,唯獨對於李成梁如何剿匪,沒有畫策,而是令李成梁、張學顏見機行事,覺得該打了,李成梁就打,覺得不該打,就堅壁清野。
大明遣薊州、永平、山海關三鎮銳卒出山海關是以防不測,萬一李成梁在前面沒頂住,後方也有壓陣。
萬曆二年,大明對外動兵,還是能擺的出這樣的陣勢和規模;萬曆二十三年,薊州總兵官王保說出‘今日發餉,不要帶甲兵’,將浙兵老營悉數殺害後,大明對外動兵,就再也擺不出這樣的陣勢了。
張居正等一眾廷議之後,由兵部開始請命,文淵閣擬招,數封擬好的詔書入司禮監,陛下用印後,馮保前往六科廊點六科給事中前往各地宣旨。
大明這架鏽跡斑斑的機器,開始緩緩的轉動了起來,劉應節帶陳大成、王如龍、童子明薊州、永平、山海等地總兵官,遴選銳卒三萬,出山海關。
而戚繼光領京營三大營,前往了一片石。
李自成在一片石被吳三桂背刺一刀,滿盤皆輸,自此一片石成名天下,在李自成兵敗之前,戚繼光每次出山海關至遼東策應李成梁的時候,都會在此地駐紮,乃是進退有據之地。
朱翊鈞等呀等呀等,就是沒等到彈劾梁夢龍的奏疏,只有禮部郎中上奏說,既然奪情,理應恩厚,請遣官賜賻官葬,以全梁夢龍忠孝之兩難。
朱翊鈞那叫一個奇怪!
那些個拼了命也要維護孝道的儒學士,哪裡去了?按照歷史的劇本,一旦皇帝對臣子發動了奪情,科道言官不應該跑到皇極門前,寧願被廷杖,也要維護以孝治天下的禮法和祖宗成法嗎?
朱翊鈞的應對策略都已經準備好了,子彈已經上膛,緹騎們拔出了繡春刀枕戈待旦,司禮監的太監們挽起了袖子,嚴陣以待,等待的科道言官朝天闕,卻完全沒有發生。
丁憂與奪情,是孝道理論與實踐的矛盾。
孝治這個東西,就是天下的倫理綱常,而且也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的變化,比如洪武年間,文官丁憂回鄉守孝、而武官不能丁憂回鄉守孝。
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北征蒙古、遷都北京、編撰永樂大典等諸多事務,政務繁多,朱棣根本不管什麼禮法,首開先河,對楊榮、蹇義、夏原吉等等多位宰輔和部院大臣,予以奪情起復。
成化二年二月十二日,歷仕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的五朝元老,華蓋殿大學士李賢之父病故,李賢按照慣例申請丁憂,但憲宗皇帝堅決不許,李賢上了六道奏疏,憲宗皇帝才勉為其難的批了三個月的假,讓李賢回鄉料理喪事,三月期滿必須回京。
一直到李賢之前,自永樂以來,文官丁憂的制度,多數都是三個月奔喪,比如正統六年,三楊之一的楊溥父親去世,楊溥奔喪三個月就回京了。
張居正反覆跟小皇帝強調,讀史,尤其是國朝實錄,一定要把孝宗之前,洪武至成化看作為一個時間段,那是家務事的時候,把孝宗之後看作一個時間段,這是國家有變的時候。
這是基於矛盾說,主次要矛盾的基礎下,將大明分為了兩個時期去看待。
主要矛盾在變,朝廷的體制也在變。
朱翊鈞深以為然。
講筵之後,小皇帝百無聊賴,到太液池射魚,彈弓猛地作響,沒羽箭帶著繩索呼嘯而出,猛地扎進了水中,插在了錦鯉身上,張宏拉動細繩,將魚拉了上來。
又是吃魚的一天。
十銃百弩千弓一萬彈,這是緹帥朱希孝告訴朱翊鈞的一句話,說的是遠程兵器,銃練十次入門,弩練百次,弓練千次,而彈弓練一萬次才算入門。
彈弓的練習極為困難,因為發射瞬間,需要握弓手避讓掉離弦之彈,而且彈弓的彈丸,瓷丸、鉛子、鋼丸、沒羽箭,比有羽毛的箭矢,更加難以練精準。
而朱翊鈞的彈弓已經練到了彈無虛發的地步,太液池的錦鯉為證,但凡是朱翊鈞到太液池,湖面平靜至極,一條魚都沒有。
“這魚,一個個都學的精明無比!”朱翊鈞看了半天,沒有射出一箭,只覺無趣。
馮保挽著褲管,匆匆的從半間房方向跑了過來,一邊跑一邊喊道:“陛下,陛下,有人彈劾梁侍郎奪情之事!”
“哦?!快快呈送。”朱翊鈞大喜過望,從馮保手中抄過了奏疏,打開一看,乃是新科狀元孫繼皋上奏言梁夢龍奪情之事!
朱翊鈞合上奏疏,把彈弓扔給了張宏,長笑一聲說道:“好!好!好!來得正好!走走走,去文華殿,宣孫繼皋覲見!把元輔先生叫來觀禮。”
張宏趕忙提醒道:“陛下,快到午膳了,先生腸胃不適,陛下不是專門叮囑過,午間不得擾元輔進食嗎?”
“啊,對對對,那就午膳之後。”朱翊鈞握著奏疏滿是笑意的說道:“那就午飯之後再宣見。”
萬曆二年五月八日,輔臣張居正老毛病腹痛犯了,朱翊鈞知道後,親自到庖廚給張居正做了一碗辣面,陳實功聽聞後忤逆上意,說元輔這腹痛的老毛病不能食辣,小皇帝又不會做飯,手擀麵已經是他的極限了。
小皇帝只好讓乾清宮小膳房,重新做了一碗清淡點的面,配了一副象牙筷子,送到了張居正的全楚會館。
張居正還專門上了道奏疏,感激涕零。
朱翊鈞批奏專門叮囑張居正要吃早飯,要按時吃飯,工作再忙也不能耽誤了吃飯的事兒,吃飯不積極思想有問題,而且還專門把遊七罵了一頓,說先生吃不好飯,都怪遊七沒張羅好。
朱翊鈞用過了午膳之後,風風火火的跑向了文華殿。
李太后看著吃的滿臉是油的朱翊鏐,再看著跑掉的小皇帝朱翊鈞,笑著搖了搖頭,自言自語的說道:“這孩子,生龍活虎的。”
“宣翰林院修撰孫繼皋入殿!”趙夢祐一甩淨鞭,宣孫繼皋入殿來。
孫繼皋是狀元郎,按照慣例,應該館選為庶吉士,但孫繼皋並不是庶吉士,只是翰林院修撰。
這是祖宗成法,嘉靖年館選定製,自嘉靖十三年乙未館選後,遇醜未則選,遇辰戌則停,萬曆二年是甲戌年,所以不設館選。
但有些不懂禮法的科道言官,就說張居正因為兩個兒子沒有中式成為進士,故此不館選,是僭越主上威權。
萬士和還專門跟這些個科道言官,講了講什麼叫祖宗成法。
所以孫繼皋只是個翰林院的修撰,而不是庶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