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一章 在三國點亮科技樹!
劉禪端坐在主位之上,身側黃皓當即端來茶水。
有宮人要上前為劉禪擦拭汗漬,劉禪卻是將絲絹一把奪過,將額頭上的細汗擦拭乾淨。
片刻之後,劉禪這才說道:“丞相,尚書令,你們是什麼意思?”
張飛能說出這番話,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方才一番言語,真是他無意之間說出來的,心憂國家。
第二種可能,可能是張飛給人利用了,朝中有人看到了此次封賞的目的,是故讓張飛做馬前卒。
如果是第一種可能,那自然沒事。
但如果是第二種可能。
那他劉公嗣就得認真對付對方了。
當然,這第一步,就是要找出對手。
這對手都不知道,談何對付?
劉禪做了幾年的皇帝,帝王之術已經是運用得比較純熟了。
“陛下。”
丞相諸葛亮被劉禪點名了,當即上前,對著劉禪行了一禮,說道:“此番封賞中,居然有封侯者,以臣下看來,封賞或許可以,但封侯之事,應該斟酌。”
張飛一聽諸葛亮也跟他站在一邊,聲音便更大了。
“丞相說得對,要封賞,可以賞賜點錢財,當年李廣何等英雄人物,還不是終身不得封侯,現在科學院中,發明了個東西,便能封侯,日後誰人還去打仗,誰人還要立功?萬望陛下鑑納啊!”
封侯有多珍貴?
那是在漢以前珍貴罷?
漢朝的侯爵同秦朝一樣,分關內侯和列侯,分列十九和二十級,處最高等級,關內侯的食邑一般在千戶以下,列侯就高多了,皇帝一高興封你個萬戶甚至更高都有可能,而且一些列侯爵位可以傳給子嗣的。
列侯的名稱相當多,一般來說按食邑所在名稱來定,比如關羽的漢壽亭侯,意思就是在漢壽所轄的亭範圍內的食邑歸關羽,留侯張良就是留地(沛縣)的食邑歸張良。
侯爵的大小可以看侯爵名稱,縣侯、鄉侯、亭侯按次序排,所以武鄉侯諸葛亮就比關羽的漢壽亭侯大,食邑也更多,不過很多侯爵的食邑是虛,尤其是三國時期戰爭頻發,封地都不一定在自己國家,也就掛個侯爵名稱罷了。
漢武帝因為霍去病勇冠三軍,所以封冠軍侯,然後指定盧陽鄉和宛縣的一塊地作為霍去病封地,根據封地大小我們就知道,霍去病的冠軍侯應該比鄉侯還牛些。
漢武帝時期,封侯是有難度的。
漢朝規定斬殺與捕獲敵軍主帥者封侯;將領或士兵攻破敵陣者封侯。
其他的途徑,便要投個好胎。
憑藉血緣獲得的“恩澤候”或是來降的小國首領,都能封侯。
當然。
侯爵地位的下降,不是從漢武帝開始的,實際上,是從漢高祖時就開始的。
以前侯爵便是一國之君,譬如說戰國七雄的韓國,君主就是韓侯。
劉邦建國之初,一口氣封了一百多個侯,瞬間侯爵氾濫。
而侯爵可以世襲,並且侯爺的兒子還能恩封,再多撈一個侯爵,於是侯爵慢慢就變得不值錢了。
當侯爵變成“白菜價”後,之後的皇帝索性就自我放飛了,開始濫封爵位。
比如文景武三朝就有賜爵高達數十次的記錄,有時候皇帝過個生日就封一大堆爵位,並且朝廷還准許民間交易五大夫以下的爵位。
於是這就導致所有的爵位就都不值錢了。
特別是既得利益者搞出“民爵八級制”後,朝廷只保障列侯、關內侯的特權,而與廣大人民的利益相關的“民爵八級”就成了虛封。
也就是隻有封號,什麼權利都沒有。
這啥權利都沒有,老百姓對這個徒有虛名的制度,還能有興趣?
到了東漢中期,規矩又變了,朝廷規定:立軍功者除封列侯、關內侯外,只升軍職,不再授與爵位。
朝廷把軍功和爵位脫鉤了,這個制度也就更徒有虛名了。
所以到了建安二十年,曹操乾脆就廢除了軍功爵制度。
之後再立軍功者,除了封關內侯和列侯外,只升官,不再賞爵位。
秦朝的軍功爵制與之搭配的是一整套完整的耕戰體系,每一級爵位都有與之相對應的田宅、土地、僕役、出行方式、禮儀等等待遇,等級界限分明。
而漢朝在爵位封賞上則不同於秦朝。
漢朝取消了與爵位掛鉤的田宅等與之匹配的實物封賞,並且還濫封,使得爵位沒有意義,變成了空頭名號。